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劉秀祥:十年助學走鄉村
編者按
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dang) 章規定和黨(dang) 中央統一部署,全國38個(ge) 選舉(ju) 單位選舉(ju) 產(chan) 生了2296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中的優(you) 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是經各級黨(dang) 組織逐級遴選產(chan) 生,肩負著9600多萬(wan) 名黨(dang) 員、490多萬(wan) 個(ge) 基層黨(dang) 組織的重托,凝聚著全黨(dang) 的意誌,承載著人民的期望,將光榮地出席黨(dang) 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他們(men) 中很多是來自生產(chan) 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ye) 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黨(dang) 員。本欄目重點介紹生產(chan) 和工作第一線黨(dang) 員代表的先進模範事跡,以學習(xi) 和弘揚他們(men) 的優(you) 秀品質和精神風範。
網絡上隔段時間就有人好奇地問:那個(ge) 當年背著母親(qin) 上大學的孩子如今怎麽(me) 樣了?
人們(men) 問的是2008年的往事。那年,貴州省望謨縣的高中畢業(ye) 生劉秀祥背著患病的母親(qin) ,跋涉千裏,到山東(dong) 讀大學,一時引起轟動。
這些年,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劉秀祥,身上多了許多耀眼的光環: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最美教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這名貴州省望謨縣實驗高中的副校長,把自己的使命寫(xie) 在微信名中:“劉秀祥:助學走鄉(xiang) 村”。助學——是他最近十年的人生主題。
這個(ge) 故事還得從(cong) 十年前講起。
2012年,劉秀祥即將大學畢業(ye) ,許多企業(ye) 聽聞他的事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也是在畢業(ye) 這年,曾經一起撿過廢品謀生的一個(ge) 妹妹打電話告訴他,自己不想上學了,準備結婚。
劉秀祥想到,自己靠上學改變了命運,但在貧困的家鄉(xiang) ,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他的心願既宏大又具體(ti) :他要回鄉(xiang) ,他要點燃更多孩子的夢想。
李應芬講起劉秀祥老師,忍不住哽咽起來。劉秀祥是她在望謨縣民族中學讀高中時的班主任。讀高一時,李應芬生病,硬扛了幾天。劉老師上課時發現她的異常,帶她去看病,還讓妻子留在醫院陪她。李應芬和師母聊天時,講起自家的情況時,她說她不想上學了。
李應芬還有個(ge) 弟弟,那年弟弟剛好小學畢業(ye) ,李應芬四處借錢,想帶弟弟來縣城讀初中。弟弟也爭(zheng) 氣,考上了縣裏的初中。
可是以當時家裏的經濟條件,供兩(liang) 個(ge) 學生壓力很大,李應芬打算放棄學業(ye) ,打工賺錢供弟弟上學。
劉秀祥很快從(cong) 妻子那裏聽說了李應芬的情況,他告訴李應芬,自己聯係了一個(ge) 資助人,每月給她300元生活費。
他沒告訴李應芬的是,這個(ge) “資助人”其實是他自己。
劉秀祥也沒忘記李應芬的弟弟。在他的幫助下,姐弟倆(lia) 先後考上大學——李應芬考上六盤水師範學院,弟弟考上貴州民族大學。
大學畢業(ye) 後,李應芬來到“劉秀祥名師工作室”上班,負責整理學生資助的相關(guan) 資料,每個(ge) 月還要和工作室的夥(huo) 伴一起,舉(ju) 辦受資助學生座談會(hui) 。
接受記者采訪時,她依然習(xi) 慣稱劉秀祥為(wei) “老班”,談到六七年前的往事,這個(ge) 女孩哽咽得說不出話,“是劉老師改變了我們(men) 的命運”。
在李應芬眼中,“老班”很神奇——他今年暑期去了趟浙江,就為(wei) 200多個(ge) 學生拉來資助。
當年讀中學、大學時,窮得叮當響,他也執拗地不肯接受資助,如今他走到哪兒(er) 就問:能資助我的學生嗎?靠這樣堅持不懈,他陸續從(cong) 1000多人那裏“爭(zheng) 取”到了1300多萬(wan) 元,讓4200多名學生受到資助。
助學的另一麵,是他出色的教學成績。
在望謨縣民族中學任教時,他帶著學生“逆風翻盤”的故事讓人們(men) 津津樂(le) 道。2015年,劉秀祥接手了一個(ge) 高一班級。這個(ge) 班以成績差“著稱”:中考總分700分,全班最高分258分,最低分隻有100多分。
為(wei) 了激勵這些孩子,劉秀祥不惜揭開過去的傷(shang) 疤——他一向不願跟人提起心酸的過去。那三年,他陪著學生上早讀、下晚自習(xi) ,帶學生到家裏吃飯、談心。三年後,中考成績258分的學生,高考考了586分,全班47名學生都考上了大學。
為(wei) 了帶好學生,劉秀祥將一大半工資都花在學生身上,時間也幾乎都投入到學生身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在望謨縣民族中學任教時,他曾同時擔任五個(ge) 班的曆史老師和三個(ge) 班的班主任。
有了出色的教學成績,很多名校紛紛邀約劉秀祥加入,但劉秀祥都拒絕了。
2018年,劉秀祥調任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正逢學校新建,這無異於(yu) 又一次白手起家。
從(cong) 浙江省餘(yu) 姚市來支教的老教師熊立權記得,當時校舍施工還沒結束,“沒有食堂,在教學樓的一樓搭起臨(lin) 時的食堂。沒有餐廳,教學樓的角角落落都是餐廳。缺少食堂員工,老師成了廚子幫工。沒有鈴聲係統,吹哨子、敲鋼條成了集體(ti) 行動的指揮。沒有廣播,扯著嗓子就當喇叭。”
換了新崗位,劉秀祥依然奔忙。熊立權在支教日記裏寫(xie) 道:劉秀祥副校長每天晚上等學生睡了、老師走了,還要在學校公告群裏發一張校園平安照。聽說他晚上隻睡四個(ge) 多小時。
以德立校是望謨縣實驗高中的辦學理念,培養(yang) 學生的目標不止於(yu) 成績,“德在分前”是師生們(men) 達成的共識。
2020年,實驗高中開始實施“德育積分製”,考試時無人監考,老師隻負責提醒時間。學校還建了“金手指”理發隊,理一次發,收十元錢。學生們(men) 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積分,還能賺得幾塊錢。
劉秀祥仍記得自己當年初入大學時的不適應,從(cong) 貧困的家鄉(xiang) 到繁華的城市,那種差距讓他難忘。他希望全麵培養(yang) 學生的素養(yang) :當眾(zhong) 演講、當眾(zhong) 表演才藝,鍛煉膽量。這些學生到了大學,不會(hui) 再像自己當年那麽(me) 怯。
當教師這些年,劉秀祥不辭辛苦,到處做公益演講,一次次講起那些心酸的過往。
他說:“我一遍又一遍地講我自己的事,不是為(wei) 了向社會(hui) 上的人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在這個(ge) 過程中,可以幫助那些和我一樣的孩子,給他們(men) 精神上的激勵,希望他們(men) 渡過眼前的難關(guan) 。”
回鄉(xiang) 十年,劉秀祥最初的心願逐漸變成現實。2012年,望謨全縣隻有70人錄取本科;2022年,1302人考上本科,總上線率達到55.48%。他很高興(xing) 自己為(wei) 此出了一份力。
這名有10年黨(dang) 齡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說:“有種說法‘寒門難出貴子’,我不讚成。我為(wei) 什麽(me) 要當貴子?我隻做一個(ge) 平平凡凡的、對國家有用的工作者,不可以嗎?”
記者:李雅娟
統籌:劉世昕 楊月 安俐
製圖:韓伊博(實習(xi)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