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我們將來永遠的幸福”

發布時間:2022-09-29 16:13:00來源: 光明網

  “尋我們(men) 將來永遠的幸福”

  ——觀錫劇《燭光在前》

  武丹丹

  日前,錫劇《燭光在前》斬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劇作從(cong) “常州三傑”之一張太雷的夫人陸靜華入戲,對張太雷等早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信仰、精神、初心進行深情追溯。信仰和精神仿佛風雨如磐中永不熄滅的燭光,引領人們(men) 義(yi) 無反顧地向著美好未來開拓進取。

  重逢的喜悅總是相似的,別離的傷(shang) 痛卻各有各的不同。這出戲,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別離、麵對和承擔中完成。全劇分為(wei) 四折,“剪信”“議去”“擲衣”“燭光”,每一折都是訣別。結構上的這種獨特設計,成為(wei) 本劇一大亮點。

  “剪信”一折,二女兒(er) 西蕾決(jue) 計去參加革命,陸靜華幾番糾結,最終放手:“你要走,隻能跟著他們(men) ,跟著你爹……”她將剪去抬頭和落款的書(shu) 信交給女兒(er) ,讓女兒(er) 到上海去找黨(dang) 組織。在剪信過程中,觀眾(zhong) 才知道她“瞞了十年”,第一次跟孩子說起他們(men) 的父親(qin) 張太雷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這一幕,將她對丈夫的思念、獨自承擔的隱忍與(yu) 堅韌表現得淋漓盡致。

  “議去”一折,組織上派交通員劉思猛來接她們(men) 去延安,大女兒(er) 西屏滿心歡喜要奔向新生活,而陸靜華因為(wei) 癱瘓的婆婆無法成行。西屏興(xing) 奮得奔出家門去找弟弟,回來時卻改了主意。“那王家李家,披著姆媽漿洗的衣裳;錢家趙家,穿著姆媽手繡的鞋樣;典當鋪掌櫃的見著我,提醒該把棉被贖回去過冬了……”“我想好了,他們(men) 去走爹爹的路了,就讓我來走姆媽的路吧。”她不能走,不能將一家重擔都丟(diu) 給母親(qin) 。西屏的選擇,很堅定,也很痛苦,讓我們(men) 看到了一個(ge) 母親(qin) 的辛勞付出以及對女兒(er) 的影響。

  與(yu) 唯一的兒(er) 子張一陽訣別,發生在第三折“擲衣”。張一陽一路奔上,催劉思猛快開船,陸靜華找來了,張一陽趕忙藏起來,告訴劉思猛自己“鐵了心要去延安,你別告訴姆媽我在”。於(yu) 是出現了戲曲很擅長表現的兩(liang) 人同一空間的“尋找”。小小的一艘船,母親(qin) “戰兢兢不敢細探看”,兒(er) 子“驚顫顫直爪不敢伸”,兩(liang) 個(ge) 人“呼吸相聞咫尺近”,然而“再相逢、再相逢不知哪一春”。女主角孫薇的這段表演非常精彩,跳進跳出,渾然天成。張一陽走後,陸靜華喃喃自語:“不能不嚐一點離別的苦,去換那種幸福……”這正是張太雷家書(shu) 中的話。太雷家書(shu) ,始終是支撐陸靜華的精神力量。

  最後一折“燭光”則是夫妻的告別。張太雷存世的家書(shu) 唯有一封,家書(shu) 寫(xie) 道:“尋我們(men) 將來永遠的幸福,這是一件何等快樂(le) 的事嗬。”編劇羅周巧妙拆解信中細節,化入戲裏,變成張太雷與(yu) 陸靜華的對話內(nei) 容。劇中,通過張太雷的眼睛,我們(men) 又一次看到了這個(ge) 貧寒蕭索的家:床上薄被爛絮、空空的米缸、菜罩下鹹菜蘿卜長相隨……但張太雷還是要走,他為(wei) 妻子講了瞿秋白母親(qin) 的故事,自己“與(yu) 秋白在外做的事,就是要讓天下再無饑餓的孩子,再無輟學的少年,再無絕望的母親(qin) ,再無他姆媽那樣的慘劇”。陸靜華感同身受,完全理解了丈夫的選擇。

  該劇的另一個(ge) 亮點是麵對苦難的態度與(yu) 書(shu) 寫(xie) 苦難的方式。陸靜華的人生無疑是艱難的,但在羅周看來,正因為(wei) 足夠苦難,書(shu) 寫(xie) 時才一定要用更節製的方式去完成,不能輕易放縱淚水,否則會(hui) 稀釋了戲劇張力。因此,所有情節都在劇作家筆下得到充分經營、有效鋪排與(yu) 釋放。戲中的陸靜華在底層生活裏熬著,飽經風霜,依然有著強大而堅韌的內(nei) 心。她一生沒有什麽(me) 驚天壯舉(ju) ,但她就像無聲的力量,支持著丈夫前行的腳步、兒(er) 女們(men) 奔赴革命的身影。

  燭光在前,昭示著希望,守護那份光亮的,是可敬的妻子和堅強的母親(qin) 。

  (作者為(wei) 《劇本》雜誌副主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