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明清時期“華北核心區”曆史演變與社會經濟變遷

發布時間:2022-09-26 16: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史海鉤沉】

  作者:仲偉(wei) 民(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區域史研究是近年曆史研究中取得顯著成績的領域之一,通過對眾(zhong) 多區域細致精微的研究,可以使我們(men) 對中國曆史的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麵。明清江南與(yu) 華南的研究無疑都是典範,完全可以這麽(me) 說,明清社會(hui) 經濟史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近年曆史學研究中最為(wei) 引入注目的領域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yu) 區域社會(hui) 經濟史尤其是江南及華南社會(hui) 經濟史的研究。其他諸如華北、東(dong) 北、關(guan) 中、西南等區域曆史的研究,也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無論在研究廣度還是在研究深度上都極大推進了中國曆史的研究。

  華北社會(hui) 經濟史是最近三十餘(yu) 年來取得顯著研究成績的領域,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專(zhuan) 著,國內(nei) 多所高校成立了相關(guan) 研究機構,新論題新觀點不斷提出。近年華北地區大量契約文書(shu) 等新史料的不斷發現,更為(wei) 華北研究提供了突破的機會(hui) 。但總的來看,與(yu) 明清江南研究相比,明清時期的華北研究仍然有很多局限,需要我們(men) 進行認真思考。華北研究的不足有很多客觀原因,諸如進入學者研究視野較晚、近代華北行政區域多變、一直被認為(wei) 是非經濟中心等,這些無疑都是製約華北研究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wei) ,華北概念形成較晚、華北地區在曆史上的角色變化以及學術界對華北定義(yi) 過於(yu) 寬泛,是影響明清華北研究進一步深入的重要原因。

  

  華北是大家熟知的一個(ge) 概念,但這個(ge) 概念形成的時間很晚。清代以前的文獻中沒有出現過現代意義(yi) 的“華北”一詞,甚至極少見到這個(ge) 詞,即使有“華北”這個(ge) 組合詞,也與(yu) 今天“華北”的概念迥異。比如《太平寰宇記》解釋華山祠廟雲(yun) :“華陰縣有南北二廟,北廟有古碑九所……南廟是華北君祠,今有北君靈台上仙下仙四神童院,此即所謂二廟也。但以南廟為(wei) 華北君祠,而北廟又不雲(yun) 是漢文帝祠,不可臆解,或是文有脫誤耳。”通過考察相關(guan) 文獻,可以發現古人所說“華北”之“華”,實指華山,即以華山為(wei) 基點,中古乃至清代中期以前的“華北”,一般都特指華山的正北、西北,大致就是古雍州的範圍。真正與(yu) 今天華北相關(guan) 的是以下幾個(ge) 概念,即“北方”“北方諸省”“北方各省”“北方五省”和“西北”等。明清時期,這些地理概念在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等各個(ge) 領域被廣泛使用,也正是在人們(men) 的習(xi) 用過程中,這些概念逐漸定型。

  在以上幾個(ge) 常見說法中,“北方五省”的說法更為(wei) 常見,而且“華北”概念主要就是從(cong) “北方五省”中逐漸演化而來的。“北方五省”意涵比較明確,指(北)直隸、山東(dong) 、山西、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當然包含其中。諸多文獻中之所以經常出現“北方五省”的說法,主要是因為(wei) “北方五省”在自然環境、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自然災害等方麵的一致性。如《明史》卷41記載:“正德十六年,南北直隸、山東(dong) 、河南、山西、陝西自正月不雨。”又《清文獻通考》卷34記載,康熙六十年“又令直隸、山東(dong) 、河南、山西四省將常平倉(cang) 榖平價(jia) 糶賣,直隸、山東(dong) 、河南、山西、陝西被旱……令四省巡撫遣官分賑並平價(jia) 糶賣”。可見明清時期中央所發政令,尤其是關(guan) 於(yu) 自然災害及救災方麵的政令,一般都是五省一體(ti) 頒發。科場考試中也長時間將直隸、山東(dong) 、山西、河南、陝西定為(wei) 北卷。尤需注意者,五省在明清連為(wei) 一體(ti) ,更多的是受到戰爭(zheng) 的影響,這一點在明代最為(wei) 突出。明代對北部蒙古的持續戰爭(zheng) 防禦使得九邊的重要性異常突出,至明末,遼東(dong) 又戰爭(zheng) 不斷,因此北直隸、山東(dong) 、河南、山西、陝西因軍(jun) 事而連為(wei) 一體(ti) ,軍(jun) 費、戰馬及士兵的來源多為(wei) 五省聯動。如《明經世文編》卷114雲(yun) :“查照,永樂(le) 年間發充恩軍(jun) 事例,今後北直隸、山東(dong) 、河南、山西、陝西法司問擬人犯有例該邊衛永遠充軍(jun) 者,俱發各苑永遠牧馬,連原額及新收發軍(jun) 人共及三千名之數,具奏停止。”清代盡管北部威脅減少,但因為(wei) 清前中期與(yu) 北部蒙古之間的戰爭(zheng) 仍持續不斷,因此北方五省聯動的格局依舊。

  

  “華北”作為(wei) 地域的稱呼,是19世紀末西方列強入侵後才開始使用的,而且是從(cong) 英語“North China”中衍生出來的。對此,張利民先生做過詳細辯證,他認為(wei) “華北”一詞經曆了一個(ge) 從(cong) 模糊到清晰、從(cong) 多義(yi) 到一義(yi) 的過程。早在16世紀末,外國傳(chuan) 教士就運用“North China”或“Northern Provinces of China”來稱呼中國北方。1850年《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創辦,刊名中的“North China”,實指上海以北的廣大地區,範圍更為(wei) 寬泛。20世紀開始,華北一詞被廣泛使用。

  九一八事變之後,北方局勢緊張,1940年(偽(wei) )華北政務委員會(hui) 成立,其管轄範圍包括北京、天津、青島三市,以及河北、山東(dong) 、山西三省和河南北部的1市39縣。此後在國內(nei) 外多種因素影響下,政區格局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以山東(dong) 為(wei) 例,抗戰時期,山東(dong) 抗日根據地的作用日漸重要;解放戰爭(zheng) 時期,山東(dong) 更是在國共決(jue) 戰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為(wei) 山東(dong) 在這個(ge) 時期統歸華東(dong) 局協調,甚至是華東(dong) 局的核心,因此山東(dong) 最終被編入華東(dong) 。1948年5月,黨(dang) 中央將晉察冀等根據地合並為(wei) 華北解放區,軍(jun) 事上對應華北軍(jun) 區,並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8月,建立華北人民政府,建成了具有地域範圍的黨(dang) 政軍(jun) 權力機構。新中國成立後,設立東(dong) 北、華北等六大行政區及中共中央地方局。1952年,撤銷大區,設行政委員會(hui) 。1958年,國家計劃部門將全國劃分為(wei) 東(dong) 北、華北、華東(dong) 、華中、華南、西南、西北七大經濟協作區。可以說,民國時期國共兩(liang) 黨(dang) 以及日本對於(yu) “華北”概念的運用各有不同指向及各自變化,其背後體(ti) 現的不單是各方勢力的博弈,此過程也使得“華北”的概念逐漸清晰化。現在廣為(wei) 使用的“華北”範圍,即包含“我國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內(nei) 蒙古一帶地區”,是較晚才形成的,與(yu) 明清時期乃至近代有較大差異。

  通過以上簡單梳理,可知古代並無“華北”概念。最近一百多年來,“華北”這一概念逐漸形成,人們(men) 也開始廣泛習(xi) 用,但其中差異很大。尤其是1949年後,“華北”“華東(dong) ”等行政區域的劃分基本是依據特殊曆史時期政治軍(jun) 事的暫時影響,並未考慮自然地理、社會(hui) 經濟等方方麵麵深層次的長期影響。隨著學術界對華北區域曆史研究的深入,學者們(men) 的困惑和爭(zheng) 議也越來越大。總的來看,目前明清史研究者大多從(cong) 兩(liang) 個(ge) 角度對華北進行定義(yi) ,第一個(ge) 角度是將華北理解為(wei) “北華”或者是中國北方的概念,這是最廣泛意義(yi) 上的華北,大致區域是以秦嶺淮河為(wei) 界的整個(ge) 北方地區,包括直隸、山東(dong) 、河南、山西、陝西和內(nei) 蒙古的一部分(含北京和天津);第二個(ge) 角度包括直隸、河南、山東(dong) 、山西、北京和天津。筆者比較傾(qing) 向從(cong) 第二個(ge) 角度去定義(yi) ,因為(wei) 這個(ge) 定義(yi) 較為(wei) 明確,地域範圍較為(wei) 清晰。

  元代以後,北京的區位優(you) 勢越來越顯著。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以北京為(wei) 核心的華北地區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華北實際成為(wei) 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及發展趨勢的最為(wei) 重要的一個(ge) 區域。首先,傳(chuan) 統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大陸國家,最多的威脅來自北方。明代來自北方的威脅尤其嚴(yan) 重,明成祖遷都北京對國家的安定非常重要。清代北部邊患雖然減少,但俄國的威脅又接踵而至。因此,這個(ge) 時期定都北京是必然之舉(ju) ,鞏固華北地區是維護國家統一及長期穩定安全的長遠戰略。其次,華北地區兩(liang) 麵環山,一麵環海,通過華北大平原可以直下江南,通過險山關(guan) 隘可以勾連與(yu) 東(dong) 北、蒙古、西北及廣闊西部地區的聯係。不僅(jin) 如此,元代以後隨著華北地區的安定,人口和耕地麵積迅速增加,各種層級的城市陸續出現,經濟地位大大提升,成為(wei) 全國的基本經濟區之一。盡管明清時期江南的經濟地位非常重要,但從(cong) 政治、經濟、軍(jun) 事、文化、戰略等多項指標來衡量,華北地區的重要性無疑首屈一指,在帝製後期的中國沒有任何區域超過。可以這麽(me) 說,如果帝製前期要統一全國首先必須問鼎關(guan) 中或問鼎中原的話,那麽(me) 帝製後期則必須首先問鼎華北、問鼎北京,元代之後無一例外。

  

  盡管華北地區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學者關(guan) 注,但因其範圍過大,給相關(guan) 研究也帶來一定困難,這是明清華北研究從(cong) 業(ye) 人員多但效果不顯的一個(ge) 重要原因。鑒於(yu) 此,筆者提出“華北核心區”概念,對明清時期的華北進行較為(wei) 精確的界定,以便研究的聚焦。筆者認為(wei) ,“華北核心區”的基本範圍如下:如果以行政區域來界定,範圍基本包括北京、天津兩(liang) 市,河北、山東(dong) 、河南三省,以及蘇北、淮北的一部分;如果以地形來界定,則北邊以燕山山脈為(wei) 界,西邊以太行山脈為(wei) 界,南邊以淮河為(wei) 界。這個(ge) 區域的主體(ti) ,無疑是廣闊的華北平原。許檀教授最近出版的《明清華北的商業(ye) 城鎮與(yu) 市場層級》就將研究範圍圈定在京津及冀魯豫三省,恰恰就是華北核心區。黃宗智、彭慕蘭(lan) 研究華北的主要區域在山東(dong) ,裴宜理關(guan) 注的區域則是蘇魯豫皖交界地帶,可見這些現有研究成果關(guan) 注的都是華北核心區。當然,如果研究明清時期的華北,山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ge) 重要地區,需要適當納入;晚清及民國後,山西與(yu) 華北的疏離感增強,也就是說,山西在近現代逐漸形成了一個(ge) 單獨的經濟文化區域。

  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正是因為(wei) 以北京為(wei) 核心的平原區自元代以來便因其政治中心的功能而在整個(ge) 國家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所以我們(men) 稱之為(wei) 核心區。其中,“兩(liang) 點一線”又是核心區之核心:兩(liang) 點指北京和天津,一線指大運河(後鐵路取而代之)。因為(wei) 這一核心區域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極高(尤其是水旱災害及河患),需要長期對京城提供物資供給,以及區域人口持續增長造成人地關(guan) 係緊張,逐漸超過環境承載限度,從(cong) 而導致本地區社會(hui) 和經濟發展逐漸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在古代社會(hui) 後期,盡管核心區在某些曆史時期有過經濟上的明顯進步和發展,但總的來看是趨於(yu) 衰敗的。其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是一個(ge) 重要原因。一方麵,為(wei) 了緩解人口壓力和生存資源緊張的局麵,各地持續墾山填湖以增加耕地,進一步打破了生態環境原有的平衡,減少了環境多樣性和生態彈性;另一方麵,生態環境因人類活動的破壞而產(chan) 生了更多自然災害,對社會(hui) 穩定性和農(nong) 業(ye) 經濟生產(chan) 造成了嚴(yan) 重破壞,使人類社會(hui) 資源更加緊張,但人們(men) 依然隻能繼續從(cong) 惡劣的環境中攫取,重複和加速著這一惡性循環。因此,盡管在政治力量的作用下,源源不斷的物資從(cong) 華北核心區外部輸入,但該區域還是陷入了生態環境嚴(yan) 重衰退的惡劣境地。眾(zhong) 多史料表明,明清時期帝都繁華之下,是災荒頻發和農(nong) 村普遍性貧困。同時,華北核心區也是受戰亂(luan) 影響較大的一個(ge) 地區。種種客觀原因導致明清時期的華北核心區整體(ti) 發展緩慢,也形塑了其不同於(yu) 其他區域的發展脈絡與(yu) 曆史麵相。

  綜上可見,華北核心區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yi) ,對這個(ge) 區域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不僅(jin) 能夠更好更全麵地了解此區域在不同曆史發展階段的變化,有助於(yu) 開展不同區域研究間的學術對話,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而且對於(yu) 推動該區域在今天能更好發展也頗具借鑒與(yu) 啟示意義(y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