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生長:方少華的“無譜之竹”
夏梓
方少華是油畫科班出身,少年成名,早早即斬獲全國美術大獎。其天賦般的繪畫才能既體(ti) 現在嫻熟精湛的技法上,也反映在其對畫麵表現的感悟與(yu) 把控能力上,更凸顯於(yu) 藝術家始終以體(ti) 察者身份穿行思考於(yu) 曆史與(yu) 社會(hui) 的變遷之中,並依靠藝術不斷尋求生長力量時所呈現的詩意浪漫和表現主義(yi) 氣質上。
求學階段接受蘇聯寫(xie) 實教學體(ti) 係訓練的方少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同當時不少中國油畫家一樣,在現代主義(yi) 運動的思想衝(chong) 擊下,以西方現代派的語言方式展開了一係列創作實踐,從(cong) 湖北美術青年集結的“部落·部落”到名起“廣州首屆藝術雙年展”的“湖北波普”,構成了方少華藝術創作的初期階段,盡管方少華說“當時對現實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理解還很膚淺”,但《八麵來風》《大觀園》等實踐仍然較為(wei) 直觀地記錄下藝術家初期的個(ge) 體(ti) 敘事邏輯;20世紀90年代南下廣州後,“以手持傘(san) ”“紅色拱門”等作為(wei) 圖像符號在較長一段時期內(nei) 持續出現在方少華的《防潮》係列作品中,工作生活環境改變下的個(ge) 體(ti) 之感與(yu) 城市經濟發展劇變表象下的社會(hui) 觀感疊加交集,此時“雨傘(san) ”成為(wei) 藝術家從(cong) 視覺心理上抵禦外來侵蝕,獨立前行並堅強生長的圖像寄托。進入新世紀以後,方少華一麵延續對西方藝術史的養(yang) 分汲取,通過對一係列經典視覺圖像的轉換、修正或再創造,進而在更為(wei) 橫向、開闊的視域範圍內(nei) 以圖像為(wei) 載體(ti) 完成個(ge) 人基於(yu) 社會(hui) 曆史變遷與(yu) 未來發展的種種表達乃至分析,而另一方麵,他又以一種縱向、回歸式的方式,引入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在嚐試呈現東(dong) 方文化內(nei) 斂與(yu) 含蓄質性畫麵的同時,繼續釋放出由內(nei) 而外、質樸淡然卻又不容置疑的生長力量,《無譜之竹》《胸有成竹》等係列作品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事實上,方少華頗具變化性的藝術創作之路是在個(ge) 體(ti) 經驗與(yu) 社會(hui) 現實交織驅動下,藝術家不斷轉換視角和思考方式,從(cong) 而通過階段式選擇某個(ge) 清晰母題,以完成其觀念輸出持續性和有效性的視覺策略。觀念性的表達賦予變化合理的邏輯性,更成為(wei) 其藝術生命的動力。近期在湖北美術館展出的“無譜之竹·方少華藝術展”,是對藝術家以“竹”這一傳(chuan) 統題材進行當代轉寫(xie) 與(yu) 視覺創造的集中展示,顯然,“竹”內(nei) 在的生命原理與(yu) 外化的精神內(nei) 涵,也為(wei) 方少華在公共文化空間內(nei) 的個(ge) 體(ti) 表達提供了強有力的“背書(shu) ”。
2012年前後,方少華開始了關(guan) 於(yu) 《無譜之竹》和《胸有成竹》係列的創作實踐,前者起興(xing) 於(yu) 對傳(chuan) 統畫譜定則的消解意圖,後者是對“成竹在胸”“身與(yu) 化竹”等慣常性思考方式動態的、形象化的抽離,兩(liang) 者都寄托了藝術家對個(ge) 人自由表達的強烈訴求。毛筆天然的文化基因與(yu) 油畫特有的材質肌理相遇,傳(chuan) 統的書(shu) 寫(xie) 經驗被不斷重複、覆蓋並隨之弱化,熟悉的竹子轉化為(wei) 陌生的無譜之竹。方少華對“竹”的當代轉寫(xie) 首先是基於(yu) 個(ge) 體(ti) 生命體(ti) 驗的積累,關(guan) 於(yu) “發生了許多卻又似乎什麽(me) 也沒有發生”的感受,就如同他畫筆下的竹子,始於(yu) 有,終於(yu) 無,但靜心觀之,竹仍在這有無之間不斷延伸,把握生長的節奏,尋找生長的力量,誠如現實世界中矛盾衝(chong) 突後的歸於(yu) 平靜,孰是孰非,有無之間,生命繼續向前。因此,藝術家對表達的訴求或許也是在為(wei) 個(ge) 人藝術生命的突圍尋求生長的空間和平衡的力量。
方少華以“無譜之竹”的視覺序列進入美術館展覽敘事的公共空間,觀看者的反應必然進入他的預想。而從(cong) 藝術傳(chuan) 播的角度來看,展覽作為(wei) “設施媒介”為(wei) 藝術家(傳(chuan) 播者)與(yu) 觀者(受眾(zhong) )提供對話空間,傳(chuan) 統認知中的“竹”形象使作品與(yu) 觀者達成“契合”,從(cong) 而建立對話的基礎;藝術家有意為(wei) 之的“無譜”與(yu) 觀者接收觀看後產(chan) 生的“陌生感”又構成了展覽現場的“遊離”,從(cong) 而可能激發有價(jia) 值的反饋。顯然,方少華對傳(chuan) 統圖式及書(shu) 寫(xie) 形式的再生性援用,及其在觀念表達時所呈現出的自由輕鬆之感,已然為(wei) 觀者營造出一個(ge) 既熟悉又陌生,既契合又遊離的觀看現場,由此,闡釋的意義(yi) 也便獲得了自然而然的生長。
竹之生生不息,既是東(dong) 方文明的意境,又是東(dong) 方精神的升華,“無譜之竹”在意象與(yu) 表現上的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如方少華此前其他的藝術實踐一般,仍舊回歸到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東(dong) 方與(yu) 西方、曆史與(yu) 未來等一係列二元關(guan) 係的宏大課題上來,這或許就是方少華這一代藝術家的表達宿命,任其不斷地轉換視角、超越以往的圖式經驗,任其隨性揮灑詩意般的浪漫激情,卻始終還是從(cong) 社會(hui) 現實中的個(ge) 體(ti) 出發,不自覺地、使命般地要去尋找那適於(yu) 當下、立於(yu) 時代序列之間的文化生長力量。
無譜之竹,不斷生長。
(作者係湖北美術館策劃部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