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節能,如何做好“加減法”
【經濟界麵】
我國建築全過程能耗占能源消費總量45%,碳排放量占排放總量50.6%——
建築節能,如何做好“加減法”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9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七次會(hui) 議時強調,要突出抓好能源、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資源節約,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促進生產(chan) 領域節能降碳。在我國,城鄉(xiang) 建設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建築減碳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那麽(me) ,當前我國建築排放在數量和規模上處於(yu) 什麽(me) 水平,未來建築減碳工作應該如何加快布局推進?
建築排放,排了多少?
人們(men) 70%的時間處於(yu) 各種建築之中,但是說到建築的碳排放,很少有人有直觀的概念。一棟平常無奇的建築,看不到鍋爐煙囪,它能有多少碳排放呢?
但其實,如果從(cong) 全生命周期來看,建築領域可以說是我國碳排放最大的一個(ge) 行業(ye) 。中建科技集團雙碳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齊賀介紹說,一棟建築的全生命周期包含建築材料生產(chan) 、建築建設施工、建成後的運行維護三個(ge) 環節。中國建築節能協會(hui) 統計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三個(ge) 階段的碳排放比重分別為(wei) 28%、1.0%和21.6%。我國建築全過程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0.6%。
這一數據確實驚人。從(cong) 建築材料生產(chan) 來看,鋼鐵、水泥、玻璃等都是高耗能產(chan) 業(ye) ,碳排放量巨大。從(cong) 建築後續使用方麵來看,供暖、設備用電等日常使用,排放量也不可小覷。更為(wei)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和產(chan) 業(ye) 結構深度調整,城鄉(xiang) 建設領域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社會(hui) 碳排放總量比例均可能進一步提高。
為(wei) 此,2022年6月30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印發《城鄉(xiang) 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了建築減碳的重要目標——2030年前,城鄉(xiang) 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力爭(zheng) 到2060年前,城鄉(xiang) 建設方式全麵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係統性變革全麵實現,美好人居環境全麵建成,城鄉(xiang) 建設領域碳排放治理現代化全麵實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這個(ge) 目標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齊賀看來,建築減排領域有一個(ge) 非常嚴(yan) 重的問題,那就是管理錯配的問題。“我們(men) 說到建築減排,第一個(ge) 想到的是住建部門。但是,建築全生命周期三個(ge) 環節中,住建部門主管的是勘察設計施工,而排放量最大的兩(liang) 頭,即建材生產(chan) 和運行過程中的供暖、供電等碳排的主要來源,卻並不歸住建部門管理”。
這意味著,建築減排需要更高級別的頂層設計。2021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城鄉(xiang) 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根本扭轉“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到2025年,城鄉(xiang) 建設綠色發展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碳減排紮實推進;到2035年,城鄉(xiang) 建設全麵實現綠色發展,碳減排水平快速提升。
綠色建築,“綠”在何處?
《意見》中提到了建設方式綠色轉型、城鄉(xiang) 建設綠色發展等內(nei) 容。談及這兩(liang) 項要求,人們(men) 自然會(hui) 想到“綠色建築”的概念——現行的《綠色建築評價(jia) 標準》構建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評價(jia) 體(ti) 係,並將綠色建築由高到低劃分為(wei) 三星級、二星級、一星級和基本級。
在杭州西溪濕地附近,中節能·西溪首座項目讓很多希望入駐的企業(ye) “一房難求”,各地考察團也不斷來此打卡。正是因為(wei) 堅持了綠色理念,這座建築成為(wei) 中國首個(ge) “聯合國SUC可持續社區國際交流實踐基地”,還被評為(wei) 國家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這是我國綠色建築評價(jia) 體(ti) 係中的最高級別,必須達到節地與(yu) 室外環境、節能與(yu) 能源使用、節水與(yu) 水資源使用等六類目標。比如,建築運用了包括外立麵遮陽、電動麵外遮陽、地源熱泵、索樂(le) 圖日光照明等將近十餘(yu) 項綠建技術,可以將建築輻射的熱能降低50%以上。
根據住建部相關(guan)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累計建成的綠色建築麵積已達85億(yi) 平方米。2021年,全國新建綠色建築麵積由2012年的400萬(wan) 平方米增長至20億(yi) 平方米,占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了84%。按照《方案》的計劃,到2025年,這個(ge) 比例要達到100%。
直觀來看,綠色建築要求在建築的全生命周期內(nei) ,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這意味著,節能必須貫穿材料生產(chan) 、建設施工、運行維護等各個(ge) 環節。
中建裝飾所屬深圳裝飾副總工程師曹亞(ya) 軍(jun) 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他說,綠色建築在建築材料方麵要首選綠色建材,比如環保塗料、循環材料。在建築施工環節可以采用裝配式的方式,用工廠化、模塊化的思路,減少現場施工環節材料、能源的浪費以及廢棄物、廢水的產(chan) 生。同時,要充分發掘建築本身“負排放”的價(jia) 值,比如利用現有城市建築屋頂,布局光伏發電應用,不但達到減碳的目的,還能進一步向零碳負碳挺進。
減碳之路,路向何方?
控製增量、減少存量,是解決(jue) 問題的總體(ti) 思路。具體(ti) 到建築減碳領域,就是要在節能建築上“做加法”,要求新增建築實現100%綠色化,同時對已有的建築進行節能改造。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玉軍(jun) 表示,要盡可能減少高碳建築材料的生產(chan) 和使用,從(cong) 總體(ti) 上統籌好新建建築建設量,強化既有建築提質增效改造,多采用更新改造的方式、減少拆除重建,可以從(cong) 源頭上控製碳排放。同時,新建建築要盡可能采取綠色化的方式,推動高質量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築,發展零碳建築。在建築建成後,控製建築運行階段碳排放、引導使用者踐行綠色低碳行為(wei) ,都是有效的減碳方向。
齊賀著重提出三個(ge) 方麵的減碳途徑:一是發展超低能耗建築,提高建設的節能標準,涉及門窗、牆體(ti) 、設備等;二是推進建築能耗電氣化,多使用風、光、水、電等非化石能源;三是推廣“光儲(chu) 直柔”技術,在建築領域應用太陽能光伏、儲(chu) 能、直流配電和柔性交互等技術,有利於(yu) 直接消納風電光電。
《方案》提出,要全麵提高綠色低碳建築水平,推進綠色低碳建造,推動低碳建築規模化發展,鼓勵建設零碳建築和近零能耗建築。其中要求,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全麵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星級綠色建築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公共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全部達到一星級以上。到2030年裝配式建築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40%,施工現場建築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下降20%。同時,《方案》還就公共建築能效提升進行了部署,提出到2030年地級以上重點城市全部完成改造任務,改造後實現整體(ti) 能效提升20%以上。
齊賀認為(wei) ,目前,我國的建築節能技術處於(yu) 世界領先水平,但是我們(men) 先進技術的應用廣度遠遠不如歐洲、日本等地,原因在於(yu) 應用先進節能技術帶來的建築增量成本較高,影響了節能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在日本,政府相關(guan) 部門設立專(zhuan) 門的改造補助金,用於(yu) 補貼寫(xie) 字樓等建築物的節能改造,力爭(zheng) 實現每棟建築降彽20%碳排放。在德國,政府出台相關(guan) 法律法規,就新建築的節能標準予以具體(ti) 規定,並要求業(ye) 主出售或出租房屋時,出示房屋能源認證證書(shu) 。
《方案》也提出,要完善金融財政支持政策。比如,落實稅收優(you) 惠政策,在政府采購領域推廣綠色建築和綠色建材應用,強化綠色金融支持等。“總體(ti) 上看,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推進力度,發展超低能耗建築,推廣裝配式建造方式,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