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國糧倉的最美守護人
做大國糧倉(cang) 的最美守護人
——記糧食生產(chan) 領域的功勳模範
本報記者 常 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ou) 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nong) 業(ye) 科技高峰。”
在第五個(ge)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到來之際,豐(feng) 收的田野,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長期以來,一大批糧食生產(chan) 領域的功勳人物,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豐(feng) 收送進農(nong) 家,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科技成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糧食產(chan) 量多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ge) 千億(yi) 斤新台階,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穩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紮根田疇播撒希望,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金風送爽,稻穀飄香。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雜交稻種植麵積占到了一半。袁隆平一生致力於(yu) 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yu) 推廣,被譽為(wei) “雜交水稻之父”。
為(wei) 了縮短育種周期,幾十年間,袁隆平帶領團隊背著幹糧,在雲(yun) 南、海南和廣東(dong) 等地輾轉奔波,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guan) ,接連實現了大麵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
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頒獎會(hui) 後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趕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還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小麥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小麥育種專(zhuan) 家李振聲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把小麥與(yu) 偃麥草遠緣雜交,育成了“小偃”係列高產(chan) 、抗病、優(you) 質小麥品種,被稱為(wei)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心係小麥育種,甚至連家裏陽台上也種著小麥。
育成“小偃6號”,李振聲團隊花了24年。如今,小偃6號已成為(wei) 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qin) 本,衍生品種有50多個(ge) ,累計推廣3億(yi) 多畝(mu) 。現在,李振聲仍然帶領團隊,繼續研究黃淮海鹽堿地小麥生產(chan) 課題。
我國是玉米生產(chan) 大國,每年播種約6億(yi) 畝(mu) ,產(chan) 量約5000億(yi) 斤,這離不開“最美奮鬥者”李登海等一大批科學家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
李登海培育的品種是葉子向上長的緊湊型玉米,更加耐密植,利於(yu) 高產(chan) 。為(wei) 了實現玉米育種突破,李登海帶著幹糧鹹菜來到海南,開展玉米育種攻關(guan) 。李登海團隊育成的120多個(ge) 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13億(yi) 畝(mu) 。
民以食為(wei) 天,農(nong) 以種為(wei) 先。一顆顆中國好種子陸續湧現,一大批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潛心鑽研,播撒著豐(feng) 收的希望,我國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不斷鞏固提升。目前,我國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95%,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chan) 貢獻率達45%以上,糧食供給基礎牢固,糧食供給質量提高。
增產(chan) 增效增收,“金扁擔”讓農(nong) 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
“如何減肥減藥,實現精準施肥?”前不久,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七星農(nong) 場萬(wan) 畝(mu) 大地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養(yang) 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周衛在實地網絡課堂給農(nong) 民們(men) 當農(nong) 技員,答疑解惑。
30多年來,周衛帶領團隊瞄準土壤養(yang) 分資源高效利用,連續攻克作物硫素和鈣素缺乏、低產(chan) 稻田改良等難題。2022年,周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經過多年的定位試驗,通過數據分析,周衛建立了一套針對水稻、小麥和玉米的“推薦施肥”新方法。“我們(men) 新研發的養(yang) 分專(zhuan) 家係統,隻需要輸入往年產(chan) 量、施肥量等,就能獲取科學施肥方案。”周衛說,目前該係統已在14個(ge) 省份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農(nong) 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萬(wan) 權,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cong) 事小麥鏽病等麥類真菌病害生物學、監測預警與(yu) 綜合防治理論和技術研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為(wei) 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陳萬(wan) 權和同事們(men) 經常下田間、進農(nong) 家,用通俗的語言向農(nong) 民講授科學防病技術。“一次藥劑拌種,省得經常背藥桶”等順口溜,深受農(nong) 民喜愛。
經過陳萬(wan) 權和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小麥條鏽病綜合防治技術每年推廣應用麵積7000多萬(wan) 畝(mu) 次,年均挽回小麥損失20億(yi) 公斤以上,為(wei) 小麥豐(feng) 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讓“土蛋蛋”變成“金蛋蛋”!作為(wei) 國家馬鈴薯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金黎平30多年堅持幹一件事,科技為(wei) 筆,田野作紙,為(wei) 馬鈴薯科技扶貧作出了突出貢獻。金黎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
金黎平常年帶領團隊奔波在一線,通過建研發基地、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開展產(chan) 業(ye) 扶貧。金黎平曾牽頭在深度貧困區開展300多項試驗示範,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近千萬(wan) 畝(mu) ,帶動當地馬鈴薯平均增產(chan) 22.5%,畝(mu) 均增收540元。
增產(chan) 增效增收,“金扁擔”讓農(nong) 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一大批農(nong) 業(ye) 科學家、農(nong) 業(ye) 科技領軍(jun) 人才等功勳模範,推動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綠色增產(chan) 、節本增效技術成果在廣袤田野開花結果。目前,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ge) 等級。化肥農(nong) 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大國糧倉(cang) 根基進一步夯牢,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步伐更加穩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