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談科技文化】建好用好秦創原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一把手談科技文化】
作者:劉國中(中共陝西省委書(shu) 記)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e) 與(yu) 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陝西是科教大省,總書(shu) 記對陝西科技創新工作十分關(guan) 心,寄予我們(men)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麵邁出更大步伐的殷切期望。全省上下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堅持“四個(ge) 麵向”,突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人才為(wei) 主力、市場為(wei) 主導,建設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台秦創原,打造從(cong) 研發到孵化再到產(chan) 業(ye) 化的科創係統,努力為(wei) 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為(wei) 譜寫(xie) 陝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添動能。
推動更多科研活動走進企業(ye) 。總書(shu) 記強調,企業(ye) 是創新的主體(ti) ,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jun) 。陝西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創新能力相對不足。我們(men) 依托秦創原,下氣力打通創新要素向企業(ye) 聚集的通道,組建由企業(ye) 參與(yu) 的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ti) ,推動省級以上創新平台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技術研發服務;圍繞23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梳理2600多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清單,發布50個(ge) “揭榜掛帥”重點攻關(guan) 課題,部署實施秦創原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融合專(zhuan) 項,支持科研團隊直接進駐企業(ye) 搞研發。去年以來,全省企業(ye) 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光電子、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湧現出一批重要成果,有的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實現了產(chan) 品進口替代。我們(men) 將繼續依托秦創原,不斷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引導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發展研發力量,支持大中小、上下遊企業(ye) 之間,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共同參與(yu) “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推動更多優(you) 質創新資源向企業(ye) 開放共享,優(you) 化構建陝西實驗室體(ti) 係並爭(zheng) 創國家實驗室,高標準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係統、分子醫學轉化中心、先進阿秒光源、電磁驅動聚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讓企業(ye) 依托這些創新資源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推動更多科研成果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戰場。總書(shu) 記指出,科技成果隻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cong) 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jia) 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我們(men) 著力加強政策集成和製度創新,設立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秦創原網絡平台和秦創原發展公司,構建一站式、全鏈條、全周期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ti) 係;動態征集具備轉化條件的科研成果匯聚秦創原,試點專(zhuan) 利免費開放許可,積極引入科技經紀人,持續注入創投、產(chan) 投、風投等市場化的金融產(chan) 品,探索飛地孵化、離岸孵化等模式,努力催生更多科創項目、科創企業(ye) 、科創產(chan) 業(ye) 。一年多來,秦創原總窗口西鹹新區引進科技型企業(ye) 近1200家,秦創原e站注冊(ce) 創新團隊和企業(ye) 800餘(yu) 家,入駐各類金融機構65家,形成科技成果轉化企業(ye) 300家,帶動今年前8個(ge) 月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同比增長42%、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下一個(ge) 階段,我們(men) 將認真梳理評估現有政策,繼續搞好要素投入、激勵、服務,促進秦創原不斷由“勢”向“能”邁進。實施成果轉化到項目落地的滾動接續機製,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將科研成果作價(jia) 、打包,更多地通過秦創原進行轉化。發揮秦創原發展公司作用,建設科創服務+科創投資+產(chan) 業(ye) 資本的開放協作平台,通過市場化方式幫助入駐創新團隊和科創企業(ye) 解決(jue) 資金、土地等問題。
推動更多科研人才匯聚陝西、人盡其才。總書(shu) 記指出,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我們(men) 一手抓人才培養(yang) 引進,設立秦創原引才專(zhuan) 項、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專(zhuan) 項,推行校企合力引才、共同用才,打造秦創原人才大市場、西安國際人才港、西鹹新區人才集團,同時努力讓省內(nei) 每年畢業(ye) 的17萬(wan) 多本科生和近5萬(wan) 碩博研究生更多地留下來創新創業(ye) ;一手抓機製創新,優(you) 化科研項目管理機製,實行技術總師負責製、科研經費“包幹製”等,支持青年科技人員挑大梁、當主角,同時健全科研人員技術入股等激勵政策,幫助有意願、有條件的科技人才成長為(wei) 創新型企業(ye) 家。去年以來,秦創原建設“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00個(ge) ,帶動全省科技活動產(chan) 出指數保持全國前列。麵對愈發激烈的競爭(zheng) 態勢,人才工作必須持續加強。我們(men) 將更好發揮秦創原人才製度改革試驗田作用,向用人主體(ti) 充分授權,積極為(wei) 人才鬆綁。推廣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人才評價(jia) 職稱評定、橫向結餘(yu) 經費出資入股等“三項改革”,在人才引進、培養(yang) 認定、分類評價(jia) 、股權期權激勵、科技金融、離岸創新創業(ye) 等方麵大膽探索,不斷激發人才活力,努力把秦創原建設成為(wei) 創新創造的高原,更好服務和促進科技自立自強,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實際行動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