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交響音詩《千裏江山》首次亮相北京 致敬北京國際音樂節25周年

發布時間:2022-09-26 14:5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當交響音詩《千裏江山》的最後一個(ge) 音符止息,如潮水般的掌聲湧來……這掌聲不僅(jin) 是獻給台上的演奏家們(men) 和作曲家,更是送給已創立25周年的北京國際音樂(le) 節。

  頂配陣容奏響《千裏江山》

  作曲家趙麟曆時一年創作完成的這部交響音詩《千裏江山》,由中國音協交響音樂(le) 聯盟餘(yu) 隆主席倡導,全國各地23支交響樂(le) 團聯合委約,靈感來源於(yu) 北宋王希孟的畫作《千裏江山圖》。趙麟將這部交響音詩《千裏江山》分為(wei) 六個(ge) 樂(le) 章,管弦樂(le) 演奏的樂(le) 章“雲(yun) 飛起,楚天千裏”用宏大的視角勾勒出全景式的山水畫卷,在隨後的5個(ge) 樂(le) 章中,笙、琵琶、二胡、鋼琴、女高音與(yu) 竹笛陸續呈現。

  24日晚的音樂(le) 會(hui) 則以頂級陣容來演繹這部作品。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創始人、藝術委員會(hui) 主席餘(yu) 隆執棒中國愛樂(le) 樂(le) 團,與(yu) 民樂(le) 演奏家吳彤、琵琶演奏家趙聰、二胡演奏家陸軼文、竹笛演奏家戴亞(ya) 以及鋼琴家賀茗、女高音方瓊等人聯袂出演。

  《千裏江山》的六個(ge) 樂(le) 章,抑揚有序,跌宕起伏。餘(yu) 隆執棒中國愛樂(le) 樂(le) 團的演奏能量磅礴。每位獨奏家都展現出完美的演奏,笙悠揚空靈,琵琶綿密細膩,二胡婉轉靈動,鋼琴音色豐(feng) 富,竹笛清新銳利,女高音嘹亮紮實,民樂(le) 與(yu) 交響樂(le) 團的合作,既突出了民樂(le) 的古樸韻味,又彰顯了交響樂(le) 團的豐(feng) 富層次。

  吳彤說,非常感謝作曲家能夠給笙一個(ge) 清雅、空靈、清幽的表達,這是一種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當中非常深沉、在自然當中舒適的氣質和感覺。趙聰認為(wei) 這部作品充分運用了琵琶的語言魅力和傳(chuan) 統音樂(le) 語匯,將琵琶的張力與(yu) 細膩柔美完全展示出來。

  餘(yu) 隆表示,《千裏江山》是今年八月世界首演的交響新作,在題材上與(yu) 中國曆史文化的深層基因緊密相連,在呈現形式上體(ti) 現中國音樂(le) 與(yu) 西方交響樂(le) 的融合和對話,在作品立意上展現了中國新時期的偉(wei) 大時代風貌。這樣一部致敬曆史,獻禮時代的作品與(yu)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25年來秉承的與(yu) 世界接軌、打造“中國概念”的藝術理念不謀而合。

  據悉,作為(wei)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25周年的另一重磅活動,9月28日,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與(yu) 亞(ya) 洲協會(hui) 共同舉(ju) 辦的論壇將在美國紐約舉(ju) 辦,音樂(le) 評論人肯·史密斯與(yu) 音樂(le) 大師伯恩斯坦的女兒(er) 、音樂(le) 教育家傑米·伯恩斯坦,作曲家周龍、杜韻、周天等音樂(le) 家將在論壇現場共同過回顧音樂(le) 節25年來的重要瞬間,暢聊音樂(le) 與(yu) 東(dong) 西方文化的深層交流。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25年走來初心不改

  1988年10月13日,人民大會(hui) 堂,當“英雄”交響曲最後一個(ge) 音符落地,觀眾(zhong) 掌聲不絕,指揮家拉斐爾·富呂伯格-德-勃格斯執棒德國柏林廣播交響樂(le) 團數度返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鶯啼初試。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創立,充滿了理想主義(yi) 的情懷。25年前,回國不久的指揮家餘(yu) 隆感受到古典音樂(le) 文化在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覺得在北京這個(ge) 全國文化中心,應該有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化、國際化的一流音樂(le) 節,於(yu) 是開始著手籌備,開啟了這段後來被媒體(ti) 形容為(wei) “在沙漠裏蓋房子”的曆程。

  走過25年文化求索之路,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成為(wei) 中國觀眾(zhong) 與(yu) 世界級名團、名家邂逅的藝術殿堂,更是中國藝術家、中國音樂(le) 作品走向世界的廣闊舞台。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邀請了阿格裏奇、斯特恩、巴倫(lun) 博伊姆等藝術大師和柏林愛樂(le) 、紐約愛樂(le) 、巴黎管弦樂(le) 團等頂尖藝術團體(ti) 造訪北京,實現了無數樂(le) 迷近距離感受這些以往隻能在唱片中聽到的藝術家舞台風采的機會(hui) 。

  2001年,音樂(le) 節首次開啟“委約模式”,至今已有超過20部委約作品在音樂(le) 節上演。

  2002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率先提出“中國概念”,從(cong) 民族音樂(le) 作品專(zhuan) 場到傳(chuan) 統戲劇戲曲的上演,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feng) 富瑰寶。交響詩《九歌》、琵琶和大提琴協奏曲《逍遙遊》等一大批高水平原創作品,通過音樂(le) 節實現中國首演、世界首演;昆曲《牡丹亭》、京劇《楊門女將》等傳(chuan) 統名劇經過創新改編,展現出震撼的視聽感受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005年更是實現了瓦格納鴻篇巨作《尼伯龍根的指環》在中國的曆史性首演,並上演了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貝爾格、肖斯塔科維奇的多部歌劇傑作,填補了中國歌劇舞台的空白。

  如果說1998年的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成為(wei) 觀眾(zhong) 走進音樂(le) 廳的起點,那麽(me) 2010年的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又成為(wei) 古典音樂(le) 走出音樂(le) 廳的新起點。走進城市空間,將音樂(le) 融入生活,從(cong) 三裏屯到國貿,從(cong) 長城腳下到紫禁之巔,音樂(le) 節的足跡遍布北京的城市地標,讓音符響徹古老又現代的北京,讓古典音樂(le) 在年輕觀眾(zhong) 群體(ti) 中產(chan) 生共鳴,讓古典音樂(le) 成為(wei) 都市文藝生活的新時尚。

  同時,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始終高度重視對青年音樂(le) 人才的挖掘與(yu) 培養(yang) 。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已經成為(wei) 中國青年音樂(le) 家職業(ye) 生涯中第一個(ge) 重要舞台,邁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2017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設立“青年音樂(le) 家獎”,以授獎的方式進一步激勵青年人才。

  餘(yu) 隆坦言,音樂(le) 節存在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實際上是創造一種美好的、充滿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既然是生活方式,它就不該是少部分人的、不該是屬於(yu) 某個(ge) 領域從(cong) 業(ye) 者的,它意味著一種全情投入的參與(yu) 感,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把欣賞音樂(le) 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經欣慰地看到,在這條路上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這讓我對音樂(le) 節的未來充滿信心。”(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