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版義務教育藝術課正式“上線”

發布時間:2022-09-16 16:28: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新版義(yi) 務教育藝術課正式“上線”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剛剛開學,長春市初中生董偉(wei) 驚喜地發現,藝術課變得更加豐(feng) 富、有趣。“過去隻有音樂(le) 和美術,現在新增了舞蹈、戲劇、影視,而且可以自選學什麽(me) 。”

  今年秋季開學,新版義(yi) 務教育藝術課正式“上線”。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表示,新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改革了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的藝術課以音樂(le) 、美術為(wei) 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ti) 藝術)等內(nei) 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學生可以選擇兩(liang) 項或以上學習(xi) 。

  新課程增科擴容加強綜合性

  自9月起,小學和初中學生的藝術課程有所變化。此前,藝術、美術、音樂(le) 為(wei) 三門獨立課程。而按照2022年版義(yi) 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新藝術課包括音樂(le) 、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內(nei) 容,綜合性更強。

  教育部義(yi) 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胡智鋒表示,過去強調的是音樂(le) 、美術單科教育,現在綜合性加強,藝術課成為(wei) 涵蓋五部分內(nei) 容的綜合課程。“此次課改的核心變化在於(yu) ,教育理念從(cong) 育學轉為(wei) 育人。涵蓋五個(ge) 領域內(nei) 容的新藝術課,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麵發展。”他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認為(wei) ,舞蹈、戲劇、影視的加入,可以提升藝術課的實踐性,加強學生的體(ti) 驗感。他說:“原來的課程重視知識、技能的獲得,現在則強調在現實情境下培養(yang) 學生的感知、表達、創作等能力。”

  教育部義(yi) 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修訂組專(zhuan) 家兼影視組負責人王琦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逐漸發展,越來越多的交互性產(chan) 品進入普通人生活,中小學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大量的數字媒體(ti) 藝術知識,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涵蓋相應內(nei) 容。

  讓藝術教育更加“立體(ti) 可感”

  一段悠揚的琵琶獨奏後,隨著六幺舞視頻片段的播放,身著漢服的學生口中誦讀《將進酒》緩緩步上前台,擺出《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優(you) 美造型……這是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孫小華的新課標教研展示。

  孫小華表示,學科融合是本次課改的重要探索,目的是增強學生綜合美育素養(yang) ,讓藝術教育更加“立體(ti) 可感”。

  根據新課標,一至七年級需有機融入舞蹈、戲劇、影視內(nei) 容。例如,三至七年級的舞蹈主要學習(xi) 舞蹈基本元素、舞蹈片段、主題即興(xing) 表演等。戲劇則選用音樂(le) 、語文、外語等教材中的教學素材,進行課本劇編創表演等。影視則讓學生在欣賞優(you) 秀影視作品的同時,開展實際操作。記者看到,新課標還設計了創編校園微電影、定格動畫等內(nei) 容。

  “大象、獅子的動作是什麽(me) ?”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舞蹈教師林子璿帶著學生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她說,低年級教學盡量在舞蹈中加入遊戲元素,激發學生興(xing) 趣;高年級則融入美術、舞劇、歌劇等內(nei) 容,以沉浸式、互動式、體(ti) 驗式教學讓學生體(ti) 會(hui) 藝術樂(le) 趣。

  八至九年級開設的課程內(nei) 容更加深入,實踐性更強。比如,有的學校從(cong) 語文課本中選出名篇讓學生改編成話劇,分角色表演,互評互議。

  如何評價(jia) 學習(xi) 效果?新課標提出,各藝術學科學業(ye) 質量標準要具有可測性、可評性,不設水平等級。

  “避免單純以分數評價(jia) 學生。”廣州市玉岩中學藝術科組長蘇龍嬋介紹,學校會(hui) 動態檢測學生學業(ye) 水平提升情況。在期末進行統一的教學質量檢測,主要包括課堂表現、技能展示、知識儲(chu) 備。

  對教學提出更高要求

  采訪中,不少一線教師認為(wei) ,藝術課程內(nei) 容增加對教師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綜合能力和教法創新都提出了挑戰和更高要求。新課標要求,麵向全體(ti) 藝術教師開展培訓,采用專(zhuan) 題講座、案例研討、工作坊、線上線下混合式研討等開展培訓。

  沈陽市組織音樂(le) 、美術教研員進行學習(xi) 研討,組織全市義(yi) 務教育階段音樂(le) 、美術教師參加課標培訓和解讀活動,全市部分音樂(le) 教師代表參加市級戲曲專(zhuan) 項師資培訓。

  “我們(men) 觀看了教育部和多所高校專(zhuan) 家的在線分析解讀,同時進行多學科集體(ti) 備課,尋找共同的學科融合點,探索融合教學。”東(dong) 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音樂(le) 教師何鳳龍說。

  長春市明德小學教學副校長安曉波介紹,語文、音樂(le) 、美術等多學科老師共同備課,多學科聯動,比如讓英語、語文教師從(cong) 文學鑒賞的角度,補足美術、音樂(le) 教師戲劇知識的不足。

  “我們(men) 邀請了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人、藝術名家、電視台編導等為(wei) 師生培訓,並聘請他們(men) 作為(wei) 兼職教師開設課程、辦講座。”蘇龍嬋說,學校借助社會(hui) 資源補充藝術教學專(zhuan) 業(ye) 性的不足。

  針對農(nong) 村學校藝術教師數量不足、能力不夠的情況,一些學校采用集團化辦學方式幫扶。鞍山市千山區舊堡小學副校長劉麗(li) 伏表示,已經和周邊幾所農(nong) 村學校成為(wei) 教學集團,促進教師交流、選派骨幹教師指導教學。

  多位專(zhuan) 家建議,學校應聯合美術館、博物館、音樂(le) 廳、歌劇院等辦學,豐(feng) 富、優(you) 化相關(guan) 課程內(nei) 容。(記者李雙溪、王瑩、鄭天虹、宋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