重慶何以成為智慧城市“新磁場”?
我們(men) 所在的城市,是怎樣一副模樣?
今日,2022中國國際智能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開幕。本屆智博會(hui) 的年度主題是“智慧城市”。
長期以來,重慶的城市本底還是一個(ge) 產(chan) 業(ye) 基地、一座工業(ye) 城市。短短數年間,一座更宜居的“智慧名城”已漸成勢、悄然崛起。
城市底色之變,緣於(yu) 何因?變革變化的動力,源自何處?
城市新“磁場”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信任比黃金更可貴。更多的資源要素匯聚重慶,更多的企業(ye) ‘加碼’重慶,充分證明重慶正在成為(wei) 一個(ge) 城市‘新磁場’。”城市化與(yu) 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重慶大學教授姚樹潔分析認為(wei) ,重慶的城市“磁力”起碼有五重:
——首先是對大勢的精準判斷。察勢者智,順勢者贏。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大潮奔湧而來,重慶迎來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前所未有的重大曆史機遇——這些機遇,為(wei) 重慶帶來最為(wei) 強勁的政策驅動力。
——搭建起層次分明的政策框架。不管是國家層麵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還是重慶“十四五”規劃、政府工作報告、市第六次黨(dang) 代會(hui) 等,亦或是《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wei) 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從(cong) 戰略謀劃到戰術執行,重慶搭建起“智慧名城”建設的政策框架。
——營造出更好的城市發展環境。有了政策框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服務業(ye) 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以及更具象的“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國家級的政策利好不斷加持重慶,城市發展能級得以提升,發展空間得以拓展,多元的發展路徑得以開辟。
——產(chan) 業(ye) 結構之變提供了更強經濟支撐。重慶是我國重要的產(chan) 業(ye) 基地,擁有紮實的產(chan) 業(ye) 基礎。當前,重慶以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ye) 中心為(wei) 目標,加快由“製造大市”邁向“製造強市”的步伐,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為(wei) 城市更新提升夯實更為(wei) 強大的產(chan) 業(ye) 基礎。
——應用新場景拓展了更大城市空間。重慶在全國率先發布《智慧小區評價(jia) 標準》,建成400多個(ge) 智慧小區;新型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已連接入105個(ge) 單位326個(ge) 應用係統;在沙坪壩區,青鳳高科產(chan) 業(ye) 園5G智慧園區、國際物流樞紐園5G+智慧物流項目加快推進,在全市率先啟動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建設,衍生出一批特色應用場景;在璧山,完善城市“三張網”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這裏,更多資源找到了承載地,更多企業(ye) 找到了大舞台。
企業(ye) 新“靶場”
一座城市的崛起,緣於(yu) 各種資源要素的匯聚,來自源源不絕的市場動力。
乘著智博會(hui) 的浩蕩東(dong) 風,重慶儼(yan) 然成為(wei) 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龍頭企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和創新企業(ye) 搶灘的“新靶場”。“雲(yun) 聯數算用”5個(ge) 關(guan) 鍵字,是重慶加快建設“智慧名城”的5大關(guan) 鍵領域,也成為(wei) 各家企業(ye) 立足自身定位瞄準的“靶子”——
以“雲(yun) ”提供新服務。近年來,騰訊、阿裏巴巴、百度等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紛紛與(yu) 重慶簽下戰略級合作協議,“阿裏雲(yun) ”“騰訊雲(yun) ”“百度智能雲(yun) ”等為(wei) 重慶智慧城市建設起海量級別的“大數據庫”,搭建起“上傳(chuan) 下行”的傳(chuan) 輸和應用橋梁。全市“上雲(yun) 用數賦智”企業(ye) 超11萬(wan) 家。
以“聯”夯實新基礎。以5G為(wei) 例,目前重慶已建成5G基站7.3萬(wan) 個(ge) ,中國廣電開通5G網絡服務,中國聯通在重慶組建5G融合創新中心,中國移動攜手宗申打造“5G+智慧工廠示範標杆”……
以“數”創造生產(chan) 力。大數據是新的生產(chan) 力。智慧廣電西南數據中心一期已投用,潤澤(西南)國際信息港一期已經竣工,騰訊西部雲(yun) 計算中心二期正加快建設……重慶還建成投用了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引入了數據的服務商75家,上線了數據產(chan) 品200多款。
以“算”提供新支撐。目前,中科曙光的先進計算中心、重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已落地,中新國際超算中心已啟動建設,京東(dong) 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中國移動邊緣計算平台已投用,全市規劃算力達1200P。
以“用”注入新動能。例如,百度Ap0llo在重慶獲準商業(ye) 化運營,無人駕駛應用助推智慧交通更進一步;龍湖打造重慶首個(ge) 三星級智慧小區,科技感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感;上藥慧遠在沙坪壩搭建重慶首家共享智慧中藥房,智慧醫療進一步落地……重慶正著力打造“住業(ye) 遊樂(le) 購”應用場景,讓智慧生活“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然,我們(men) 要看到,一座城市的更新提升,是以產(chan) 業(ye) 基礎為(wei) 本底的。重慶打造“智慧名城”,“智造重鎮”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
與(yu) “智慧名城”的5個(ge) 關(guan) 鍵字相對應,“智造重鎮”以“芯屏器核網”為(wei) 5個(ge) 關(guan) 鍵字——
鍛造“芯”,華潤微電子、萬(wan) 國半導體(ti) 、中國電科等70餘(yu) 家芯片製造企業(ye) 、40餘(yu) 家設計企業(ye) 匯聚重慶。
做大“屏”,京東(dong) 方、康佳、康寧、萊寶等一批領軍(jun) 企業(ye) 在渝大展拳腳。
提升“器”,vivo、OPPO、華碩、廣達、英業(ye) 達、富士康等智造企業(ye) 打造出全球智能終端重要生產(chan) 基地。
增強“核”,以比亞(ya) 迪、贛鋒鋰電、吉利等動力電池項目為(wei) 代表的核心零部件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逐漸成型。
鏈成“網”,忽米網、廣域銘島、勵頤拓等助力重慶構建“一鏈一網一平台”生態體(ti) 係。
“芯屏器核網”與(yu) “雲(yun) 聯數算用”10個(ge) 字猶如10股力量,相輔相成、互促互進,精準使勁、形成合力,讓重慶這座城市“軟”“硬”兼具,從(cong) 產(chan) 業(ye) 基地邁向“智造重鎮”“智慧名城”。
未來“新戰場”
未來已來。從(cong) 本屆智博會(hui) 的主題可以看到,重慶接下來要做的,是打造遇見未來的“新戰場”,重塑這座城市的未來。
姚樹潔認為(wei) ,核心關(guan) 鍵在於(yu) 持續激活市場動力。
——補齊科創短板。科技創新實力偏弱,一直是製約重慶發展的瓶頸。近年來,重慶先後啟動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智慧城市技術創新與(yu) 應用等重點專(zhuan) 項,累計支持項目520餘(yu) 項,投入經費近5.7億(yi) 元,成效初顯,但與(yu) 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姚樹潔認為(wei) ,重慶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在於(yu) 產(chan) 業(ye) 創新。要加快引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的領軍(jun) 及創新型機構、人才,持續加強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的技改和研發投入,突破關(guan) 鍵環節的技術瓶頸。
例如兩(liang) 江新區協同創新區引入30家大學大院大所,建成科技研發平台40餘(yu) 個(ge) ,導入各類高端人才800餘(yu) 人;沙坪壩區引進工信部五所賽寶研究院、中科院廣州能源所、重慶智能信息研究院等獨立法人研究機構82個(ge) ,建成建成省部級以上研發平台321個(ge) ,培育高端研發機構7家,創新主體(ti) 的集聚度、活躍度明顯提升。
——突破時空限製。數字經濟最大的優(you) 勢是突破時空限製。重慶地處內(nei) 陸,與(yu)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相比,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集聚和互動上的優(you) 勢不突出。
姚樹潔認為(wei) ,重慶要以內(nei) 陸開放高地建設為(wei) 契機,立足處在“一帶一路”與(yu) 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的優(you) 勢,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組織和運營中心的作用,搶抓RCEP等新機遇,用好重慶自貿試驗區、兩(liang) 江新區、高新區等開放平台,站在開放前沿,才能站在科技前沿、產(chan) 業(ye) 前沿和城市發展前沿。
——深化應用場景。應用,是企業(ye) 發展的落腳點,是技術更迭和產(chan) 品升級的“試驗場”。在場景的開拓上、在技術的轉化與(yu) 應用上,重慶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姚樹潔提出建議,消費領域,重慶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智能機器人、智慧餐飲、智慧旅遊及相關(guan) 的智慧金融等,市場廣闊;智慧小區、智慧工地、智能工廠等場景還有待優(you) 化,智能裝備、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產(chan) 品仍需升級。
“這些年來,我們(men) 已見證了市場力量與(yu) 重慶這座城市的共同成長,也有理由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重量級企業(ye) 湧入重慶,共享智能產(chan) 業(ye) 新成果、共創數字經濟美好未來。”姚樹潔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