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旅途的交匯
兩(liang) 段旅途的交匯
□ 周 瑋
相伴32載的丈夫猝然離世,龍麗(li) 雲(yun) 意識到必須從(cong) 悲傷(shang) 中自拔,讓生活“回到平穩狀態”。於(yu) 是她選擇業(ye) 餘(yu) 進修真菌學的課程,在林間采集食用菌菇,借此找回生活的樂(le) 趣。
2019年,龍麗(li) 雲(yun) 以挪威語寫(xie) 作並出版了《尋徑林間——關(guan) 於(yu) 蘑菇和悲傷(shang) 》(商務印書(shu) 館2022年引進),她在前言中寫(xie) 道:“這本書(shu) 講述了兩(liang) 個(ge) 平行的旅程:一個(ge) 是外部的,進入蘑菇的王國;另一個(ge) 是內(nei) 部的,領略內(nei) 心哀傷(shang) 的景致。”對於(yu) 作者而言,“蘑菇的領地”和“悲傷(shang) 的迷宮”都是“陌生的異域”,堅強的她努力保持開放心態來麵對。
身為(wei) 人類學家的龍麗(li) 雲(yun) ,探索蘑菇世界時也采用了田野考察的視角。蘑菇愛好者群體(ti) 成為(wei) 她非正式的考察對象:儀(yi) 式、慣例、標準製定者……蘑菇采集者的嗅聞儀(yi) 式讓她印象深刻,很快她就意識到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比如不經邀請不能踏入別人日常采集蘑菇、有所發現的“自留地”,她還幽默地總結出如何禮貌規避采集點具體(ti) 信息的提問。
作者驚訝地了解到,關(guan) 於(yu) 蘑菇的毒性竟然有不同標準。在挪威、法國、英國,野外指南建議食用的真菌種類都不同,即使在挪威和瑞典這兩(liang) 個(ge) 緊鄰的北歐國家,對於(yu) 絲(si) 膜菌屬的認識也差異極大。
在“五十度毒”這章“不是非黑即白”一節中,作者認為(wei) 這是因為(wei) 文化因素——“對潛在毒素的態度”。另外,嗅聞對蘑菇的鑒別有特殊作用,但蘑菇權威書(shu) 上對氣味的描述是初學者難以領悟的“濕麵粉”“杏仁”和“生土豆”氣味,她意識到這些“內(nei) 部行話”可能需要重新探討,甚至考慮組織一場芳香研討會(hui) 。
龍麗(li) 雲(yun) 對於(yu) 權威和新手、中心和邊緣性的敏感與(yu) 她的移民身份及喪(sang) 偶狀態有關(guan) 。她是來自馬來西亞(ya) 的華裔,在挪威,她是Long Litt Woon。在挪威做交換生時她認識了艾爾夫,兩(liang) 人相愛、結婚,她18歲,他21歲,自此開始見證彼此的人生。兩(liang) 人沒有子女,艾爾夫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她對自己的寡婦身份極為(wei) 迷茫。
采集蘑菇隻能在戶外進行,這種開始必須由老師和向導帶領才能進行的活動,對於(yu) 作者個(ge) 人生活的複原和重建至關(guan) 重要。這項愛好需要專(zhuan) 注於(yu) 當下,敞開感官充分留意周遭——蘑菇的形狀、色澤和氣味,附近植物的種類,溫度和濕度。作者幽默地創造了一個(ge) 新詞“蘑流”來形容這種狀態,類似於(yu) 運動員的“心流”、禪修之人的正念。對於(yu) 身心的療愈,這一點極為(wei) 關(guan) 鍵,很多飽經創傷(shang) 的人無法運作他們(men) 的感知係統,難以感到自己是真正地活著。作者原本非常靈敏的嗅覺,被悲傷(shang) 所麻木,在學習(xi) 和吸收蘑菇知識的過程中又被激活,“重新開始感知世界,就像從(cong) 百年的睡眠中醒來一樣”。總有同伴在側(ce) ,也使得她不致沉溺於(yu) 悲傷(shang) 而封閉自我。
龍麗(li) 雲(yun) 在辨認菌種上很有天賦,修完培訓課程後不到一年就通過了挪威特有的“蘑菇檢測員”認證考試,之後就可以幫助沒有經驗的蘑菇愛好者。她終於(yu) 獲得了人生新目標,對真菌學的愛好也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博物愛好者讀到她憑借所學知識正確分辨菌種、發現個(ge) 人新種的難忘時刻,會(hui) 格外感同身受。菌類由於(yu) 其辨識的難度,更大大增強了采集活動的成就感。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始終不缺乏勇氣、好奇心和開放心態,無論是參加喪(sang) 偶互助小組,還是舉(ju) 行派對,邀請采菇同好各自帶一道菌菇佳肴,甚至采訪陌生人,探索被視為(wei) 禁忌的裸蓋菇致幻作用,都顯示出這些極為(wei) 可貴的特質。“永遠不要害怕冒險走出你的舒適區”,作者從(cong) 人類學教授弗雷德裏克·巴特那裏學到的關(guan) 於(yu) 田野調查的重要經驗,也適用於(yu) 人生遭受重大變故的階段。
全書(shu) 感人至深的一幕來自結尾題為(wei) “極樂(le) ”的章節,探索蘑菇的領地和走出悲傷(shang) 的迷宮,這兩(liang) 段陌生的旅途終於(yu) 交匯。
(作者為(wei)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英美自然文學譯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