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四川通濟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體現中國治水理念

發布時間:2022-10-09 14:43: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10月8日電(記者張超群)四川省通濟堰6日成功入選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都江堰灌區範圍內(nei) 的第二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從(cong) 都江堰無壩引水,到通濟堰有壩引水,兩(liang) 處世界遺產(chan) 在岷江流域一上一下,距今2000多年,都體(ti) 現出中國乘勢利導、因地製宜的治水理念。

  通濟堰渠首位於(yu) 成都市新津區南河、西河、金馬河交匯處,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運用時間最長的活動壩。通濟堰灌區目前是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向成都、眉山2市4縣區提供生活、生產(chan) 、生態用水,灌溉麵積52萬(wan) 畝(mu) 。

  史料記載,通濟堰建於(yu) 公元前141年的西漢時期,比上遊的都江堰晚了110多年。西漢景帝末年,時任蜀郡太守文翁率眾(zhong) “擁江水為(wei) 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主導修建通濟堰。六水門也就是通濟堰進水閘,其渠首所在地成都市新津區鄧公場至今仍有“六水門街”。

  通濟堰此後曆經各代修繕,形成了延續至今的包括攔河大壩、引水渠堤、通航水缺、控製標準等工程設施的渠首樞紐格局,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壩引水工程,其攔河壩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運用時間最長的活動壩。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通濟堰管理處運管科高級工程師陳誌明說,通濟堰灌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現有條件,因地製宜,巧妙地做到了灌溉、抗旱等綜合功能要求,沒有破壞自然環境。在係統運作過程中,還摸索建立了與(yu) 之相適應的管理體(ti) 係。

  據介紹,在長期治水實踐中,通濟堰管理者總結出了“冬閉春開,平梁分水”等治水原則,積累了“歲修準則”“定點飛沙”等治水經驗,創造出“大自然黃金角度引水”“砌石硬堰”“以簍易石”“鐵壁筒”等傳(chuan) 統工程技術,設立堰工局,實行堰長製,采取輪灌製等,形成了具有通濟堰特色的水利管理體(ti) 製。

  隨著灌區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發展,原有渠首工程已不能滿足灌區經濟發展需要,2005年通濟堰改建成混凝土永久性引水攔河壩,結束了低壩引水的曆史。如今,通濟堰設計引水流量48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達13億(yi) 立方米,灌溉麵積52萬(wan) 畝(mu) ,惠及超百萬(wan) 人口。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hui) 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始於(yu) 2014年,該評選著眼於(yu) 挖掘和宣傳(chuan) 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據水利部介紹,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總數達140處,分布於(yu) 18個(ge) 國家。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已達30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