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小蓬萊山館
遊小蓬萊山館
奚梅根文/圖
兀立在江蘇省無錫市太湖與(yu) 蠡湖之間的中犢山,有間小蓬萊山館,雖以小命之,但山水相依,景色四時不同,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吟詩作畫和隱居之處。
一個(ge) 夏日,我有幸走進四麵環水的中犢山,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虯枝蟠曲,根負土石,涉目成賞,處處充滿著原生態之趣。循著環山路向西前行數百米,抬頭望去,隻見“小蓬萊山館”門額鐵畫銀鉤,盡顯神韻,為(wei) “蠡湖散人”所書(shu) 。門頭中西合璧,兩(liang) 邊刻有西番草花圖案,紋飾繁複,做工精致,線條流暢,造型風格透出靜謐與(yu) 華美。而那一堵圍牆為(wei) 老式城磚所砌,石灰填縫,表麵平整,結構緊密,別具一格。壁上藤蔓纏繞,隨風飄拂,翠色撲人,深得屏風之妙。
穿過山館門頭,別有洞天。左側(ce) 草坪上,聳立著一塊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再往前行,一路高低盤旋,足音沙沙。山腰聳立著一座涼亭,飛簷高挑,覆以綠色琉璃筒瓦,喚為(wei) “養(yang) 心苑”。亭畔樹木茂盛,叢(cong) 竹泛翠,芳草萋萋,繡球花悄然綻放,清幽雅致,且空氣清新,讓人忍不住大口地吸氣。轉而辭亭,拾階而上,蒼苔滿階,曲折幽深,山隨人意,雜樹遍綠,不時與(yu) 喜鵲、鷓鴣、黃鸝、鷦鷯、雲(yun) 雀、伯勞、鶺鴒、戴勝等林鳥邂逅,歡聲悅耳。
須臾,步至西中峰,迎麵就是“小蓬萊山館”的主體(ti) 建築——醉樂(le) 堂。它妙在石牆黛瓦,木雕窗格,古色古香,訴說著歲月滄桑和曆史傳(chuan) 奇。“醉樂(le) 堂”匾額由書(shu) 法家劉鐵平書(shu) 寫(xie) ,遒勁有力,十分醒目。入堂,牆上圖文並茂,介紹了上世紀50年代初療養(yang) 院建成後,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各界著名人士來此參觀視察的情景。中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來此參觀後,還寫(xie) 下了經典散文《遊了三個(ge) 湖》,文中讚美了中犢山的工人療養(yang) 院,“風景挺好、氣候挺適宜”。
駐足堂前,喬(qiao) 木蒼蒼,且多桂樹,雖是驕陽似火,卻感涼風習(xi) 習(xi) 。湖上,帆影片片,鷗鳥點點,水天一色。資料記載,堂旁舊有清末新安鄉(xiang) 紳孫蓮叔所建的“紅葉讀書(shu) 樓”,其樓有三折,時人稱其為(wei) “曲尺樓”。曲尺樓旁有小樓,名曰“觀旭樓”,因可觀日出而得名。
清代無錫詩人顧嶸憑欄臨(lin) 風,聆聽天籟,遊目騁懷,揮筆寫(xie) 下《登犢山望太湖》,詩曰:“我聞茲(zi) 山本名勝,具區襟帶爭(zheng) 其盛。山光水色相澄鮮,載酒頻遊探奇境。我抱抑鬱無由開,酒酣走上糟邱台。幽岩古洞與(yu) 世異,置身恍惚登蓬萊……”讀來膾炙人口。當代著名畫家錢鬆嵒先生在《太湖中犢山》畫作上題識:“無錫中犢山,孤峙太湖中,昔為(wei) 荒島,今已建為(wei) 工人療養(yang) 院。瓊樓玉宇掩映,琪花嘉樹四繞,煙波雲(yun) 濤,乃天然一幅仙山樓閣圖也。”該作品既是當年太工療養(yang) 院的藝術再現,又是留給故鄉(xiang) 人民的藝術瑰寶,觀賞後,不禁讓人寧靜,讓人超脫,更激發了心中的山水情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