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創建110周年:弦歌不輟百十載 賡續文脈譜新章
韋衍行
秋分已過,涼意漸生,但在北京太平路的一家書(shu) 店裏,人們(men) 的閱讀熱情卻絲(si) 毫不減。腳邊是斑駁的竹影,手中是氤氳的書(shu) 香,陪伴著讀者在知識的世界裏盡情徜徉。
這裏便是中華書(shu) 局的自營書(shu) 店,它的名字叫“伯鴻”,也是中華書(shu) 局創始人陸費逵的表字。1912年的元月一日,年僅(jin) 26歲的他創辦了中華書(shu) 局。今年,中華書(shu) 局迎來了110年華誕,如同一棵“根柢槃深,枝葉峻茂”的參天大樹,向世人昭示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強盛的生命力。
“開啟民智” 勇立潮頭繪就精神底色
“教育得道,則民智開,民德進,民體(ti) 強,而國勢盛矣!國之根本,在於(yu) 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shu) 。教育不革命,教育目的終不能達到也。”自誕生之日起,中華書(shu) 局便呈現出勇立潮頭的精神底色。
創立伊始,中華書(shu) 局就將“開啟民智”作為(wei) 出版宗旨。其背後體(ti) 現出的,正是以踏實創新的出版理念推動社會(hui) 思想觀念的更新,從(cong) 而推動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宏大理想。
正因理想遠大而理念務實,中華書(shu) 局很快吸引大批誌同道合者前來——梁啟超、田漢、葉聖陶、朱自清、陳伯吹、茅盾……《康熙字典》《四部備要》《古今圖書(shu) 集成》等重大項目在強大的編者陣容的加持下陸續出版,盧梭《民約論》、達爾文《物種原始》、亞(ya) 當斯密《國富論》等經典譯作也相繼問世,“融合國粹西學以貫之”,此為(wei) 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書(shu) 局推出的《中華大字典》和《辭海》,開創了現代工具書(shu) 編纂的先河,《四部備要》是最早以現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的大型古籍叢(cong) 書(shu) ,有“古代百科全書(shu) ”之稱的《古今圖書(shu) 集成》的影印出版則具有文化的搶救意義(yi) ,《中華教育界》《新中華》等期刊,“有益時代精神之養(yang) 成”……
編輯業(ye) 務之外,印製技術方麵,當時的中華書(shu) 局,擁有遠東(dong) 地區最先進的印刷設備。中華書(shu) 局印製的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劉海粟、潘玉良等著名畫家的畫集以及劉海粟編《世界名畫集》等精美畫冊(ce) ,“令出版界不勝豔羨,印刷界為(wei) 之動魄”。
薪火相傳(chuan) 國史新貌賡續中華文脈
欲明大道,必先讀史。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華書(shu) 局總部遷到了北京。1958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shu) 局為(wei) 古籍小組辦事機構,被賦予專(zhuan) 業(ye) 整理出版古籍的時代新使命。
在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和學者型編輯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精校細勘的典籍著作陸續出版,如《資治通鑒》《全唐詩》《全宋詞》《冊(ce) 府元龜》《甲骨文合集》等,為(wei) 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
最能代表中華書(shu) 局古籍整理成就、影響最大的,莫過於(yu) 整理出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這套書(shu) ,被公認為(wei) 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至高成就的標誌性成果。想要方便地閱讀卻並不容易,各種版本字句差訛,名目繁多,沒有標點分段,閱讀起來困難重重。
讓國史煥發新貌,是時代呼聲,更是人民所需。
在黨(dang) 和政府領導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程於(yu) 1958年啟動。曆經二十年,集全國兩(liang) 百多位頂尖專(zhuan) 家之力,終告完成。這部“麵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以一種可親(qin) 可近的形式走入千家萬(wan) 戶。
不過,受當時客觀條件的製約,這部新修的典籍仍在點校編輯等方麵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遺憾。2006年,中華書(shu) 局集合數十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啟動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訂工作。
2013年10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之第一種——《史記》修訂本,在全球同步首發。至2021年12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共出書(shu) 11種。
學者任愈評價(jia) 道,“中華書(shu) 局和中國文化共命運,因為(wei) 中華文化出版建設是中國興(xing) 旺的一麵鏡子。”據不完全統計,從(cong) 1958年至今,中華書(shu) 局係統整理出版了數千種古籍,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做出了正本清源的重要貢獻,為(wei) 中華民族培根鑄魂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石。
守正出新 與(yu) 時俱進走入大眾(zhong) 生活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袁行霈曾提出“守正出新”的口號,並希望中華書(shu) 局在學者與(yu) 普通讀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文化典籍從(cong) 學術的殿堂進入尋常百姓之家,為(wei) 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更多的貢獻。
在“守正出新”指導之下,20年來,《中華大藏經續編》(漢文部分)、《複興(xing) 文庫》等國家重大出版工程穩步推進,《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等代表古籍整理水平的重量級圖書(shu) 相繼出版。“跟大師學國學”係列、“一本書(shu) 讀懂”係列等普及著作照顧到各類讀者的不同需求,受到廣泛歡迎。
在繁忙的典籍整理工作中,中華書(shu) 局也從(cong) 未固步自封。怎樣發揮優(you) 勢,開拓新的領域,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盡可能地得到普及,為(wei) 大眾(zhong) 所知、所用、所愛,一直是中華書(shu) 局努力的方向——
2013年,書(shu) 局明確了數字化出版的戰略方向和實施路徑。次年,“中華經典古籍庫”發布,通過多種平台進入圖書(shu) 館、高校、研究機構,乃至個(ge) 人終端設備,數據庫持續更新,為(wei) 讀者提供越來越便利的查詢服務;
2015年起,中華書(shu) 局在每年的4月23日舉(ju) 辦“讀者開放日”,打開大門,迎接四麵八方的讀者朋友前來做客,以儀(yi) 式講座、展示展覽、互動體(ti) 驗、打卡禮贈、聯動直播等多種動靜結合的形式,讓讀者全方位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2018年,中華書(shu) 局和重要經銷商夥(huo) 伴聯合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月”活動,攜手多家出版機構,在線上通過權威的經典、新潮的讀物、豐(feng) 富多彩的薦書(shu) 活動,讓傳(chuan) 統文化以多種形式走進大眾(zhong) 生活。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我們(men) 希望國家社會(hui) 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men) 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shu) 業(ye) 進步;我們(men) 書(shu) 業(ye) 雖然是較小的行業(ye) ,但是與(yu) 國家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卻比任何行業(ye) 為(wei) 大。”陸費逵在110年前的這番話如今依然滾燙。今年,中華書(shu) 局鄭重宣布“創新向未來”。我們(men) 期待,中華書(shu) 局能在閱盡千帆後仍保有登高望遠、銳意進取的心性和不懼艱險、披荊斬棘的勇氣,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