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造美好生活(我們這裏的年輕人·匠心故事⑥)
陳 曄
進城上學那年,她15歲。報專(zhuan) 業(ye) 時,她懵懂茫然:數控?汽修?聽都沒聽說過。
報什麽(me) 專(zhuan) 業(ye) 呢?
身為(wei) 語文教師的媽媽也不知如何選。
“那就紡織吧。”
媽媽的一句話,人生的方向,就這樣做出了選擇。
上班那年,她17歲,還沒成年。一臉稚氣,還是孩子模樣。
登上全國勞模領獎台那年,她27歲。年輕的麵龐,眼神清澈如水,但自信有光。
很多人說,這麽(me) 年輕的全國勞模實屬少見。人們(men) 記住了她的名字:楊普。
一
華北平原,遼闊而豐(feng) 饒。平原產(chan) 棉花,不少人家都有紡車、織機。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縣(今欒城區)徐家營村,村民楊振英家人丁興(xing) 旺。勤快的媳婦邢京珍負責給全家老小做衣服鞋襪,做什麽(me) 都要多做幾份。邢京珍用自己織的布,做出了孩子們(men) 身上的衣服腳下的鞋。孩子們(men) 上學、成親(qin) 的錢,家裏的大小開銷,都有邢京珍那台小小紡車的一份功勞。方圓幾十裏,她的紡織技術無人不曉。
邢京珍用過的紡車和織機在屋裏擺著,映入孫女楊普的眼,撥動了她小小的心弦。那架老式織機,帶給年幼的楊普一絲(si) 朦朧但奇妙的緣。
楊普是大孫女,奶奶喜歡她,走哪兒(er) 都帶著。棉花成熟,奶奶帶孫女去地裏采摘,在孫女胸前掛上一個(ge) 小包袱:“看看俺普,會(hui) 摘棉花啦!”
楊普就這樣一天天長大。
再見織機,是學曆史,一個(ge) 叫黃道婆的人教織布。
奶奶是黃道婆嗎?棉花,織機,遙遠又切近,親(qin) 切又陌生。
她也聽奶奶和媽媽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在天上?奶奶也是織女嗎?她在心底問。
小小的疑惑,在心裏一揣就是好多年。
多年後,15歲的她在選擇專(zhuan) 業(ye) 的時刻,媽媽的話剝出了她幼時朦朧的夢境裏包裹的一顆種子。
“媽,紡織就紡織,我能幹好!”
二
17歲上班。正是人生花季。
在紡織技校,她每年都拿獎學金。上班,進了國企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棉四分公司——進城去,是她多年的夢想。圓夢,開心!
她的工種是織布擋車工。擋車工的職責,就是看管織機,一個(ge) 人看多台,按一定巡回路線,機前機後不停檢查布麵、布邊的斷紗。斷了的紗線要及時接上,否則就要織出瑕疵布。一上崗,整個(ge) 人就陀螺一樣轉個(ge) 不停。
奶奶的織機,發出的是悠悠動聽、可以當催眠曲的機杼聲。但廠子裏不是這樣。織機噪聲大,車間裏一大片織機全開動,轟鳴聲震天。說話時要把嘴巴湊到另一個(ge) 人耳邊,不這樣,根本聽不見。一天下來,她明白了同事們(men) 為(wei) 什麽(me) 都在“咬耳朵”。
第一個(ge) 班結束,耳朵裏嗡嗡作響,好一陣子才恢複。
好奇變失望。
為(wei) 了安全,秀美長發要藏進帽子裏。愛美的年紀,卻隻能天天穿著統一的工裝。細嫩的手,在一遍遍的操作中被線磨傷(shang) 。回到宿舍,小姐妹們(men) 都像開謝了的牽牛花一樣蔫巴。不知是誰把頭紮在被垛上小聲哭,不一會(hui) 兒(er) ,整個(ge) 宿舍的人都在吧嗒吧嗒掉眼淚。
原來上班是這樣呀。一站一天,腰酸腿疼,一點兒(er) 也不美好,一點兒(er) 也不好玩。是啊,17歲,正是愛玩的年紀呀!哭罷鼻子,第二天,又都上班去。
接線頭是擋車工的基本功。想要幹好擋車工,接線的速度必須快,分秒必爭(zheng) ,分分秒秒都是效益!剛開始,她一分鍾隻能接幾個(ge) 。幾台機器都歸她管,接線一慢,手忙腳亂(luan) ,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一個(ge) 班下來腰酸背痛,生產(chan) 指標還完不成。獎金少了,還在次要;關(guan) 鍵是沒麵子,傷(shang) 自尊!
師傅打水路過,見她手忙腳亂(luan) ,一邊出手幫她接線,一邊安慰、引導她。
“師傅,我不想幹了!”
“這點兒(er) 困難就嚇倒了?回去多練。沒事兒(er) ,有我呢。”她遇到一位好師傅!
倒班回家,媽媽看到她接線受傷(shang) 的手,臉上好像還有淚痕。
“怎麽(me) ,不好幹?”
“我想回來,重讀,換一行!”
“幹什麽(me) 沒困難呢?你的師傅為(wei) 啥一幹幾十年?人家能幹,你就能幹!”
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說說,訴訴,也就輕鬆了。楊普身上有那麽(me) 一股不服輸的勁兒(er) 。像誰呢?像奶奶。奶奶學織布的時候也很難,一想一大家子要布穿、要吃飯,硬是學會(hui) 了。
宿舍裏,小姐妹們(men) 各玩各的,楊普在練接線。一段一段接好的五彩線,從(cong) 6樓垂到樓底。春天,樓下迎春花開了,陽光中的五彩線和迎春花在春風裏組成一幅畫,路過的人紛紛停下腳步看。很快,楊普接線的速度更快了,一個(ge) 人能管9台織機。
她的成長,車間領導看在眼裏。職工技能大賽,領導推薦她參加。上班沒多久,還是一個(ge) 小姑娘,許多工作多年的老手都沒機會(hui) 參賽,“憑什麽(me) 推薦她?”
“她最刻苦!”
四個(ge) 字,擲地有聲!
是啊,她刻苦!每天早來一個(ge) 小時上機練,下了班不走,在訓練機上再練幾個(ge) 小時。其實,肚子早餓了,口早渴了,腰早酸了,但她不服,她要和自己較勁!
上班第二年,她就在公司級比賽裏獲獎。第三年,參加石家莊市紡織係統技能比賽,獲第一名,晉升工人技師。
小荷初露尖尖角!
三
剛上班,師傅對楊普說:“咱工人靠技術吃飯!”這句話,楊普深深記在心裏。
地理上有經緯線,布匹上也有經緯線。經緯交錯,讓楊普找到了人生的坐標。她知道,自己經手的經緯線最後會(hui) 穿在人的身上,保暖、美觀又精致——不能小看自己的工作呀,這是一份創造美好的事業(ye) ,是在給生活的“錦”上添“花”。
接線的成績達標了,但楊普對自己的要求不止於(yu) 此。她把所有業(ye) 餘(yu) 時間都花在練習(xi) 上,在宿舍不是學習(xi) ,就是苦練手上功夫。逛街、玩耍,對她來說似乎很遙遠。不愛紅裝愛工裝的楊普,在一片織機聲中找到了人生的發力點。
宿舍裏,她的鋪上總有兩(liang) 樣東(dong) 西,一是線,二是學習(xi) 用的專(zhuan) 業(ye) 書(shu) 。不是她不愛整潔不收拾,而是她想抓緊一切時間練功。外邊的世界很精彩,藍藍的天,白白的雲(yun) ,小姐妹們(men) 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公園,去逛街。而她素麵朝天,與(yu) 線作伴,在追求技藝的道路上頭也不回!
練接線,需要別人幫著掐表。找同事,一次兩(liang) 次,再多就不好意思了。碰上倒班休息回家,楊普就讓爸媽掐表,練習(xi) 每分鍾接線數。她還報了成人高考,日程表塞得滿滿當當。當初的小姑娘,漸漸能夠獨當一麵。
幾年後,一個(ge) 小夥(huo) 子走入她的視野。兩(liang) 人見麵,花前樹下,或燈前樹下,一個(ge) 練接線,一個(ge) 看表。練得專(zhuan) 注,看得專(zhuan) 心。別人約在幽靜處,他倆(lia) 卻找光線最好的地方,一邊手中持線忙碌不停,一邊討論生產(chan) 技藝。
苦心人,天不負。楊普接線頭的速度達到每分鍾35到38個(ge) ,平均接一次線不到2秒,遠超標準。
冬去春來,談婚論嫁。婚期已定,又逢省裏技能大賽,好巧不巧,日子撞在一塊。她是選手,賽前不能分心,便決(jue) 定推遲婚期。但飯店已訂,親(qin) 戚朋友已通知,哪能說推就推?小夥(huo) 子回去做父母工作,一切推遲,改期!
比賽鳴金,楊普獲全省第一,晉升高級技師。所在公司專(zhuan) 門為(wei) 她舉(ju) 辦婚禮。
公司在正定縣建新廠,引進了世界一流的噴氣織機,車速高、噪聲低、自動化程度高、品種適應性廣。楊普心動了:先進的設備,先進的技術,對紡織已經萬(wan) 分熱愛的她,哪能錯過?馬上報名,申請調往新廠。
申請通過,她的新崗位是培訓師。她將要麵對的是對紡織一無所知的新員工,要在3個(ge) 月之內(nei) ,把他們(men) 培養(yang) 成操作嫻熟的合格工人。
一個(ge) 能工巧匠,帶出一批能工巧匠,這個(ge) 任務更重!新廠遠離市區,楊普每天趕班車早出晚歸。她把操作方法編成“操作歌”,貼在織機上。一句句“歌詞”明白又上口,徒弟們(men) 有口皆碑:“普姐把工作編成歌,易學易懂、易記易會(hui) !”培訓辛苦,麵對徒弟們(men) 的困惑,楊普現身說法,詩意回答:“選擇了藍天,就要做一朵潔白的雲(yun) ;選擇了大海,就要做一隻飛翔的鷗;既然選擇了紡織,就要紮紮實實、勤勤懇懇,就要拚搏奮鬥,讓青春在紗濤布海中舞動。”
她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對徒弟們(men) 傾(qing) 囊相授,先後培養(yang) 出102名技術能手。這套工作方法被企業(ye) 總結成“楊普工作法”,在業(ye) 內(nei) 廣受好評。
楊普懷孕臨(lin) 產(chan) ,本該提前休息,正趕上她輔導的選手參加全市職業(ye) 技能大賽。楊普知道,自己在,徒弟們(men) 心裏會(hui) 更踏實,於(yu) 是堅持陪著徒弟們(men) 參賽。比賽結束,楊普當晚就有了產(chan) 前預兆。家裏人趕忙把她送往醫院,幸好有驚無險,大人孩子都平安。
休完產(chan) 假,當了媽媽的楊普也有了新的身份——織造車間丙班值班長。她定下目標:創建先進輪班,處處拿第一。她結合自身經驗改進生產(chan) 技法,僅(jin) 提高擋車工技術、縮短停台時間一項,就提高班產(chan) 2200米,所在丙班連續11個(ge) 月產(chan) 量第一,被評為(wei) 公司先進輪班。9年下來,她超產(chan) 棉布近20萬(wan) 米。這20萬(wan) 米,又是她在織機間多少巡走的步數所造就?
四
這些年,公司的紡織材料不斷迭代更新,漢麻纖維、莫代爾、甲殼素等次第登場。每種新型纖維,要在織機上變成布料,都是新的挑戰。
以前,眼前一片機器,織的都是同一種麵料。現在,一個(ge) 人看管的織機,織著的可能是三四種麵料,一種麵料一種脾性,生產(chan) 難度前所未有。但這些難題都被紡織工人們(men) 一一攻克。
楊普喜獲中華技能大獎。看到獲獎名單時,她有點忐忑不安:自己竟和那些在“高精尖”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專(zhuan) 家們(men) 一起接受表彰!能和他們(men) 站在一起是多麽(me) 幸福,多麽(me) 光榮!是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掌握先進技術的紡織工人同樣受人尊敬!
2010年,石家莊常山紡織集團成立了以楊普名字命名的“楊普工作室”。她的工作室成為(wei) 公司培訓高技能紡織工人的搖籃。工作室培養(yang) 的技術能手們(men) 在生產(chan) 一線大顯身手,每一次新品試織,每一次質量攻關(guan) ,都有他們(men) 的身影。徒弟們(men) 個(ge) 個(ge) 都是能工巧匠,同時看管的織機數量由一個(ge) 人9台,提高到12到15台。
楊普工作室總結出13項工作法,誕生7名省部級以上勞模。她本人獲得全國勞模、中華技能大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眾(zhong) 多榮譽,還是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中國工會(hui) 十七大代表。2018年,她進入高校勞模班,圓了大學夢。超4000人次到“楊普工作室”參觀取經,將她的工作法帶到更多崗位上……
楊普的“普”,是普通的普。麵對榮譽,她也覺得自己很普通:“我就是一名紡織工人,我的職責是織好布。”
她也是一名母親(qin) 。她和女兒(er) 一起遙望星空,給女兒(er) 講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女兒(er) 學到了黃道婆那一課,又問她:“媽媽,這個(ge) 婆婆是織女嗎?”
是啊,她們(men) 都是“織女”。
天上的織女隻是傳(chuan) 說,勤勞的織女就在人間。“溫飽”二字,“飽”需要糧食和種子,那“溫”不正是靠紡織女工們(men) 織出的布嗎?多少楊普這樣的紡織女工巡走機台,以青春歲月為(wei) 梭,織就了這溫暖的事業(ye) ,織出了美好生活。
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