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築牢國家強盛之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著眼全局、麵向未來,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十年踔厲奮發,我國科技創新事業(ye) 發生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北京時間2022年9月1日,距離地球約400公裏的浩瀚太空再次響起“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的自信話語。
在億(yi) 萬(wan) 中國人的關(guan) 注下,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以精彩表現,圓滿完成首次“全新狀態”出艙任務。僅(jin) 僅(jin) 16天後,神舟十四號乘組再次出艙,創造中國航天員兩(liang) 次出艙活動間隔時間最短紀錄。
以自立自強姿態攀登科技高峰的中國航天,是創新中國活力澎湃的一個(ge) 生動寫(xie) 照。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dang) 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一係列數據見證了中國創新的紮實腳印: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從(cong) 1.03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79萬(wan) 億(yi) 元,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穩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高被引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位,是2012年的5.4倍;全國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從(cong) 十多年前的4.9萬(wan) 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wan) 家……
這十年,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我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日益厚實。
中國航天再次創造紀錄,僅(jin) 用33個(ge) 月就實現第四個(ge) 100次發射周期;自主研發設計的“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全麵建成投運,標誌著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主要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達到95%以上,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1%……
這十年,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湧現,中國人探索未知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十年見證穩態強磁場這一“國之重器”從(cong) 無到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cong) 頭合成,被評價(jia) 為(wei) “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突破;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量子計算原型機、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納米限域催化、凱勒幾何核心猜想等取得重大突破……
這十年,牢牢把握基礎研究這一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guan) ”,原創性突破持續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源頭活水。
深海油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技術為(wei) 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創新藥物、國產(chan) 高端醫療器械、先進診療技術讓人民群眾(zhong) 享受到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jun) 企業(ye) 勇立創新潮頭,683家企業(ye) 進入2021年全球企業(ye) 研發投入2500強……
這十年,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攻堅突破,支撐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保障產(chan) 業(ye) 鏈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十年矢誌創新,科技創新成為(wei) 賦能發展、決(jue) 勝未來的重要引擎、有力武器。
創新第一動力不斷增強,激發高質量發展內(nei) 生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礦井下,直徑3.5米的采煤機1小時就能開采2500噸煤炭;5G遠程操控,“一鍵”就能將原煤傳(chuan) 送到地麵;煤製油、煤製烯烴、煤製氣以及超超臨(lin) 界高效發電等先進技術,讓“烏(wu) 金”物盡其用……從(cong) “傻大黑粗”到清潔高效,一粒煤的“華麗(li) 轉身”,折射出的是十年來從(cong) 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生動變化。
單車型新能源汽車87天銷量破萬(wan) ,這是賽力斯交出的轉型“成績單”。這家曾生產(chan) 摩托車、麵包車的企業(ye) ,如今正在綠色低碳發展的賽道上奮力超越。
這十年,糧食單產(chan) 由畝(mu) 產(chan) 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87公斤,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由14.5%提高到25.5%;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加快應用,太陽能光伏、新型顯示等技術突破打通產(chan) 業(ye) 堵點……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促進作用更趨強勁,為(wei) 新舊動能轉換注入活力。
金沙江浩浩湯湯,流經白鶴灘水電站。今年5月,白鶴灘水電站最後一台百萬(wan) 千瓦機組順利通過無水聯合調試,向全麵投產(chan) 目標發起最後衝(chong) 刺。
這十年,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港珠澳大橋通車,鍛壓機、盾構機、發電機等國之重器接連下線,交通、能源、水利等領域捷報頻傳(chuan) ……科技創新支撐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我國在戰略性高技術領域積極搶占製高點。
C919大型客機取得型號合格證。研製過程中,我國突破掌握了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帶動了整個(ge) 航空工業(ye) 的發展和進步。
這十年,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由16.98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31.4萬(wan) 億(yi) 元;4萬(wan) 多家“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848家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各懷絕技、攜手並進;“中國製造”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將創新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發展優(you) 勢。
從(cong) 一根光纖起步,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的“中國光穀”成長為(wei) 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chan) 基地,覆蓋“芯屏端網”的萬(wan) 億(yi) 元產(chan) 業(ye) 集群已具雛形。
這十年,我國高技術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從(cong) 9.95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wan) 億(yi) 元,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chan) 總值占我國GDP比重從(cong) 10.1%增長至13.4%,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位列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十……神州大地上,協同創新的引擎轟隆作響,一批世界級的產(chan) 業(ye) 集群加快崛起。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
用改革之手點燃創新引擎,科技創新動能更加強勁。
浙江省金華市的浙江派尼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於(yu) 關(guan) 鍵技術難以突破,一度麵臨(lin) 被淘汰的風險。“揭榜掛帥”創新機製下,2020年5月,當地將這一難題納入首批100個(ge) 企業(ye) 重大技術難題清單,向全球發出“英雄帖”。最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科研團隊前來揭榜,破解了企業(ye) 生存困境,為(wei) 其注入發展新活力。這是科技體(ti) 製改革十年來持續深入的一個(ge) 縮影。
曾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了,“天女散花”式的科技項目“統”起來了,閑置的科研儀(yi) 器“轉”起來了……十年來,黨(dang) 中央對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作出一係列重要戰略部署,科技體(ti) 製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科技創新的基礎性製度框架基本確立,助推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顯著提升。
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不斷實現突破,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更加自主可控。
400噸重、3層樓高,牽引力堪比動車組。今年3月,隨著自主研發的大噸位後驅剛性礦車XDE440下線,徐工機械成功摘得礦山設備這顆全球工程機械行業(ye) “皇冠上的明珠”。
“奮鬥者”號探底萬(wan) 米海溝、“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動,一項項中國突破令人振奮;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一項項中國製造令人矚目……十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不斷健全,進一步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wei) 創新人才打造良好生態,人才作為(wei) 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更加充分。
“整整5年裏,我沒有發表一篇與(yu) 酵母相關(guan) 的論文。”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覃重軍(jun) 坦言。正是對創新人才給予的信任,讓他的團隊一鳴驚人,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ti) 的真核細胞。
十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人才體(ti) 製機製,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創新生態,科技創新人才結構和質量不斷優(you) 化、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湧現,為(wei) 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打下堅實基礎。
今日中國,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創新動能更加澎湃。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闊步前行的我們(men) 更加自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