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年曆史冀州漢代古城牆保養維護完成
中新社河北衡水9月25日電 (記者 李曉偉(wei) 崔誌平)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25日消息,冀州漢代古城牆保養(yang) 維護全部完成。該城牆有著2200多年曆史,對了解中國古代城牆夯築技藝,研究古代北方城市格局變遷有重要價(jia) 值。
據該局局長齊化斌介紹,冀州古城始建於(yu) 公元前201年,時名“信都”,城周12裏,城牆高2丈5尺。北宋為(wei) 防禦遼、金襲擾,將城周擴大到24裏,護城河寬、深均為(wei) 7尺,是曆史上冀州城規模最大時期。明代,冀州城修為(wei) 城周14裏、高2丈的內(nei) 城,清代將城周縮至9裏。至此,古城全部功能基本完善。目前,地麵以上仍保留3000餘(yu) 米城牆遺存和2000餘(yu) 米護城河,是研究中國古代北方城市格局變遷的重要實例。
齊化斌說,經對冀州古城牆考古發現,漢代修築過程中,在夯土中添加適量的石灰土、砂粒與(yu) 陶片瓦片,可提高城牆平麵密度和牢固度,有效防止雨水和洪水衝(chong) 刷,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中新社記者在現場看到,古城牆遺存最高處約9米,低的部分也有3米。清代以前城牆為(wei) 夯土牆,清代修築為(wei) 夯土包磚。為(wei) 避免產(chan) 生人為(wei) 損毀,現場已沿基槽豎起護欄,並設置警示標識。城牆以外即是護城河。
齊化斌介紹說,今年以來,按照上級批複的維護方案,聘請專(zhuan) 業(ye) 公司對古城牆進行搶險式保養(yang) 維護,嚴(yan) 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對遺址土體(ti) 表層覆蓋的植物進行分類區別處理,加固裂隙,夯築加固斷崖、陡坎和取土破壞,總長度約775米,麵積約1735平方米,涉及夯築土方量約3832立方米。此外,還對遺址本體(ti) 上生長的大型深根係植物清除,對雨水衝(chong) 刷部位進行了回填和植草保護。
據悉,古城牆本體(ti) 維修一期工程已經中國國家文物局立項審批,下一步將分段進行維修,更好地保護這一重要文化遺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