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抓住發展主動權
作者:榮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踏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準確把握和深化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nei) 涵和內(nei) 在邏輯,對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和重大的現實意義(yi) 。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nei) 涵
首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在於(yu) 使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循環,是指事物周而複始地運動或變化,即往複回旋。社會(hui) 再生產(chan) 也存在循環,在形式上表現為(wei) 生產(chan) 、分配、交換、消費四個(ge) 環節的周而複始。生產(chan) 是整個(ge) 社會(hui) 再生產(chan) 過程的起點,消費是社會(hui) 再生產(chan) 的最終環節,也是新一輪再生產(chan) 的起點。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本質上就是要打通生產(chan) 與(yu) 消費之間的梗阻。隻有消費完成,生產(chan) 才有價(jia) 值,不以消費為(wei) 最終目的的生產(chan) 必然不可持續,經濟循環就會(hui) 中斷。經濟社會(hui) 是一個(ge) 動態循環係統,各個(ge) 環節環環相扣,整個(ge) 循環係統暢通,經濟發展就有利。反之,哪個(ge) 環節阻滯,上下遊都受影響,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chan) 要素的組合在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cong) 而實現循環流轉。
其次,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自立自強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強化自主創新,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nei) 涵型增長。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wei) ,創新就是把一種從(cong) 來沒有過的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要素和生產(chan) 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chan) 體(ti) 係,經濟發展就是整個(ge) 經濟社會(hui) 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目前,我國在一些關(guan) 鍵領域被“卡脖子”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是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隻有自力更生。曆史經驗和國際實踐也表明,從(cong) 引進吸收到原始創新,科技自立自強是創新的必由之路。
再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大動力是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要取得很好的發展,必須處理好內(nei) 部聯係和外部聯係的關(guan) 係,不斷深化對內(nei) 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向內(nei) 看,改革又到了新的曆史關(guan) 頭,要進一步衝(chong) 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各方麵體(ti) 製機製弊端。向外看,經濟全球化遇到一些回頭浪,但世界決(jue) 不會(hui) 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改革是開放的條件,開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動力;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每一輪的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的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是推動著改革進一步邁向縱深。
最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優(you) 勢條件是國內(nei) 超大規模市場。大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you) 勢是由眾(zhong) 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市場能夠推動勞動分工深化,進而促進生產(chan) 技術提高、生產(chan) 成本降低以及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提升。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ye) 體(ti) 係、強大的生產(chan) 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4億(yi) 人口、4億(yi) 多中等收入人口、1.6億(yi) 多戶市場主體(ti) ,大量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才,有條件、有能力充分發揮大國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這種全麵發展的超大規模市場,既為(wei) 應對不確定性因素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餘(yu) 地,也為(wei) 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強力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nei) 在邏輯
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選擇的戰略舉(ju) 措。大國經濟的優(you) 勢就是內(nei) 部可循環。2008年以來,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nei) 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ge) 年份超過100%,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轉變。此外,過去偏重於(yu) 以參與(yu) 國際經濟大循環帶動國內(nei) 、首先是東(dong) 部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舊“雙循環”格局越來越難以為(wei) 繼。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疊加背景下,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內(nei) 生動力和內(nei) 生因素,以國內(nei) 發展基本趨勢向好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
第二,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方向。國民經濟可分為(wei) 供給和需求兩(liang) 個(ge) 基本方麵,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經濟改革和管理是從(cong) 供給側(ce) 入手還是從(cong) 需求側(ce) 入手,應以經濟發展的矛盾運動要求為(wei) 根據。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由主要依托要素成本低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轉為(wei) 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為(wei) 戰略支撐,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的關(guan) 鍵在於(yu) 供給側(ce) 。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ce) 有效暢通,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製約。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增強供給體(ti) 係的韌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chan) 出關(guan) 係,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第三,擴大內(nei) 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縱觀世界各國,大國經濟一般都是內(nei) 需主導型經濟。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我國有14億(yi) 人口,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已突破1萬(wan) 美元,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商品零售市場,是汽車、手機等成百上千種產(chan) 品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投資是內(nei) 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擴大再生產(chan) 、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ye) 化方麵,新型工業(ye) 化不斷深化,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蘊含巨大投資潛力。在城鎮化方麵,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wei) 64.7%,但戶籍城鎮化率僅(jin) 為(wei) 46.7%,城鎮化率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將帶動相關(guan) 投資和消費增長。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四,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和知識產(chan) 出國,我國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然而,還有一些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依然存在。我國在一些重要產(chan) 業(ye) 的核心技術、基礎研發工具、關(guan) 鍵部件和工藝設備等方麵仍存在斷鏈風險,這是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的重要症結,也是我國麵臨(lin) 的首要問題,關(guan) 乎發展全局。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技術快速發展,並將重塑全球經濟和產(chan) 業(ye) 格局,成為(wei) 世界各國競爭(zheng) 的製高點。要著力推動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強化原始創新,抓好技術創新,推進產(chan) 業(ye) 創新,形成科技創新和製造業(ye) 研發高地。
第五,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中心任務。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是決(jue) 定產(chan) 業(ye) 鏈控製力和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支撐,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是使產(chan) 業(ye) 鏈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領先於(yu) 全球市場的競爭(zheng) 力水平。目前,在全球半導體(ti) 、生物醫藥等重要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處於(yu) 領導和優(you) 勢地位,我國主要從(cong) 事生產(chan) 製造等環節。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緊扣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第六,健全現代流通體(ti) 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流通體(ti) 係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高效流通體(ti) 係能夠在更大範圍把生產(chan) 和消費聯係起來,擴大交易範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chan) 效率。當前,我國骨幹流通網絡逐步健全,流通領域新業(ye) 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商品和要素流通製度環境顯著改善。但流通體(ti) 係還存在不少堵點,從(cong) 物流體(ti) 係看,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融合不夠,尤其是疫情衝(chong) 擊下航空運輸能力不足、境外物流網絡欠缺。從(cong) 市場環境看,統一大市場尚不健全,要素自由流動存在一定程度的壁壘,商品和服務跨區域流通仍不暢通。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ti) 係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物流企業(ye) 。
第七,促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分配是連接生產(chan) 和消費的橋梁,是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重要體(ti) 現。社會(hui) 再生產(chan) 的協調順利發展,客觀上要求將生產(chan) 資料和勞動力等社會(hui) 資源,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國民經濟的各個(ge) 部門。當前我國經濟循環不暢,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在於(yu) 分配環節存在梗阻。要按照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jue) 地區差距、城鄉(xiang) 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必須把促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作為(wei) 為(wei) 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要堅持循序漸進,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有充分估計,鼓勵各地因地製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第八,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糧食是一個(ge) 國家最重要最基礎的資源,關(guan) 係到人民的生存問題。對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有著14億(yi) 人口的大國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個(ge) 永恒的課題。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國能源自給率總體(ti) 保持在80%以上,但油氣進口規模大、對外依存度高仍是當前及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nei) 我國能源安全麵對的核心問題。糧食和能源安全對中華民族生命攸關(guan) ,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保證糧食和能源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