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明建設,青年在行動
編者按
網絡文明建設,青年在行動!他們(men) 是網絡文明的使者,他們(men) 傳(chuan) 播網絡文明火種、帶頭維護網絡文明生態,用自己的點滴努力為(wei) “人人參與(yu) 、齊抓共治”的網絡文明建設貢獻著青春力量。其實,不隻是他們(men) ,還有千千萬(wan) 萬(wan) 的好青年、好網民,網絡文明使者和他們(men) 的故事,就在你我身邊,就是你我他,讓我們(men) 一起走進他們(men) 的故事——
——————————
於(yu) 喜山:手機裏的警察叔叔
如果給“二喜警官”的短視頻配上結尾字幕,那一定有這樣一句話,“製片、編劇、導演、攝影、配音、演員——於(yu) 喜山,改編自本人真實經曆”。
普法視頻、劇情短片、情景再現,一個(ge) 能讓人刷到停不下來的賬號的實際運營者,是天津市公安局民警於(yu) 喜山。為(wei) 了做好短視頻,他還給自己配了個(ge) 支架和補光燈。
他不時強調“我真沒戴美瞳,那是補光燈打得好”。
於(yu) 喜山是一名90後,從(cong) 小就有警察夢,2010年如願考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他曾給自己取過一個(ge) 很酷的ID:警壹衛。或許是他骨子裏的搞笑基因藏不住,網友在評論區紛紛賜名“二喜”。在領導“群眾(zhong) 喜歡什麽(me) ,你就叫什麽(me) ”的諄諄教導下,“二喜警官”開始在各平台上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他做政務新媒體(ti) 的初心。於(yu) 喜山有5年的治安警經曆,他所在的單位在24小時內(nei) 有時能接到100多個(ge) 報警電話。有被詐騙的,有丟(diu) 手機的、有情感糾紛的,這些案件後來成了他的靈感來源和短視頻素材池。在他看來,與(yu) 其等群眾(zhong) 遇到問題後找警察解決(jue) 問題,不如先把問題消解在搖籃裏。
“我,一個(ge) 學公安學的人,對新媒體(ti) 一竅不通。”起初,他會(hui) 發一些單位的日常,但數據並不太好。後來他開始研究大家愛看什麽(me) ,從(cong) 短視頻平台的運轉模式,到視頻拍攝的思路,他都會(hui) 去慢慢摸索。
轉折來源於(yu) 兩(liang) 個(ge) 視頻。
2019年6月,於(yu) 喜山發布短視頻“考上警校後的身材對比”,從(cong) 180斤到120斤的轉變極具衝(chong) 擊力,網友評論“這是最好的高考宣傳(chuan) 片”,這條點讚近200萬(wan) 的視頻直到現在依然熱度不減。2020年3月,某部韓劇爆紅,網上掀起模仿劇內(nei) 名場麵的熱潮。一群年輕人對著鏡頭亮身份證令他“警鈴大作”,當即拍了條短視頻科普此類泄露信息行為(wei) 的危害性,這讓他收獲了做新媒體(ti) 運營以來的最高熱度。自此,於(yu) 喜山逐漸摸清了方向,越來越遊刃有餘(yu) 。
對於(yu) 所有政務新媒體(ti) 賬號來說,如何平衡嚴(yan) 肅性和趣味性,是一個(ge) 永恒的話題。“我覺得一個(ge) 底線就是專(zhuan) 業(ye) 性。”於(yu) 喜山說,無論多麽(me) 搞笑的段子,出發點都是為(wei) 了讓群眾(zhong) 去接受其中的知識點,不能本末倒置。現在各平台年輕用戶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被說教。所以拍短視頻就需要找準切入點,把握住網友的心態。
他的“笨賊與(yu) 警察”係列輕鬆有趣,笨賊惡劣的違法行為(wei) 和極低智商的對比蘊含著喜劇的幽默感,隻是會(hui) 遭到朋友的吐槽——“下次能不能讓我演個(ge) 聰明的賊。”東(dong) 北腔兒(er) 的普法教育,語速和音調絲(si) 毫不遜於(yu) 帶貨主播,再配上真誠的眼神,極具說服力。與(yu) 網絡大V聯動的防身視頻讓人耳目一新,有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抖音熱梗與(yu) 防詐騙視頻的靈活結合更是“療效顯著”,一位粉絲(si) 曾經私信表示,“我遇到了詐騙,本來不確定是不是,但我想起了你視頻裏的梗,才識破了騙局。”這讓於(yu) 喜山哭笑不得。“幽默是載體(ti) ,活起來是關(guan) 鍵,專(zhuan) 業(ye) 是底線,抵達是目的。”於(yu) 喜山說。
於(yu) 喜山也有遺憾。幾期與(yu) 緝毒警察相關(guan) 的內(nei) 容,人物原型是他在緝毒崗位上犧牲的師兄師弟。
“他們(men) 都還很年輕。”
對於(yu) 更多的細節他不願多提,隻是回想起畢業(ye) 時老師的叮囑:合照一定要拍,因為(wei) “以後人不會(hui) 這麽(me) 齊了”。畢業(ye) 後的第二年,他的一位同學犧牲了。
他用身邊的案例進行藝術加工、劇本創作,出演時他總是會(hui) 研究真正沾染毒品的人是什麽(me) 樣子。他想讓大家了解真實的人民警察——“誰說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
拍攝短視頻並非於(yu) 喜山的主要工作。他要在業(ye) 餘(yu) 時間準備劇本、找朋友演、協調場地,經常在大半夜拿著設備出去。麵對全平台的1200多萬(wan) 粉絲(si) ,每天上萬(wan) 條私信,他幾乎利用了所有的空閑時間,“連做夢都在想創意”。當年無心插柳申請的賬號,如今變成了警務宣傳(chuan) 的主力平台。
他的一名粉絲(si) 在今年7月給他分享了自己考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好消息,感謝他的短視頻帶給自己的動力。於(yu) 喜山在朋友圈裏寫(xie) 道:總有人問我做短視頻的意義(yi) 是什麽(me) ,我覺得這就是意義(yi) 所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喬(qiao) 佳新)
林於(yu) 暄:在曆史裏活一遍走一遭
“兔子有個(ge) 大國夢,這個(ge) 大國夢由千千萬(wan) 萬(wan) 的兔子們(men) 共同努力著。這篇文章的前半段講的是祖國同胞的苦難,後半段是民族的榮光,時代在變,國力在變,不變的是一個(ge) 國家曾經向她的人民許下的承諾,無論走到哪裏,祖國都是你堅強的後盾!”
文章《我們(men) 能以大國姿態撤僑(qiao) ,是因為(wei) 有一隻兔子在負重前行》曾火遍全網,在開頭中,這段看似略帶俏皮的描述,透出一股深沉壯闊。
2015年也門撤僑(qiao) 行動圓滿完成,很多網友的留言讓林於(yu) 暄振奮。“我想讓一些人慣用的‘國家在哪裏’的設問句在網絡上失去市場,我們(men) 要真正打骨子裏站立起來。”林於(yu) 暄本人從(cong) 事航運業(ye) ,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讓他有機會(hui) 接觸相關(guan) 的豐(feng) 富史料,也正是從(cong) 那一天起,他開始把創作的目光投向了中國撤僑(qiao) 史。
在梳理中國曆朝曆代對海外華僑(qiao) 的態度、解讀中國政府保障海外華僑(qiao) 華人利益的行動後,林於(yu) 暄落淚了。他是帶著滿腔自豪來寫(xie) 這篇文章的。“撤僑(qiao) 不是一種國家政治姿態,而是浸染著民族苦難的血色歸途。難能可貴的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我們(men) 身處的這個(ge) 國家從(cong) 來沒有忘記過她的承諾,沒有放棄過她的同胞。”
最開始,林於(yu) 暄僅(jin) 在網上逐一回複不實言論,寫(xie) 一些科普類短文,認為(wei) “憑一己之力便可力挽狂瀾”。可無人關(guan) 注、史料核實難度大、信息不對稱、缺乏官方背景等問題成了林於(yu) 暄創作過程中的阻力。發布的文章和評論就像一顆顆丟(diu) 向大海的小石子,各種嘈雜聲音組成的海波仿佛“嘲笑”著它們(men) :我就是大海,這麽(me) 點小石子算什麽(me) 。
林於(yu) 暄開始反思,決(jue) 定“慢工出細活兒(er) ”。研究多了,就產(chan) 生了情懷和熱愛。但是每段曆史都存在“空隙”,很多書(shu) 籍的記載是片段或碎片式的,不可能完整呈現所有的事件和細節。麵對這些遺憾,林於(yu) 暄查閱、核實曆史資料,采訪當事人,“在嚴(yan) 格遵循曆史邏輯的基礎上,把核實過的資料、采訪到的內(nei) 容‘鑲嵌’和還原到曆史中去。”他前後共花了3年時間,來彌補這些“空隙”造成的遺憾。
同時,在與(yu) 網絡上結交的文友互相分享所學成果的過程中,他也開始用更生動的網絡語言激發網友們(men) 的閱讀興(xing) 趣、用反諷來反駁曆史虛無主義(yi) ……努力終見回報,現在,林於(yu) 暄不僅(jin) 在網絡上收獲了大量認同正能量觀點的讀者,還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做大網絡正能量同心圓,讓正能量小水滴匯聚成海洋,是他始終不變的初心。
“我寫(xie) 的是曆史,都經得起考證;隻不過寫(xie) 的內(nei) 容和方式是文學化、人性化的。”林於(yu) 暄不是從(cong) 政治、道德或學術的角度去寫(xie) 作,而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尊重曆史的角度去還原曆史。他不批判也不仰視,隻是和他筆下的人物“悲歡與(yu) 共”,設身處地還原曆史中的他們(men) 。
“雜音從(cong) 網絡上來,那我們(men) 就要從(cong) 網絡上正本清源。”林於(yu) 暄認為(wei) 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鮮活、真實、代入感特別強。就像一位讀者說的:“書(shu) 中的每個(ge) 字,都不像是史學家總結出來的,反倒像是一個(ge) 穿越者寫(xie) 的日記。”
“我們(men) 在讀曆史小說,其實最終讀的並不是曆史,而是我們(men) 從(cong) 曆史中挖掘出來的跟現代人所產(chan) 生共鳴的點。如果我們(men) 能夠找到這個(ge) 點,找到它的現實意義(yi) 所在,那麽(me) ,這個(ge) 文章才有它的價(jia) 值。”林於(yu) 暄對於(yu) 當下曆史類文章的寫(xie) 作感到樂(le) 觀,因為(wei) 自己遇上了很好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廣泛運用,信息資料的來源渠道越來越豐(feng) 富,網友的視野和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站穩中國立場,培養(yang) 全球視野,講好中國故事,相信會(hui) 有更多優(you) 秀的中國新生代走向網絡輿論場,發出自己的聲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牟昊琨)
申鵬:讓更多網民從(cong) 曆史中汲取努力前行的力量
不少網友認識申鵬,源於(yu) 知乎上一篇有關(guan) 非洲發展問題的文章。題主的問題是——非洲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窮?
在回答中,申鵬引用講述中國援建肯尼亞(ya) 蒙內(nei) 鐵路的紀錄片《我的鐵路,我的故事》,展現援建非洲的意義(yi) 。“基建搞好了,教育普及了,信息傳(chuan) 播了,商品流通了,工業(ye) 在當地紮根了,現代文明才會(hui) 真正進入當地,形成一個(ge) 良性的循環,這才是真正的扶貧。終有一天,這些脫貧的地區和國家,同樣會(hui) 正向反哺整個(ge) 現代文明。”數萬(wan) 點讚是網友發自心底的認同。作為(wei) 曾經的土木工程師,申鵬渴望通過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講述中國“基建狂魔”稱號背後的底氣,以及“中國速度”背後無數人的奮鬥與(yu) 堅持。
在不少網民眼中,申鵬的文風犀利,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申鵬坦言,一針見血的表達方式或許顯得尖銳辛辣,但自己的思想態度時刻保持溫和、理性。保持真誠,是寫(xie) 作最大的技巧。
在知乎“你覺得哪個(ge) 國家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國家”這一問題下方,申鵬的回答獲得了數萬(wan) 網友點讚。在其他博主五花八門的“提名”中,申鵬的回答格外與(yu) 眾(zhong) 不同:“我們(men) 所在的這個(ge) 國家就挺‘奇怪’的。”申鵬解釋,“‘奇怪’,是因為(wei) 我們(men) 獨一無二。”寫(xie) 作靈感源於(yu) 一次與(yu) 曆史的對話,在荊州博物館參觀時,申鵬發現,幾千年前竹簡上的文字,高中畢業(ye) 的水平都能看懂幾句,博物館裏還有人興(xing) 奮地念出來。“就像讀千百年前的古詩,我們(men) 能感同身受一樣。”折柳送給遠行的親(qin) 朋,望同一輪明月寄托相思,幾千年文化沉澱下的獨特意象是獨屬於(yu) 我們(men) 的“中國式浪漫”。“這說明我們(men) 的文化始終在傳(chuan) 承,即使千百年過去,我們(men) 的精神內(nei) 核沒有變。”申鵬說。
從(cong)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神話傳(chuan) 說,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慶群眾(zhong) 自發為(wei) 消防員提供後勤保障共同撲滅山火,眾(zhong) 誌成城的背後是製度自信和強大的精神信仰。申鵬在回答中寫(xie) 道:“這個(ge) 國家的人民很有主人翁精神,總是把大家的事當自己的事,天下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該管就得管,不能袖手旁觀。他們(men) 有組織、有紀律、有決(jue) 心,幾千年前,他們(men) 一起治理洪水,幾千年後他們(men) 一起推翻三座大山,今天,他們(men) 又一起對抗疫情。”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推動著時代變遷、社會(hui) 進步,隨之而來的是人們(men) 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如何讓不同成長背景的年輕人共振、共情、共鳴,申鵬認為(wei) ,要勾起網民們(men) 的共同記憶。“我把自己的大腦當作一個(ge) 可以檢索的數據庫,每當社會(hui) 熱點事件發生時,我會(hui) 思考此前有沒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有何共性,事件的根源是什麽(me) ,希望能為(wei) 讀者提供一種思路,幫助讀者更深入地思考。”
申鵬被讀者們(men) 稱作高產(chan) 的內(nei) 容創作者。全職投入寫(xie) 作工作後,每天他都會(hui) 花大量時間閱讀各類書(shu) 籍擴充知識,黨(dang) 史、軍(jun) 史是他的深耕領域。建黨(dang) 百年之際,他撰文《100年,隻是個(ge) 開始》講述那些在黑暗中敢於(yu) 照亮、在未知中敢於(yu) 指引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故事。今年5月5日,他推出《中國青年,是多麽(me) “武德充沛”?》,講述一支70%都是共青團員、全師指戰員平均年齡隻有18歲的紅軍(jun) 部隊——“少共國際師”的英勇事跡。網友們(men) 耳熟能詳的英雄將帥,申鵬總能寫(xie) 出其鮮為(wei) 人知的經曆,黨(dang) 史中那些一帶而過、不為(wei) 大眾(zhong) 所熟知的人物,申鵬則會(hui) 翻閱不同的史書(shu) 、傳(chuan) 記,力圖拚湊還原出人物的成長軌跡。
在申鵬看來,曆史從(cong) 不是板起臉的嚴(yan) 肅麵孔,曆史人物並不平麵化、標簽化,他們(men) 有血有肉,有過高光時刻,也有過失意躊躇。他們(men) 是曆史的創造者,曆史也在塑造著他們(men) 。那些在曆史上或閃閃發光或默默無聞的人物,那些被血與(yu) 火淬煉的人生,那些曆經磨煉的理想信念,是我們(men) 麵對失意、困境時尋覓浩然正氣的動力,也是申鵬創作正能量作品的源泉。
從(cong) 事自媒體(ti) 行業(ye) 多年,申鵬坦言,最大的欣喜和成就感來源於(yu) 讀者的反饋。“很多讀者的留言比我的文章還精彩,也有一些讀者能夠糾正我的錯誤,甚至在我寫(xie) 一個(ge) 曆史人物之後,告訴我關(guan) 於(yu) 人物的另一段鮮為(wei) 人知的故事。”最令申鵬感到欣喜的是,他發現越來越多的讀者在互聯網上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看我文章的那些人成長起來,比我更厲害,思考更加理性、全麵,相信在越來越多理性網民的發聲下,網絡乃至現實社會(hui) 中的分歧會(hui) 越來越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安俐)
馬磊:在維護軍(jun) 人名譽的路上講好軍(jun) 營故事
一位退役軍(jun) 人可以影響多少人?往大了說是800多萬(wan) ,往小了說是五六百人。
馬磊是一名退役軍(jun) 人。2018年接觸互聯網後,他在網絡上為(wei) 退役的戰友們(men) 介紹工作,講解創業(ye) 政策。接觸新媒體(ti) 後,他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注冊(ce) 了名為(wei) “-四分三十三秒-”的賬號,結合自身從(cong) 軍(jun) 經曆,在網絡上介紹軍(jun) 旅生活、解答參軍(jun) 疑惑。5年下來,他在全網獲得了800多萬(wan) 粉絲(si) 的關(guan) 注。
他特別重視維護軍(jun) 人的名譽和榮譽,多次與(yu) 損害軍(jun) 人形象的行為(wei) 作鬥爭(zheng) 。去年,某旅遊博主在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賽圖拉鎮康西瓦烈士陵園內(nei) ,先是踩踏刻有烈士陵園名稱的石碑底座,斜倚碑身擺拍後,又到陳祥榕烈士墓前,滿臉嬉笑腳踩墓碑底座,用手比作“手槍”狀對著烈士墓碑再次擺拍並將上述照片發布在微信朋友圈,經多名微信好友指出照片內(nei) 容對英雄烈士不尊重後,遂刪除該內(nei) 容。為(wei) 獲取流量關(guan) 注,該博主再次將照片發布至今日頭條個(ge) 人賬號。有網友私信馬磊,請他談談對該博主行為(wei) 的看法。“這簡直就是在侮辱烈士名譽。”馬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時他非常氣憤,並意識到“這是違法行為(wei) ”。熟知《英雄烈士保護法》的馬磊曝光了該博主的行為(wei) ,並多次發聲,建議對其依法處理。最終,該博主受到了法律的懲處。
“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馬磊說,正是因為(wei) 自己當過兵,看到損害軍(jun) 人形象的行為(wei) ,就更加氣憤。“為(wei) 了維護戰友的名譽和榮譽,我必須與(yu) 不正之風戰鬥到底!”
馬磊說到做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各種關(guan) 於(yu) 疫情的謠言充斥網絡,誤導網民之餘(yu) ,還給社會(hui) 帶來了恐慌。他得知一位戰友在方艙醫院拍攝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便迅速聯係。了解核實後,在其授權下將視頻發到了微博上,閱讀量很快超過10億(yi) ,獲得了網友的點讚和支持。
“大家看到了真實情況,恐懼的心理自然就慢慢消散了。”此後的一段時間裏,他每天都通過網絡征集、求證和發布信息,對網絡謠言“露頭就打”,常常忙到深夜。他所發布的辟謠作品多次成為(wei) 爆款,登上熱搜。
馬磊讓網友感受到退役軍(jun) 人的錚錚鐵骨。在他的宣傳(chuan) 和普及下,先後有五六百名青年因為(wei) 看到了他的博文而受到鼓舞,投身軍(jun) 營。在他的帶動下,十餘(yu) 位退役老兵也開始在網絡上宣傳(chuan) 參軍(jun) 政策、展示軍(jun) 旅生活、澄清不實謠言,與(yu) 損壞軍(jun) 人、烈士形象的行為(wei) 作鬥爭(zheng) 。
“我希望帶動更多戰友、網友一起講好軍(jun) 人故事,傳(chuan) 播軍(jun) 事好聲音——老兵退伍不褪色,奉獻且快樂(le) 。”馬磊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任炳旭:我們(men) 一起看遍中國
“以地理的視角,專(zhuan) 注於(yu) 探索極致世界。”
在微信公眾(zhong) 號“星球研究所”的簡介裏寫(xie) 著這樣一句話。
作為(wei) 科普類賬號,“星球研究所”團隊一直致力於(yu) 地理科普傳(chuan) 播,以“解構世間萬(wan) 物,探索極致世界”為(wei) 宗旨,向網友講述自然地理、人文曆史、超級工程等各領域的知識。
有網友說“星球出品,必屬精品”,在“星球研究所”影像部總監任炳旭看來,這不僅(jin) 是一句誇讚,更是讀者對“星球研究所”作品的高品質要求,這也使得“星球研究所”對發布作品的打磨愈發謹慎。一篇文章、一個(ge) 視頻往往需要編輯團隊的學術支持、地圖團隊地圖說明、設計團隊藝術美化、圖片團隊高質量影像、動畫團隊建模呈現等多人合作、多團隊協作來完成。
“星球研究所”對視覺的要求極高。從(cong) 選題策劃到視覺呈現再到專(zhuan) 業(ye) 審校,一篇文章、一個(ge) 視頻,他們(men) 可以打磨數月的時間,隻為(wei) 讓大家有更沉浸的閱讀體(ti) 驗。以圖片為(wei) 例,一篇文章大約會(hui) 收到8000張左右的投稿,即使最終隻會(hui) 選定幾十張用以文章配圖,圖片編輯仍會(hui) 大量收集圖片,隻為(wei) 找到更好、更合適的配圖。
“星球研究所”對圖片的熱愛與(yu) 嚴(yan) 謹,也同樣體(ti) 現在文字創作上。洛陽為(wei) 何能成為(wei) 十三朝古都?昆明為(wei) 何一年四季鮮花盛放?京杭大運河到底創造了怎樣的工程奇跡?創作時,他們(men) 希望讀者看到的不僅(jin) 是中國美景,還有其背後所承載的數千年文明。
麵對中國的廣袤大地與(yu)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星球研究所”似乎從(cong) 來不缺選題。作品《什麽(me) 是武漢》33小時閱讀量即破千萬(wan) ,《100年重塑山河》在視頻號發布6天觀看量破億(yi) ,總播放量超兩(liang) 億(yi) ,視頻《什麽(me) 是中國》全網播放量超1000萬(wan) ,2021年八一建軍(jun) 節之際在微信朋友圈投放的《我是一個(ge) 兵|中國軍(jun) 隊是這樣的》點擊量達7.2億(yi) 次,“爆款”不斷。
而這背後,是他們(men) 與(yu) 中國人內(nei) 心深處愛國之情的共鳴。“星球研究所”在科普中力求從(cong) 宏觀解讀到細節觀察,將專(zhuan) 業(ye) 人士的研究轉化為(wei) 通俗易懂的文章,讓專(zhuan) 業(ye) 的知識走進讀者的生活。任炳旭說:“如果用一個(ge) 詞形容中國,很多人會(hui) 想到‘幅員遼闊’。我們(men) 要做的是告訴大家幅員遼闊到底包含什麽(me) ,它是多麽(me) 的豐(feng) 富多彩。大家知道中國有很多超級工程,我們(men) 的任務是,不僅(jin) 讓大家知道這些工程是什麽(me) ,還要讓大家了解,這些工程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是怎樣的息息相關(guan) 。我們(men) 所在的土地、經曆過的文明、無數的超級工程,都與(yu) 每一位中國人息息相關(guan) 。”
在任炳旭看來,“星球研究所”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普通大眾(zhong) 和專(zhuan) 業(ye) 學者,“生活中有很多對知識渴望的人,但專(zhuan) 業(ye) 的文章大家很難讀懂,我們(men) 希望通過“星球研究所”的文章、視頻,讓大家更簡單地獲取知識,在繁雜的網絡信息中獲取正確且有價(jia) 值的內(nei) 容。”
希望有一天,能夠看遍中國的山河、看遍中國的文明、看遍中國的城市,這是“星球研究所”團隊共同的心願。
他們(men) 在微信視頻號中發布的視頻版《中國從(cong) 哪裏來?》,用9分鍾從(cong) 地理角度帶大家認識中國,有網友激動地留言:“在廣袤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中,能成為(wei) 這顆偉(wei) 大行星最偉(wei) 大國家的一員,何其榮幸!”
任炳旭說:“‘星球研究所’的每一位成員又何嚐不感到有幸,能與(yu) 這麽(me) 多人分享這片土地,讓這麽(me) 多人了解到這片土地的偉(wei) 大。”正如他們(men) 所追求的:我們(men) 一起看遍中國,這裏的我們(men) ,也包括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玘雲(yun) )
劉祺:8000萬(wan) 粉絲(si) “跨文化”交流共築網絡社會(hui) 文明
在短視頻的窗口裏,一群在中國生活的外國青年去采訪、去體(ti) 驗、去記錄、去傳(chuan) 播,讓中國當代的發展成果、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借船出海”,在世界青年的眼中“火熱”起來,並在全網收獲8000萬(wan) 粉絲(si) 。
這,是種怎樣的體(ti) 驗?
@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聯合創始人劉祺說:“我們(men) 改變能改變的,真的慢慢改變了很多人。”
@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自2016年在北京創立以來,通過長期在網絡上發布短視頻、測評賬戶、直播帶貨,關(guan) 心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也幫助外國青年了解真實的中國文化生活,從(cong) 而成為(wei) 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劉祺表示,跨文化是@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的內(nei) 容優(you) 勢,“我們(men) 對它更核心的理解是,打破過去因為(wei) 傳(chuan) 播不暢給國家帶來的刻板印象,破除信息繭房。比如,在前互聯網時代,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大多數是熊貓和中國功夫,中國人也在單一的視角中為(wei) 外國人下定義(yi) ,嚴(yan) 謹的德國人、浪漫的法國人,等等。我們(men) 現在想做的是通過‘歪研會(hui) ’這個(ge) 賬號,用當代自媒體(ti) 的方式,去除對某一群體(ti) 的固化標簽。”
目前,超過5000個(ge) 視頻在@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的海內(nei) 外平台矩陣上傳(chuan) 播,涵蓋街頭采訪、紀錄片、Vlog等多種形式,隨著團隊社交媒體(ti) 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平台對內(nei) 容的打造也從(cong) “有趣的生活化”向“時代的深度化”轉變。
劉祺介紹,如何在國際傳(chuan) 播中展現中國當代發展成果,是近兩(liang) 年@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正在探索和創新的領域,“我們(men) 發現,中國當代發展成果在國際傳(chuan) 播比較‘冷’,不是概念的‘冷’,是傳(chuan) 播形式和內(nei) 容上的‘冷’。”
從(cong) 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的內(nei) 容生產(chan) 端,團隊會(hui) 根據每一期的主題開展“頭腦風暴”,結合彈幕熱點、觀看數據尋找關(guan) 注度較高的話題,前期進行紮實的資料調研,後期堅持深入基層走訪拍攝,力求不斷拓寬視頻的製作形式與(yu) 傳(chuan) 播路徑,讓中國發展更立體(ti) 、更真實地被看見、被理解。
得益於(yu) 逐漸被打開的創作思路,劉祺和他的團隊挖掘到了許多新奇發現。
他們(men) 聚焦中國供應鏈出海,將中國許昌的假發村與(yu) 非洲連接在一起,“非洲85%的假發是從(cong) 中國進口,隻要戴假發的非洲人,一定有一頂是中國製造”;他們(men) 受到紀錄片《美國工廠》的啟發,自創自導紀錄片《中國工廠》,駐紮在山東(dong) 的鋁製品廠,觀察記錄中國工廠的組織形式;他們(men) 與(yu) 新疆的百姓同吃同住,展現新疆普通牧民家庭的真實生活。4期視頻在海外平台的播放量超過200萬(wan) ,收獲了兩(liang) 萬(wan) 餘(yu) 名外國網友的評論,劉祺還記得,“有一個(ge) 英國小夥(huo) 看了視頻留言,他想放棄外賣員的工作去新疆放羊、種棉花。”
從(cong) 這些視頻中不難看出,在跨文化理念的推動下,劉祺和團隊站在“他視角”,把目光轉向外賣員、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街頭的小商小販、留學生等群體(ti) ,“他們(men) 在生活中廣泛存在,但我們(men) 很少在海外聽見他們(men) 的聲音。我們(men) 始終在做的,就是把他們(men) 的真實聲音補全,展示不同視角下不同人所關(guan) 切的問題,希望以此打破中國人在海外的刻板印象”。
劉祺表示,跨文化交流是當代青年開放迎接世界的重要方式。他借用“鏡中我”的社會(hui) 學概念加以闡釋,“人對於(yu) 自我的定位和認知,不是單純來自自我,而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反饋,對外環境的定位是什麽(me) 樣的,鏡子中形成的自我就是什麽(me) 樣。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本身就是找到鏡子中的中國是什麽(me) 樣的、外國是什麽(me) 樣的,通過外界的評價(jia) 和真實體(ti) 驗,打破中國人對世界的刻板印象,也打破世界對於(yu) 中國的刻板印象,在這樣一個(ge) 過程中,青年不斷看到世界、平視世界,如此就形成了豐(feng) 富的青年群體(ti) 畫像。”
在網絡直播的浪潮中,@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正在構建自己的MCN機構,旗下30餘(yu) 位在中國生活的外國友人利用形式新穎的鏡頭語言,持續推進跨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劉祺表示,網絡社會(hui) 文明也是全球化的,未來,@歪果仁研究協會(hui) 將繼續在海內(nei) 外營造建設網絡文明的氛圍,推動中國形象的國際傳(chuan) 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尚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