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作家蔡崇達:寫作的本質是走向自己的內心

發布時間:2022-10-24 14: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上官雲(yun) )繼《皮囊》之後,時隔八年,作家蔡崇達又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命運》。截至目前,這部作品在豆瓣獲得了9.1分的評分。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蔡崇達分享了對寫(xie) 作、對文學的看法。他認為(wei) ,寫(xie) 作的本質是走向自己的內(nei) 心,通往他人的人心。

  一部小說,講述阿太的故事

  《命運》的創作曆時3年。蔡崇達說,全書(shu) 大約16萬(wan) 字,開篇約占7000字,自己改了又改,重複寫(xie) 了27個(ge) 版本;全書(shu) 每個(ge) 章節都反複改寫(xie) 過至少五六遍。

  小說的故事線並不複雜,它以九十九歲的阿太一生的故事為(wei) 主線,串聯起閩南沿海小鎮幾代人的人生故事、命運選擇與(yu) 時代浮沉。小說中的阿太,原型正是蔡崇達母親(qin) 的外婆。

  評論家賀紹俊認為(wei) ,《命運》很好地講述了這樣一個(ge) 主題,“阿太的形象蘊含著民間偉(wei) 大的生命哲學和生存智慧,這是非常精彩而且值得大家關(guan) 注的。”

  “阿太不會(hui) 講什麽(me) 大道理,但卻會(hui) 以一言一行給你力量,成為(wei) 你心底的壓艙石。像阿太這樣的很多老人都是如此,那種堅韌的力量,是用生命活出來的。”蔡崇達說。

  他透露,每寫(xie) 完一本書(shu) ,自己每隔半年就會(hui) 重讀一遍,回想彼時寫(xie) 書(shu) 的心態和情境,“我隻能說我盡力了,《命運》這本書(shu) 也是,是我那時盡我所能完成的。”

  書(shu) 是很神聖的載體(ti)

  其實,自《皮囊》出版後,蔡崇達一直在思考,應該寫(xie) 一本什麽(me) 樣的書(shu) ,“人生有時是很無常的,雖說人各有命,但人的本質是一樣的,一些情感是共通的。”

  蔡崇達認為(wei) ,書(shu) 是一種很神聖的載體(ti) ,寫(xie) 作、出書(shu) 都應當格外重視,“看一位作家的生長性和可能性,其實要看他的第二本書(shu) ,這往往是作家達到某種狀態時的一種創作,考驗的是作家駕馭其內(nei) 心感受的能力,我的第二本書(shu) 也得做到這一點。”

  “我們(men) 都要麵對生活的無常與(yu) 艱辛,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何表達那種感受。”他最終決(jue) 定寫(xie) 《命運》,“我想把某種共通的情感表達出來,告訴大家,其實有人理解你。”

  小故事有時候能承載大道理。在他看來,人的一輩子都是感性和理性交織的結果,命運是立體(ti) 多元的,很難用一種邏輯去呈現它。

  “我在書(shu) 中努力描繪出阿太的故事,裏麵有希望,有痛苦,但你要記住:隻要活著,命運永遠是有可能的,不會(hui) 被某種困境卡住。命運是一條河流,終將匯入它該去的地方。”蔡崇達說。

  他表示,“我們(men) 常常會(hui) 為(wei) 了命運感歎,我的價(jia) 值觀是努力去看見命運,不去回避其中的痛苦與(yu) 糾結,才能真正擁抱它,才能真正和它相處。”

  寫(xie) 作的本質是走向自己的內(nei) 心

  關(guan) 於(yu) 寫(xie) 作,蔡崇達此前提出過一個(ge) 觀點:文學具有一種很重要的力量,就是“回應孤獨”。

  他解釋,寫(xie) 作的本質是走向自己的內(nei) 心,通往他人的人心,“文學寫(xie) 作能夠讓我試著理解自己、表達自己,展現出內(nei) 心深處難以表達的部分。”

  “我是受到閱讀與(yu) 寫(xie) 作恩惠的人。通過閱讀一些經典之作,我覺得我被理解了,因為(wei) 它講出了我無法準確言明的情感。”蔡崇達說,自己也希望能成為(wei) 這樣的寫(xie) 作者。

  他覺得,“我們(men) 的生命很有限,一個(ge) 人可能很難細膩表達自己,身為(wei) 寫(xie) 作者,去探索那些真實存在但難以表達的內(nei) 心情感,可能這就是寫(xie) 作的意義(yi) 之一。”

  時不時會(hui) 有讀者給蔡崇達發信息“催更”,表示期待新作品。對此,蔡崇達說,自己要對作品負責,“我希望盡己所能去寫(xie) 作,讓自己每本書(shu) 都是值得印刷的。”(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