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首都功能顯著增強,實現曆史性突破
過去10年,與(yu) 北京相關(guan) 的統計數字有增有減:減少的是人口總量、城鄉(xiang) 建設用地和建築規模,增加的是地區GDP總量,從(cong) 1.9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4.03萬(wan) 億(yi) 元,人均GDP居全國之首;減少的是PM2.5的年均濃度,10年降低60%,增加的是藍天數;減少的是辦事證明,增加的是百姓便利;減少的是對青年人才發展的桎梏,增加的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數量居全國首位。北京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
在北京市委今天舉(ju) 行的“中國這十年·北京”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陳吉寧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10次考察北京、18次對北京工作發表重要講話,為(wei) 關(guan) 係首都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重要規劃、關(guan) 鍵事項把關(guan) 定向,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這10年,是首都功能顯著增強、協同發展,實現曆史性突破的10年。”陳吉寧說,10年間,北京市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了從(cong) 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從(cong) 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cong) 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從(cong) 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
對北京來說,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雙奧之城”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這是一場攜手河北省舉(ju) 辦的、能載入史冊(ce) 的冬奧盛會(hui) 。陳吉寧說,北京市始終以分內(nei) 之事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大力推進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大興(xing) 國際機場“鳳凰展翅”,“軌道上的京津冀”開啟了三地居民同城生活的新時尚。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陳吉寧說,協同發展戰略的縱深推進,打開了優(you) 化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新思路,拓展了區域一體(ti) 化發展的新空間,走出了一條人口密集地區優(you) 化發展的新路子。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後,北京按照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扛起了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責任。
陳吉寧說,圍繞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從(cong) 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和改善創新的生態體(ti) 係3個(ge) 方麵發力,實現了科技創新全麵躍升,湧現了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數量均居全國各城市首位。
在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麵,圍繞信息、生命、能源3個(ge) 領域,北京打造了中關(guan) 村、昌平、懷柔國家實驗室,並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陳吉寧介紹,昌平實驗室的謝曉亮院士團隊已經發現了新冠病毒的逃逸機製,這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重大科學發現,篩選出了新冠光譜綜合抗體(ti) 藥物,目前已經進入到藥物的開發階段。
陳吉寧還重點介紹了科技體(ti) 製改革方麵的北京經驗。在他看來,一個(ge) 重要的變化是北京人才觀之變,“拓展了北京人才的寬度”。如今,圍繞創新鏈,北京把工程師、知識產(chan) 權律師、創業(ye) 者等納入了人才支持範疇,建立了不同的人才評價(jia) 標準,根據人才成長特點給予相應的支持,讓各類人才各盡所能。陳吉寧說,北京實施了“雛鷹計劃”,將更多的科技資源投向青年人才的培養(yang) ,讓他們(men) 不要急功近利,勇於(yu) 選擇難題,心無旁騖做更長期的研究。
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牽引下,北京在創新領域實現了6個(ge) “翻番”,包括全市的R&D(研發)投入、萬(wan) 人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中關(guan) 村示範區的企業(ye) 總收入以及高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
發布會(hui) 上,陳吉寧還提到一處“網紅打卡點”——北京市懷柔區喇叭溝門鄉(xiang) ,也被稱為(wei) “觀星鄉(xiang) ”。空氣幹淨了,在北京看星星也成了時尚。藍天保衛戰讓北京藍天常在,陳吉寧說,這10年是汙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態環境實現曆史性變化的10年。2021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wei) “北京奇跡”。
天藍,水也清了,北京劣V類斷麵全麵消除,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全部貫通,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回升,城市森林覆蓋率由38.6%提高到44.6%。
陳吉寧說,這10年,是人民生活穩步提升,城市風貌實現曆史性改善的10年。北京創造性開展“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改革,探索形成以接訴即辦為(wei) 牽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樣板”。以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ti) 保護,3958條背街小巷在煥然一新的同時留住了鄉(xiang) 愁。
本報北京9月1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