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旅相結合 廣東非遺文化這樣“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09-15 15:43:00來源: 羊城晚報

  廣東(dong) 非遺文化這樣“活”起來

  策劃:杜傳(chuan) 貴 林海利

  統籌:胡泉 吳江 劉佳寧

  執行:羊城晚報記者 唐珩 潘亮 李旭 沈釗 陳澤雲(yun) 李誌文 孫綺曼

  作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一枚耀眼的明珠,近年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簡稱非遺)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融合交匯中煥發新機。近日,羊城晚報記者深入走訪調查了解到,廣東(dong)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了諸多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進行整合,創新非遺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更好地在傳(chuan) 承中創新成為(wei) 當下廣東(dong) 非遺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線。

  “互聯網+”激活非遺生命力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非遺傳(chuan) 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搭建了走進千家萬(wan) 戶的舞台,讓更多人可以在線上看非遺直播、賞非遺技藝、購非遺產(chan) 品,為(wei) 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創新拓寬了路徑。

  “如今我也學著用一些ipads上新軟件來畫草稿,最開始不太適應,後麵就方便多了。適當借助科技的力量,賦予傳(chuan) 統文化新的表達方式,更能展現文化魅力。”廣彩瓷燒製技藝項目市級傳(chuan) 承人周承傑除了不斷“試水”新科技,學習(xi) 使用ipads作畫,還時常在短視頻平台上發布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廣彩這項非遺文化,“我在抖音和小紅書(shu) 上都有賬號,有些自己滿意的作品就發布上去”。周承傑覺得“適當借助科技的力量,賦予傳(chuan) 統文化新的表達方式,更能展現文化魅力”。

  除了社交媒體(ti) 上的內(nei) 容發布,廣式硬木家具的傳(chuan) 承人劉柏浩、劉錫樺父子更是在抖音上玩起了直播帶貨,“我們(men) 的耕酸堂從(cong) 去年開始開設了幾個(ge) 抖音賬號,有介紹木雕技藝的賬號,也有直播帶貨的賬號”。在自家耕酸堂的工廠旁,更是專(zhuan) 門建立了直播基地和廣式硬木家具展覽館來宣傳(chuan) 自家的非遺產(chan) 品。劉錫樺告訴記者:“我們(men) 有自己的主播,在抖音平台帶貨,這些文創產(chan) 品很受網友歡迎,網友們(men) 透過這些文創產(chan) 品,可以親(qin) 眼看到廣式硬木家具的美,也能感受到木料的質感,對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也會(hui) 有一定的了解。”

  當下大熱的元宇宙自然也跟我們(men) 的非遺產(chan) 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近年來,價(jia) 格便宜收藏方便的數字藏品在各大平台上熱銷,廣繡項目的傳(chuan) 承人王新元也把自己滿意的作品《廣繡裏的國寶》上線到數字藏品平台。王新元覺得“創新要緊貼時代的進步,我們(men) 有責任把國寶、文物,通過廣繡的技藝,讓它展示在全球人民的視野裏”。

  文旅相結合 曆史文化街區讓非遺融入生活

  8月下旬,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迎來了兩(liang) 周歲生日。2020年8月22日,位於(yu) 恩寧路粵劇藝術博物館西側(ce) 的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正式開市。兩(liang) 年時間裏,廣州非遺在這一“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空間中展現、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這兩(liang) 年,永慶坊成為(wei) 網紅打卡點,獲評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上榜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據統計,2021年,永慶坊客流量達到750萬(wan) 人次,2022年預計將超過880萬(wan) 人次。

  隨著非遺街區永慶坊的開市,十餘(yu) 位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在此開辦了工作室。在這裏,遊客可以一站式體(ti) 驗各種非遺項目。“常常有美術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生來這裏學習(xi) 廣彩,然後再運用到作品中,我們(men) 在這裏開辦了廣彩研學課堂,有很多小朋友來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一有時間也會(hui) 參與(yu) 到活動當中去,希望小朋友們(men) 也可以了解廣彩。”廣州織金彩瓷項目傳(chuan) 承人周承傑說。

  不光是研學課堂,廣彩杯、廣繡胸針、橄雕耳墜……一件件非遺文創產(chan) 品也大受歡迎。對於(yu) 銷售情況,廣州欖雕項目傳(chuan) 承人曾憲鵬說:“效果挺好的,去年中秋,光是月餅禮盒,我們(men) 就賣出了幾百盒。”記者也了解到,其中比較受市場歡迎的核心產(chan) 品近百件,僅(jin) 廣繡與(yu) 采芝林合作開發的廣繡香囊就已經售出6萬(wan) 多個(ge) 。曾憲鵬表示:“我想隻有創新才能實現傳(chuan) 承。因為(wei) 創新能夠不斷適應新的市場需求,有了市場,才能做到傳(chuan) 承。如果失去市場,傳(chuan) 承就很難堅持下去。”

  “永慶坊現在已經成為(wei) 廣州一張出色的文化名片,而非遺街區則為(wei) 這張名片增添了別樣的亮色”,廣彩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翟惠玲將非遺街區裏的工作室看作是“和年輕人對話的平台”。她和團隊一直在嚐試通過文創開發、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工藝品,“我很喜歡他們(men) 把廣彩的元素用在各種日用品上麵,這樣他們(men) 在自覺不自覺之間,就了解了廣彩”。

  非遺街區為(wei) 廣州營造了全新的街景,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孕育著產(chan) 業(ye) 的機會(hui) 。文化需要傳(chuan) 承,但讓遺存“活”起來,讓現代的人喜歡,顯然需要更持久的耐心和更高超的創意。嚐到好處的永慶坊還會(hui) 繼續擴大,而廣州曆史久遠的那些老城區在“老樹”上也會(hui) 不斷煥發出新枝。

  打通“傳(chuan) 承”關(guan) 鍵節點,非遺傳(chuan) 承人各出奇招

  古老的傳(chuan) 統文化唯有在日常生活中體(ti) 現價(jia) 值,才能實現長久的傳(chuan) 承。為(wei) 了讓非遺文化傳(chuan) 承後繼有人,非遺傳(chuan) 承人們(men) 更是各出奇招。

  “古琴應該是一種‘活’的藝術,要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時刻關(guan) 注社會(hui) 的需求,做出適度的改變與(yu) 創新”。為(wei) 了傳(chuan) 承好嶺南派古琴藝術,傳(chuan) 承人區宏山和父親(qin) 區君虹決(jue) 定正式麵向社會(hui) 招收古琴學生,“實現從(cong) 家族傳(chuan) 承到社會(hui) 傳(chuan) 承的轉變”。廣府廟會(hui) 之後,隨著登門求學的學員越來越多,區宏山也深感,傳(chuan) 統的口傳(chuan) 心授“一對一”模式難以適應新趨勢。當傳(chuan) 統與(yu) 創新需求再次出現碰撞,區宏山再度做出改變,決(jue) 定在琴館增設小班教學。

  如今,經過多年的探索,天虹古琴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學的教學體(ti) 係,既有麵向初學者的好玩有趣體(ti) 驗課,也有針對不同水平學員開設的專(zhuan) 業(ye) 課。“從(cong) 一開始的十幾位學員,到現在每年有150名左右的學生,學生遍布各個(ge) 年齡段,古琴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讓區宏山更為(wei) 欣慰的是,這幾年,部分琴館學員在學成出師後,也開始在廣西、湖南等地開班教學,由此,嶺南古琴流派開始走出廣東(dong) ,在各地紮根發芽。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區宏山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來,他也一直希望能結合自己所學,推動嶺南古琴走上更廣闊的傳(chuan) 播舞台。

  廣州玉雕傳(chuan) 承人餘(yu) 其澤也希望更多人了解玉石,盼望更多新鮮血液進入行業(ye) ,為(wei) 行業(ye) 帶來新的變化。這些年,他一直擔任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客座教授,試圖讓玉雕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教學中繼續傳(chuan) 承下去。2018年5月,廣州市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與(yu) 荔灣區總工會(hui) 通過廣州職工大學堂荔灣分校平台開設玉雕體(ti) 驗班,餘(yu) 其澤也成為(wei) 體(ti) 驗班的老師,8月份,新一期體(ti) 驗班正在對外招生中,記者注意到,這類體(ti) 驗班往往是免費的,隻收取材料費,但餘(yu) 其澤卻樂(le) 在其中,他表示,隻要有人願意學,自己都願意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後學者。

  “目前我已經累計教授過超100位學生。”餘(yu) 其澤表示,工藝不應該隻是簡單地重複過去,而要與(yu) 時俱進,創造未來,尤其是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yu) 其中,才能不斷推陳出新。

  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同樣有著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身影,廣州手工打金項目傳(chuan) 承人周鏡釗除了積極與(yu) 政府、企業(ye) 、學校一起共同推動金銀首飾製作工藝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更是把這項非遺技藝帶上了國際賽場,這幾年,作為(wei) 世界技能大賽珠寶加工項目的專(zhuan) 家組成員和教練用自己的非遺技藝,帶領選手們(men) 一次次刷新著世界技能大賽上的“中國紀錄”。

  非遺擁抱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單純靠補貼的方式並不能讓非遺得到很好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而僅(jin) 僅(jin) 起到最基本的“保護和保存”作用。要想讓非遺事業(ye) 更健康、良性的發展,需要引導非遺走向產(chan) 業(ye) 化,形成市場機製,不斷完善自身造血機能,才能引導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

  在廣東(dong) ,若外感風寒或感染流感,大多數人會(hui) 買(mai) 一盒小柴胡顆粒,幾杯湯劑下肚,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很是好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柴胡這種家用藥竟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了,而且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白雲(yun) 山小柴胡傳(chuan) 承自東(dong) 漢醫聖張仲景的《傷(shang) 寒雜病論》,至今已有18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最悠久的傳(chuan) 統醫藥工藝之一。中國傳(chuan) 統方劑雖為(wei) 良藥,但苦口且煎煮費時。白雲(yun) 山光華製藥公司在傳(chuan) 承人汪宗仁的帶領下,從(cong) 嶺南醫派“經方”研究和應用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製藥經驗,將小柴胡原來的“人參方”“黨(dang) 參方”進行改進,並傳(chuan) 承古法將藥物濃縮研製出工業(ye) 方“小柴胡顆粒”,患者在服用前以溫水溶解後即還原為(wei) 湯劑,既保留古法製劑功效又便於(yu) 攜帶和服用且口感清甜,改變其傳(chuan) 統中藥“粗黑苦髒”的印象。

  如今,光華製藥原研產(chan) 品小柴胡顆粒單品銷售持續增長已接近5億(yi) 元,規模巨大。2018年年底已經啟動中藥國際化,光華製藥將小柴胡等中藥品種推向國際市場,傳(chuan) 承人馬蓉透露,未來2-3年在東(dong) 南亞(ya) 市場上將會(hui) 見到光華小柴胡顆粒的身影,非遺產(chan) 品將向國際市場揚帆。

  作為(wei) 廣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古端州居民在漢代就有製食裹蒸粽的習(xi) 俗。而今,隨著時代發展,裹蒸粽技藝已經進入到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階段。近年來,隨著“Z世代”在消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年輕人對許多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提出了新的要求,肇慶裹蒸粽也跟隨時代變化推陳出新,為(wei) 這項廣東(dong) 非遺注入了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我們(men) 現在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不斷嚐試做出更加健康的裹蒸粽,讓年輕人也能夠喜歡上裹蒸粽。”肇慶皇中皇果蒸粽有限公司總經理衛光亮在裹蒸粽這個(ge) 行業(ye) 已經待了超過30年。

  “我們(men) 的目標是每天生產(chan) 30萬(wan) 隻粽子。”衛光亮介紹,目前皇中皇每天能夠生產(chan) 十幾萬(wan) 隻的粽子,已經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肇慶裹蒸粽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基地。即便如此,皇中皇也仍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非遺是需要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皇中皇在保留傳(chuan) 統的同時,也嚐試著做一些新式的、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裹蒸粽。“現在我們(men) 有西米粽、堿水粽、玉米粽、無糖粽等。這些新式的粽子銷量已經能夠占到我們(men) 整體(ti) 銷量的一半左右,未來這個(ge) 比例還可能進一步提升。”

  “目前我們(men) 已經開拓了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市場,走出了邁向海外的第一步,但這還遠遠不夠。”衛光亮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東(dong) 盟國家中有不少華人聚集,他們(men) 對肇慶裹蒸粽文化也非常認可,皇中皇希望尋找恰當的機會(hui) 進軍(jun) 海外,更好地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肇慶裹蒸粽文化。

  專(zhuan) 家觀點:

  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院長張春雷:“傳(chuan) 承、保護、傳(chuan) 播、創新”構成非遺創新發展全過程

  在談及非遺的創新發展時,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院長張春雷是用“傳(chuan) 承、保護、傳(chuan) 播、創新”四個(ge) 詞來概括非遺的創新發展的。

  他認為(wei) ,這四個(ge) 要素既互相促進也互相製約,構成非遺工作創新發展的全過程。在非遺的十大門類中,由於(yu) 各門類之間差異性比較大,對其創新發展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主要方向應是“既各展所長,又不失本真”。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醫藥比較適合往產(chan) 業(ye) 化的方向去發展。但即便是這幾個(ge) 門類,由於(yu) 其社會(hui) 功能和表現形態各自差異甚大,在創新發展上也一定要做到“守正創新”。首先是核心的理念和技藝不能丟(diu) 失,代表性的元素和符號不能丟(diu) 失,在這個(ge) 前提下,非遺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跨行業(ye) 的發展,才能夠實現創新發展乃至實現產(chan) 業(ye) 化。

  張春雷表示,據其不完全統計,從(cong) 2005年至今,國家和廣東(dong) 省層麵上發布的非遺相關(guan) 的政策法規就有近30項。在未來非遺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如何用好這些政策法規也是關(guan) 鍵點之一,“要讓這些政策法規落到實處,真正服務於(yu) 非遺的傳(chuan) 承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張春雷還同時強調,發展非遺需要循序漸進。“從(cong) 2005年國家開始重視非遺以來,也僅(jin) 僅(jin) 過去了十六七年的時間。這些從(cong) 農(nong) 耕社會(hui) 產(chan) 生和傳(chuan) 承至今的非遺,在曆史上是一個(ge) 漸進的慢節奏過程,在快速發展的當下要在十多年間就做成一個(ge) 完善的產(chan) 業(ye) 可能性不大。”張春雷強調,當前非遺還處於(yu) “培育階段”,還沒有到做大做強的時候,仍然需要一些鼓勵、支持,不可操之過急、揠苗助長。

  張春雷建議,在新時代下,非遺應該與(yu) 人文灣區建設方麵相結合,作為(wei) 大灣區文化、思想、理念融合的優(you) 質資源;在文旅融合方麵,充分發揮廣東(dong) 旅遊大省的優(you) 勢,打造非遺與(yu) 文旅融合的標杆項目;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麵,還可以建設一批有當地根脈和社區人文基礎的非遺特色小鎮,給予非遺廣闊的用武之地。

  張春雷還提醒,要注意格外關(guan) 心當下的許多"準非遺"項目。這些項目是指由於(yu) 不能滿足至少追溯百年曆史、三代以上傳(chuan) 承等方麵的條件和佐證資料,而未被認定為(wei) 非遺的項目。這些項目由於(yu) 已有數十年的沉澱基礎,已被社會(hui) 廣泛認同,應是未來的文化遺產(chan) 。對這些項目應經過一定程序予以認定,列入非遺政策培育和服務範圍。(沈釗)

  教育專(zhuan) 家祁麗(li) 珠:用智慧的手段與(yu) 技術讓非遺“活”起來

  近日,家庭期刊集團《孩子》雜誌·執行總編、廣東(dong) 省家庭教育講師團副團長、廣東(dong) 省家庭教育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祁麗(li) 珠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zhuan) 訪時,就非遺文化與(yu) 青少年發展等熱點問題分享了專(zhuan) 業(ye) 觀點。

  作為(wei) 一名教育專(zhuan) 家,在祁麗(li) 珠看來,非遺文化走強的背後展現了國家層麵上對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視。“近年來,我們(men) 一直講強調的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德最核心的品質就是愛國,如何讓孩子對這個(ge) 國家有認同感,我覺得一定是從(cong) 文化開始。”祁麗(li) 珠表示,樹立文化自信,通過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去將文化根植於(yu) 青少年的內(nei) 心深處,從(cong) 而讓他們(men) 更加有力量成長。

  祁麗(li) 珠認為(wei) ,“00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數碼原住民,在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承上,更應利用好數字媒體(ti) 手段與(yu) 平台,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展傳(chuan) 播。祁麗(li) 珠表示,非遺文化傳(chuan) 承過程中,一定要想辦法通過智慧的科學的手段讓我們(men) 的非遺文化首先“活”起來,要做到這點,首先就要用青少年喜聞樂(le) 見的模式去吸引他們(men) 。現在很多傳(chuan) 統非遺麵臨(lin) 著“傳(chuan) 承乏力,後繼無人”的局麵。祁麗(li) 珠建議說:“對於(yu) 非遺傳(chuan) 承人來說,首先要去了解時代青少年成長的特點,結合青少年需求去研發課程,讓課程適應青少年,引導他們(men) 參與(yu) 進來,而不是用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這種理念和方法去讓我們(men) 的青少年來參與(yu) 這些工作。”

  祁麗(li) 珠說:“‘雙減’目的是青少年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雙減減的是孩子的課業(ye) 負擔,不減的卻是家長的育兒(er) 的責任,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出台之後,我們(men) 的家長更要去履行承擔你的育兒(er) 責任。” (劉佳寧)

  “輝耀匠心·創意繪非遺”繪畫比賽火熱進行中

  讓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機,讓創意為(wei) 非遺插上夢想的翅膀。日前,由廣東(dong) 省非遺保護中心指導、羊城晚報社主辦、輝柏嘉(廣州)文具有限公司、廣州市大新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廣東(dong) 教育出版社及家庭期刊集團《孩子》雜誌協辦的“輝耀匠心·創意繪非遺”繪畫比賽正在火熱進行中。

  本次比賽麵向幼兒(er) 、青少年及成年用戶開放。獲獎選手及獲獎指導教師(學校)可獲得精美證書(shu) 及獎品。更有機會(hui) 與(yu) 非遺大師麵對麵開展研學活動,體(ti) 驗非遺魅力。

  多位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本次活動打Call,並為(wei) 參賽選手獻上比賽“寶典”,共同助力非遺文化出圈煥新。相關(guan) 專(zhuan) 題及報名參賽可掃碼登錄羊城派客戶端“輝耀匠心·創意繪非遺”專(zhuan) 題深入了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