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現實題材創作深化 網絡文學步入轉型升級新階段

發布時間:2022-09-14 10:23:00來源: 光明網

  “網絡作家胸懷‘國之大者’,關(guan) 注現實、書(shu) 寫(xie) 現實、反映新時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顯著增強。”這是不久前於(yu) 鄭州召開的全國網絡文學工作會(hui) 議上,與(yu) 會(hui) 嘉賓最深切的一個(ge) 感受。經過20餘(yu) 年發展,網絡文學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主流化、精品化進程勢不可擋。回顧過去一年,中國作協發布《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shu) 》(下稱“《藍皮書(shu) 》”),從(cong) 作家創作、組織建設、理論評論、行業(ye) 發展、海外傳(chuan) 播5方麵,為(wei) 廓清網絡文學發展格局、解析網絡作家創作態勢提供了指南。

  現實題材創作進一步深化

  遇到少年溺水、老人重病、孕婦早產(chan) 的危急情況,遭遇車禍受傷(shang) 、雪災受困的險情,人們(men) 首先想到的就是及時撥打120。在網絡作家麥蘇的小說《生命之巔》中,這樣驚心動魄的場景層出不窮,因為(wei) 作品的主人公正是一群醫療救護隊員。他們(men) 以守衛人民生命安全為(wei) 己任,用自己過硬的心理素質、專(zhuan) 業(ye) 的救援手段和高超的醫療技術,讓求助者轉危為(wei) 安;而他們(men) 的辛酸苦辣、委屈快樂(le) 也被作者用充滿“網感”的語言講述出來。

  “《生命之巔》是我2021年4月到10月在咪咕閱讀網站上連載的一部小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廣大醫護工作者無疑是戰士、是英雄、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我希望展現醫護工作者的工作常態,表現他們(men) 的敬業(ye) 精神、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於(yu) 是一部描寫(xie) 120醫療救護的小說應運而生。”麥蘇說。

  像麥蘇一樣的網絡作家還有很多。匪迦曾從(cong) 事航空航天工作,他創作的《北鬥星辰》以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研發為(wei) 主線,彰顯當代科研工作者熾熱的科技報國情懷。

  “在讀過一些網絡小說後,我特別想用這種新鮮的文學形式,把自己從(cong) 事航空航天工作的故事講述給讀者。說到底,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給我提供了最鮮活的素材。”匪迦說,“開始寫(xie) 作後,我對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有了新思考。比如借鑒較為(wei) 成熟的其他題材的人物成長模式、故事結構,塑造人物形象。又如在與(yu) 讀者互動中,我認識到生活感、流行詞語、凝練直白的表述等對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回顧2021年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反映建黨(dang) 百年風雨曆程的《百年滄桑華興(xing) 村》,記錄福州三坊七巷城市改造的《情暖三坊七巷》,展現國企改革者擔當作為(wei) 的《何日請長纓》,講述普通創業(ye) 者艱辛打拚曆程的《三萬(wan) 裏河東(dong) 入海》《奔騰年代——向南向北》,塑造退伍老兵、鄉(xiang) 村教師、動物保護誌願者形象的《老戰士》《山人行》《守鶴人》,一眾(zhong) 佳作,層出不窮。《藍皮書(shu) 》顯示,2021年全國主要文學網站新增現實題材作品27萬(wan) 餘(yu) 部,同比增長27%,現實題材作品存量超過130萬(wan) 部。“90後”成為(wei)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主力,占比近五成。在題材細分上,改革開放、奮鬥創業(ye) 、科技創新、鄉(xiang) 村教育、生活婚戀等都是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熱衷表現的內(nei) 容。

  為(wei) 進一步發揮引導創作的作用,中國作協2021年初首次發布了網絡文學重點選題指南,時代先鋒、強國夢、人民美好生活、科技創新與(yu) 科幻、中華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主題受到網絡作家關(guan) 注。扶持的34項選題中有20多部現實題材作品,有效發揮了導向作用。

  理論評論蓬勃發展

  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麵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在網絡文學領域,尤其如此。2021年,中宣部等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網絡文學界共同努力,激濁揚清推介好作品,深入探索文學規律,建立評論標準體(ti) 係,在網絡文學現場構築起評論力量,推動創作高質量發展。

  “經曆20餘(yu) 年發展,學界已達成‘網絡文學能夠著史’的共識,標誌著網絡文學進入文學史場域。在現場的、讀網文的、懂網文的研究者越來越多,大家深入開掘理論命題,取得的學術成果受到創作者關(guan) 注、認可與(yu) 重視,發揮了引導創作的作用。”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hui) 常務副主席、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夏烈說。

  過去一年,網絡文學“起源”問題尤受關(guan) 注,以1991年為(wei) 起點的“網生起源說”、以1996年為(wei) 起點的“論壇起源說”、以1998年為(wei) 起點的“現象起源說”及“多起源說”等觀點湧現,反映了網絡文學史研究的活力和潛力。

  網絡文學的熱度,召喚著研究者拓寬視野,拿出新的能夠匹配文學現場的理論工具。“在研究方法上,跨學科研究日漸深入。由於(yu) 網絡文學自身的媒介屬性,其與(yu) 數字技術密切相關(guan) ,研究者綜合運用起各學科理論工具。比如社交媒體(ti) 的興(xing) 起對網絡文學文本、作者構思方式、平台和產(chan) 業(ye) 的影響等研究,往往會(hui) 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研究方法。”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許苗苗表示。

  回顧2020年網絡文學研究,“現場感”是一個(ge) 關(guan) 鍵詞,理論評論界及時總結網絡文學發展現狀,有力推動網絡文學題材範疇、內(nei) 容質量、思想內(nei) 涵的豐(feng) 富和提升。《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shu) 》《中國網絡文學年鑒》《中國網絡文學評論年選》等研究報告,從(cong) 宏觀上為(wei) 研究者提供了選題靈感。

  “在微觀作品層麵,評論家及時評介網絡文學作品,對其藝術性、寫(xie) 作傾(qing) 向、文化價(jia) 值等問題提出建設性批評。大家也越來越希望用網絡文學創作者看得懂、易於(yu) 吸收的話語方式進行評論。此外,專(zhuan) 家們(men) 還通過參與(yu) 網絡文學榜單、獎項評選,推敲打撈優(you) 秀作品、特色作品,通過廣義(yi) 的評論行為(wei) 發揮引導創作的作用。”夏烈說。

  在作品推優(you) 方麵,中華文學基金會(hui) 的“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hui) 的年度網絡文學榜單等,也都注重規範推介程序,正確處理商業(ye) 利益和文藝價(jia) 值、社會(hui) 責任之間的關(guan) 係,反對唯數據論,抵製畸形審美,提高公信力。

  網文出海規模不斷擴大

  2021年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突破30億(yi) 元,海外用戶1.45億(yi) 人。截至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1萬(wan) 餘(yu) 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1億(yi) 多,覆蓋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一串串數字背後,是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的鏗鏘步伐。

  從(cong) 早期的海外網友建立網站翻譯玄幻、武俠(xia) 類作品,到網絡文學改編劇在東(dong) 南亞(ya) 熱播,再到國內(nei) 網絡文學龍頭企業(ye) 搭建海外平台、打造本土化運營生態、吸引本土作者創作,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本土化傳(chuan) 播體(ti) 係已初步建立。

  《藍皮書(shu) 》顯示:實體(ti) 書(shu) 對外授權出版方麵,晉江文學城已輸出近3000部作品;IP改編出海方麵,電視劇《司藤》獲泰國播出平台冠軍(jun) ,電視劇《你是我的城池營壘》發行至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海外平台搭建方麵,掌閱國際版iReader覆蓋全球1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縱橫海外平台TapRead注冊(ce) 用戶達100萬(wan) ;本土作者培養(yang) 方麵,起點國際目前有11.5萬(wan) 海外作者,上線作品20萬(wan) 部。

  “從(cong) 對作品的自發翻譯和閱讀,到在線生產(chan) 模式中使用母語創作,海外讀者和作者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接受,不僅(jin) 是對網絡文學這一文學形態的接受,更是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對生產(chan) 機製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的認同和接受。而這背後,則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目光的強力吸引。”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hui) 委員桫欏說。

  那麽(me) ,究竟哪類群體(ti) 會(hui) 被中國網絡文學吸引?《藍皮書(shu) 》通過調查發現,海外讀者構成多元,學曆層次較高,本科學曆及以上達58.7%,女性居多。在關(guan) 注點上,海外男頻以幻想類小說為(wei) 主,女頻以言情小說為(wei) 主,恐怖懸疑和科幻題材受歡迎程度也比較高。在題材內(nei) 容方麵,海外讀者對中國功夫最感興(xing) 趣,對中國料理、中醫的關(guan) 注度次之,還有約20%-25%的讀者關(guan) 注中國傳(chuan) 統文學和書(shu) 法。

  盡管中國網絡文學還沒有建立起係統化國際傳(chuan) 播機製,但“網文出海”已成行業(ye) 共識,各平台正加速布局。“相信隨著從(cong) 作者創作、篩選翻譯、海外推廣到落地分發的傳(chuan) 播鏈條不斷完善,反映新時代中國現實的作品逐漸增多,各平台間的統籌協調日益增強,中國網絡文學在不同文化族群和圈層中擁有的‘破壁’能力會(hui) 進一步彰顯。”桫欏說。(本報記者 張鵬禹 張明瑟)

  [ 責編:張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