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昆曲獨鳴成過往,非遺合奏展芳華
中新網蘇州9月29日電 (記者 鍾升)夜晚的江南古鎮巴城,槳聲起伏、舟影綽約。驀然間,悠揚的古琴聲流瀉於(yu) 粉牆黛瓦間,昆曲演員響亮的唱腔隨即應和而上,絲(si) 竹之聲清揚、水磨之腔軟糯,醞釀出不一樣的風情。以“昆曲小鎮琴曲和鳴”為(wei) 主題的2022昆山巴城·重陽曲會(hui) 28日晚正式開幕。現場,古琴與(yu) 昆曲兩(liang) 項非遺交相呼應,帶來全新的藝術詮釋。
昆山是“百戲之師”昆曲的故鄉(xiang)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多年來,昆山始終重視著以昆曲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曲藝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據昆山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方雪華介紹,在不久前閉幕的2022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上,線上線下的觀看量超過6300萬(wan) 人次。昆山將持續激發以昆曲為(wei) 代表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產(chan) 業(ye) ,並一如既往地關(guan) 心巴城昆曲小鎮建設,支持巴城依托獨特資源稟賦,傾(qing) 力打造辨識度高的城市文旅新名片,傾(qing) 心發展藝術範兒(er) 足的昆曲特色新產(chan) 業(ye) 。
600多年前,昆曲從(cong) 玉山雅集登上曆史文化舞台,在巴城一帶逐步完成“昆山腔前身—昆山腔—水磨腔—昆曲—昆劇”的華麗(li) 蛻變。在巴城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石建剛看來,縱使經過了十個(ge) 甲子,昆曲仍深深植根於(yu) 巴城,曆久彌新。在“昆曲長廊”、老街戲院聽曲,在巴城老街上學曲,在正儀(yi) 老街上唱曲,已然成為(wei) 一種新時尚。今年,巴城作為(wei) “蘇州昆曲小鎮”,正式獲評江蘇省第三批省級特色小鎮。
巴城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朱葉華說:“昆曲傳(chuan) 承的‘大旗’已交到了我們(men) 手中,我們(men) 要全力接住、接好這一‘接力棒’。發展和傳(chuan) 承昆曲,不應該束之高閣、也不應該孤軍(jun) 奮戰,而是探索‘昆曲+’的發展。”
為(wei) 不令昆曲孤軍(jun) 奮戰,巴城請來的“幫手”是近旁常熟市的古琴。古琴是“四藝”之首,2003年11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與(yu) 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其中,孕育於(yu) 常熟的虞山琴派尤為(wei) 著名。
曲會(hui) 上,國家一級演員、第23屆戲劇“梅花獎”得主俞玖林帶來昆曲古琴節目《玉簪記·琴挑》,古琴藝術(虞山琴派)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朱晞現場表演古琴獨奏《流水》。雙非遺同台競秀,琴曲和鳴。
“今年,通過將昆曲與(yu) 古琴融合,讓兩(liang) 項非遺雙輝合璧。這樣的非遺牽手,激發了傳(chuan) 統藝術的多元創意,這種更包容、更親(qin) 近的方式,也會(hui) 讓更多的人走進昆曲的藝術世界,感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藝術的美好。”朱葉華表示,巴城還會(hui) 嚐試將竹笛、書(shu) 法、木偶戲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融入演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