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國風】環球中國味,誰是TOP1?
中新網北京10月7日電 題:【十年中國風】環球中國味,誰是TOP1?
作者 劉越
這十年來,誰才是“中國味道”中的人氣TOP1?
如果在網上這樣發問,得到的答案必定五花八門又暗藏“刀光劍影”——
超越時空局限,中國味道“燃起來”
霎時間,川菜、粵菜、湘菜、魯菜等各大菜係粉絲(si) 紛紛下場,煎餅果子、臭豆腐、驢打滾等地方小吃擁躉也不遑多讓。可謂“一條大河波浪寬,兩(liang) 岸口味不一般”。
泱泱中華地大物博,華夏兒(er) 女食不厭精。再加上這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流物流通達,餐飲及相關(guan) 行業(ye) 穩步前行,中國味道在跨越時空限製後愈加異彩紛呈——
雲(yun) 南人能在武漢吃到正宗的東(dong) 北殺豬菜,天津人圍著延邊烤肉喝著北京二鍋頭。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網上外賣用戶規模超過5億(yi) 人。科技的進步讓“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成為(wei) “足不出戶,盡享天下美食”。
如果把問題換成“外國人最愛的中國味道”,答案又會(hui) 如何?網友們(men) 大概率會(hui) 猶豫又不失禮貌地反問:“呃……是不是餃子和烤鴨?”
那麽(me) ,“中國味道”在海外的這十年,又究竟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軌跡?
海外的“中國味道”是什麽(me) 味?
和“華夏吃貨”兼收並蓄的“中國胃”相比,老外們(men) 的口味著實有點讓人難以捉摸。不過這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美食揚帆出海,讓海外正宗的中國味道,也逐漸變得有“跡”可循。
中國餐飲文化對外輸出由來已久且影響深遠。以日本厚生勞動省近年來公布的資料為(wei) 例,共有近6萬(wan) 家中華料理店遍布日本全國。不過海外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於(yu) 中餐的概念——“改良中餐”和“本味中餐”。前者結合本地口味,後者更加原汁原味。
在采訪中,小新被狠狠科普了一波“洋中餐刺客”。“學校附近有一家點菜製的中餐館,難吃得令人發指。”在意大利留學四年的聲樂(le) 老師安德烈(化名)回憶:“印象中最難吃的一道菜是鍋包肉,難以下咽,嚼起來像橡皮糖,味道跟中國完全不一樣。”
曾任日本“麻辣聯盟”中國支部總代表的何珂表示,中餐的改良有其客觀原因。他介紹,川菜傳(chuan) 入日本時,缺乏基礎的四川調味料,隻能尋求替代品,比如用日本的味噌代替甜麵醬來炒回鍋肉,味道自然不夠正宗。
而近十年間,隨著國際交往的密切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日彰,原汁原味的中餐也正在異軍(jun) 突起。其中,火鍋表現亮眼,按照門店收入計算,2021年的國際中式餐飲市場中火鍋占比11.1%,約289億(yi) 美元。此外,蘭(lan) 州拉麵、酸菜魚、廣式早茶等美食紛紛揚帆出海,正宗中國味道席卷全球。
“中國味道”,何以在世界大放異彩?
在何珂看來,飲食文化的傳(chuan) 遞是循序漸進的。
“經過改良後,把更適應當地口味的菜品做出來,也更有利於(yu) 中華料理的對外傳(chuan) 播。”而十年一瞬彈指間,無論是改良還是原味,中國味道在海外都開辟出更廣闊的賽道。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2021年,國際市場上的中式餐飲數量已經超過60萬(wan) 家,市場規模高達2644億(yi) 美元。
“從(cong) 前日本流行改良版的中餐,但從(cong) 去年開始,日本興(xing) 起了一個(ge) 潮流‘ガチ中華’,即追求本味的中國菜。”何珂以花椒舉(ju) 例,近年來,一些在日本開餐廳的當地人,每年會(hui) 來成都收購青花椒帶回國,他們(men) 很喜歡花椒的香味和麻味。
中國味道為(wei) 何能在世界大放異彩?除了中餐本身的味覺魅力,經濟發展推動綜合國力增強,大批華人出海創業(ye) 、留學、旅遊,中餐消費群體(ti) 日益增長;互聯網上資訊發達,李子柒、廚師王剛等美食博主火遍全球,讓外國食客渴望嚐試更地道的中國味道;與(yu) 此同時,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不斷提升,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美食作家李作民認為(wei) ,所有美食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現象,“中餐在美國或者在全球有多大影響,取決(jue) 於(yu) 中國文化對海外有多大的影響。”
誰才是海內(nei) 外的“中國味道”人氣TOP1?或許這個(ge) 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中國味道不拘泥菜係,而在於(yu) 百花齊放的美食格局;中國味道不限製地域,我們(men) 有“足不出戶,吃遍天下美食”的科技硬實力;中國味道更是不必糾結“改良”或“本味”——在這兩(liang) 條賽道上,中國味道都正在日益香飄全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