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題材音樂劇唱響中國革命讚歌
作者:李暉(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年來,音樂(le) 劇成為(wei) 講述紅色故事、賡續紅色精神的新載體(ti) 。融音樂(le) 、戲劇、舞蹈等於(yu) 一體(ti) 的音樂(le) 劇,其載歌載舞、靈活多變的藝術形式風靡世界,極易引起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的共鳴。以年輕人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展現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紅色故事,滿溢革命激情、洋溢青春活力的紅色題材音樂(le) 劇,令觀眾(zhong) 在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得到精神洗禮,對於(yu) 傳(chuan) 播紅色文化,謳歌革命先烈,為(wei) 青年一代培根鑄魂,有其獨特作用和審美價(jia) 值。
1 刻畫個(ge) 性鮮明、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
個(ge) 性鮮明、事跡獨特的英雄人物常常成為(wei) 文藝作品中的主人公。在我國近年新創的音樂(le) 劇中,有很多被刻畫得活靈活現,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如《敬禮》中的排爆英雄張保國、《追光者》中的革命烈士李雲(yun) 生、《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等。也有表現英雄群體(ti) 的,如聚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地下工作者的《忠誠》《有一天》等。
不同於(yu) 其他的音樂(le) 形式,音樂(le) 劇的敘事屬性更加突出,這也使得它比其他的音樂(le) 形式有了更多的可看性。角色的台詞、情感、心理活動借由大段的唱詞配以精心設計的音樂(le) 得以展現,音樂(le) 劇在戲劇張力,人物刻畫的情感深度、形象的鮮明性上,也展現出了與(yu) 其他的舞台藝術形式截然不同的優(you) 勢與(yu) 魅力。當音樂(le) 劇在塑造人物、展現劇情上的獨特優(you) 勢遇到了需要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形象的紅色題材,則迸發出了更加奇妙的化學反應。
音樂(le) 劇《瞿秋白》氣勢恢宏,富有詩意,表現的是早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瞿秋白短暫而輝煌的人生。瞿秋白有革命者的赤誠與(yu) 信仰,有知識分子的儒雅和詩性,有為(wei) 人父為(wei) 人夫的真摯情感,對愛忠貞,對黨(dang) 忠誠,信仰堅定。全劇一共六幕,每一幕都穿插劇情閃回,創作者安排全劇的戲劇結構與(yu) 音樂(le) 結構相重疊,其靈動的時空轉換與(yu) 情感的層層遞進,使瞿秋白這一人物更加豐(feng) 滿,情感線更加清晰,塑造出有著熾熱愛情又義(yi) 無反顧投身革命、獻出生命的鮮活英雄形象。當瞿秋白不顧一切衝(chong) 破封建枷鎖追求愛情時,通過瞿秋白與(yu) 妻子楊之華深情的二重唱,展現出了情感的熾熱動人;當瞿秋白投身革命,為(wei) 了革命為(wei) 了信仰寧願犧牲自由與(yu) 愛情,最後英勇就義(yi) 時,高亢激昂的《國際歌》成為(wei) 將全劇推向高潮的唱段,革命先烈的人物形象也因此在音樂(le) 的詠歎中得以升華。
音樂(le) 劇《新華報童》是一部麵向少年、滋養(yang) 心靈、淬煉思想的音樂(le) 劇。該劇講述一群街頭少年成為(wei) 《新華日報》報童,與(yu) 國民黨(dang) 鬥智鬥勇,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故事。通過各種不同的音樂(le) 表現形式,塑造了性格各異的報童、小攤主和新華日報社的員工等諸多角色。生逢亂(luan) 世的少年兒(er) 童,本是最容易被欺壓的弱勢群體(ti) ,但在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感召下,變得勇敢、有鬥誌、有擔當。“賣報、賣報,《新華日報》”似乎是成長起來的少年們(men) 戰鬥的號角。當台上台下齊唱《賣報歌》時,人人熟知的兒(er) 歌瞬間燃爆全場。劇中,一首難度極高的詠歎三重唱《你是我的夢》將全劇推向高潮,音樂(le) 編排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感,舞台呈現與(yu) 觀眾(zhong) 的沉浸感,令整部音樂(le) 劇充滿了追求夢想的力量,洋溢著青春的朝氣。
2 呈現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
每個(ge) 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紅色文化,流傳(chuan) 著不同的紅色故事,而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le) 和舞蹈又豐(feng) 富多彩,極富地域特色,恰可於(yu) 音樂(le) 劇的舞台上集中呈現,為(wei) 音樂(le) 劇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紅色題材音樂(le) 劇充分挖掘獨特的地方元素,展現獨特的地域風情,兼收並蓄,異彩紛呈。
音樂(le) 劇《花兒(er) 與(yu) 號手》講述的是寧夏六盤山區的紅色故事。長征途中,紅軍(jun) 的小號手李瑞金負傷(shang) ,被寧夏當地少女花兒(er) 一家收留,在療傷(shang) 期間李瑞金與(yu) 花兒(er) 產(chan) 生了愛情,後來紅軍(jun) 小號手被國民黨(dang) 發現,花兒(er) 為(wei) 保護李瑞金與(yu) 敵人周旋,最終與(yu) 李瑞金雙雙獻出生命。這出音樂(le) 劇從(cong) 舞美設計到音樂(le) 、舞蹈,充分展示了寧夏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如“教唱”一場中展示了流行在寧夏涇源地區的“踏腳舞”,舞與(yu) 武結合,富有原始古樸的生命力量;又如使用寧夏的民歌形式“花兒(er) ”作為(wei) 音樂(le) 創作素材,運用西方歌劇、古典音樂(le) 、流行音樂(le) 等的寫(xie) 作手法,使得全劇呈現不同類型“花兒(er) ”風格的單聲部旋律、多聲部旋律、配器與(yu) 轉調等。在音樂(le) 劇舞台上,既秉持了民族民間音樂(le) 與(yu) 舞蹈的傳(chuan) 統,表達其原生力量,又注入音樂(le) 劇特有的節奏感、現代感。
音樂(le) 劇《我的兩(liang) 萬(wan) 個(ge) 兄弟》取材於(yu) 四川省通江縣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jun) 烈士陵園守墓人的故事。一個(ge) 普通百姓用一生守護田壟旁座座無名紅軍(jun) 墳塚(zhong) ,以此回報紅軍(jun) 救命之恩。該劇視角獨特,情感樸素真摯。唱段中結合了四川方言,具有地方特色。如戰士們(men) 在墓地埋葬犧牲的戰友時合唱的唱段,歌詞樸素直白,在悲涼的嗩呐聲中,用四川特色音韻曲調喊著戰友的名字,在鄉(xiang) 音的親(qin) 切中感懷與(yu) 悼念逝去的英雄,感人肺腑。音樂(le) 劇《江山多嬌》的故事來源於(yu) “石別女子駁殼槍隊”的真實人物和事件,講述女子駁殼槍隊深入虎穴,偵(zhen) 察敵情,為(wei) 救治紅軍(jun) 傷(shang) 員作出巨大貢獻的巾幗英雄故事。這是發生在福州市羅源縣的紅色故事,劇中展現了具有年代感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音樂(le) 旋律,並特意保留福州地域音樂(le) 特色,使得全劇韻味別致,意趣獨特。
3 奮鬥精神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紅色題材音樂(le) 劇以時代風尚、現代理念講述紅色故事,傳(chuan) 承紅色文化,讓紅色故事裏的革命奮鬥精神煥發新的時代光彩。音樂(le) 劇具有音樂(le) 性、舞蹈性、戲劇性等特性,可以“歌”“舞”並用,其包容性和多樣性,為(wei) 紅色題材提供了充足的展示空間。“歌”可以美聲、民族、流行三種唱法同台,原生態的唱法也可呈現;“舞”亦是兼收並蓄,各種節奏、風格的舞蹈皆可同台。
音樂(le) 劇《烽火家書(shu) 》,講述的是有關(guan) “家書(shu) ”的紅色故事。“九一八”事變時期,中共地下黨(dang) 員林書(shu) 雄犧牲,他的戰友、戰友的戰友為(wei) 了讓林書(shu) 雄的妻女能夠一直懷著希望生活下去,模仿他的口吻,如喚“竹君丫頭”等,書(shu) 寫(xie) 家書(shu) ,向林書(shu) 雄妻女報平安。戰友們(men) 相繼犧牲,卻始終不曾讓家書(shu) 中斷。
家書(shu) 是令人感動的載體(ti) ,烽火中的家書(shu) 更是彌足珍貴,每一封家書(shu) 背後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該劇唱段表現了抗戰時期震撼人心的戰友情、父女情、愛國情。全劇歌曲風格多樣,不僅(jin) 有十二首新創歌曲,還將上世紀反映抗戰時期的紅色歌曲進行了現代編創,傳(chuan) 遞了時代記憶,又體(ti) 現了現代印記。如觀眾(zhong) 耳熟能詳的《鬆花江上》,從(cong) 原來的男聲獨唱,編配為(wei) 林書(shu) 雄、林妻的領唱與(yu) 眾(zhong) 人的合唱,有鋼琴的點綴,小提琴的支聲複調,弦樂(le) 組的鋪陳,呈現出音樂(le) 劇中現代的多聲部音樂(le) 思維。《烽火家書(shu) 》疊置的舞台空間是全劇的亮點,劇情頻繁穿梭在兩(liang) 個(ge) 高度不一的旋轉舞台,燈光配合營造富有時代感的造型,令整部音樂(le) 劇富有新意。舞美燈光設計的現代感使紅色故事更富視覺衝(chong) 擊力。
音樂(le) 劇《新華報童》同樣也展現了紅色主題與(yu) 現代流行藝術形式的碰撞。全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音樂(le) 有說唱、有重金屬搖滾、有阿卡貝拉;舞蹈創作融合了街舞;而雜技、武術的融入又恰當輔助了充滿懸念、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整部音樂(le) 劇以現代的藝術語言來詮釋紅色故事,使得舞台呈現、音樂(le) 製作富有現代氣息。
音樂(le) 劇與(yu) 紅色文化相輔相成。從(cong) 紅色文化當中提煉出適合音樂(le) 劇來展現的核心內(nei) 容和普遍情感,再將敘述故事的手法與(yu) 音樂(le) 劇的表現形式相契合,主旋律題材音樂(le) 劇佳作得成。無論是《烽火家書(shu) 》《新華報童》或者是《閃閃的紅星》《瞿秋白》,皆有“老歌新傳(chuan) ”,意在與(yu) 觀眾(zhong) 共情,勾勒起以往的記憶,又賦予時代的新意;表現英雄人物的主要唱段雖有不同的唱法,但都旋律優(you) 美,情感真切,易於(yu) 傳(chuan) 唱。在諸多紅色題材音樂(le) 劇的結構中,開頭、高潮、結尾三個(ge) 重點的歌舞場麵,適於(yu) 表現戰鬥的場麵、歡慶的場景等,也常用於(yu) 展示革命者的群體(ti) 形象。開頭、高潮和結尾的音樂(le) ,也常采用舞蹈韻律更強、現代氣息更濃的搖滾、街舞等。紅色題材音樂(le) 劇用青春樣式致敬紅色曆史,給當代的年輕觀眾(zhong) 講述過去的紅色故事,讓紅色精神在青年一代中賡續傳(chuan) 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