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該有怎樣的社會擔當?
■本報記者 儲(chu) 舒婷
隨著“雙減”落地,在推行德智體(ti) 美勞五育並舉(ju) 的過程中,美育也愈發受到各界的重視。
於(yu) 個(ge) 人,美育有助於(yu) 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趣味,溫潤心靈之餘(yu) ,也有助於(yu) 激發個(ge) 人的創新創造活力。那麽(me) ,於(yu) 國家和城市,美術教育又承擔著怎樣的責任?該有怎樣的社會(hui) 擔當?
近日在劉海粟美術館舉(ju) 辦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文脈大展”,展現了170年來近現代中國美術教育的深厚曆史人文底蘊,同時也引發了業(ye) 界對新時代的美術教育發展的思考。作為(wei) 展覽的學術主持、策展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超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未來的美術教育應致力於(yu) 構建社會(hui) 美育公共服務體(ti) 係,以更好滋養(yang) 和塑造民族靈魂,蘊含全新的國家文化競爭(zheng) 力。同時,高等教育要提升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等學科發展,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布局,培育“後浪”梯隊人才。
美育的社會(hui) 服務使命,應從(cong) “配角”轉變為(wei) “主角”
文匯報:當前,美育的價(jia) 值越來越受重視,您認為(wei) ,今天的社會(hui) 需要怎樣的專(zhuan) 業(ye) 美術教育?
答:一直以來,中國美術教育承擔著經典傳(chuan) 承、文化創新和社會(hui) 服務的使命。當今,美術教育的供求關(guan) 係、外部需求、國際國內(nei) 競爭(zheng) 環境及資源條件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尤為(wei) 值得重視的是,如今,專(zhuan) 業(ye) 美術教育需要與(yu) 時俱進,讓社會(hui) 服務這一使命從(cong) “配角”成為(wei) “主角”。
簡言之,美術教育要更好地服務社會(hui) 美育、滋養(yang) 與(yu) 塑造民族靈魂,從(cong) 而真正承擔起“為(wei) 人民、為(wei) 藝術、為(wei) 生活、為(wei) 城市”的社會(hui) 擔當。具體(ti) 來說,具備相關(guan) 藝術資源整合和轉化的可能性;以相關(guan) 學術成果服務藝術創作和社會(hui) 美育的應用性;以前所未有的學術擔當體(ti) 現“上海學派”的前瞻性。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祥地,並作為(wei) “新興(xing) 藝術策源地”的教學集群及文化生態,海納百川,承前啟後,滋養(yang) 並影響著中國近現代的美術教育演變與(yu) 發展,成為(wei) 世界近現代藝術史上重要的曆史篇章,蘊育了“國際都市藝術中國坐標”的珍貴學術資源。
對標國家發展需求,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賡續百年曆史文脈,秉持“創新性發展海派文化,創意性提升上海人文”的使命,為(wei) 服務上海國際化城市文化發展作出應有貢獻與(yu) 擔當。
文匯報:為(wei) 什麽(me) 要格外強調美術教育服務社會(hui) 這一使命?曆史上,引領社會(hui) 美育的價(jia) 值主要體(ti) 現在哪些方麵?
答:步入新時代,美育的宗旨不僅(jin) 在於(yu) 培養(yang) 每一個(ge) 人的審美趣味、滿足公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對於(yu) 一座城市乃至一個(ge) 國家來說,美育應與(yu) 進步的文化思想理念相結合,成為(wei) 打通學校、社會(hui) 和家庭的橋梁,涵養(yang) 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燈塔,有力推動整個(ge) 社會(hui) 的進步。
從(cong) 曆史角度而言,170年前,發軔於(yu) 上海土山灣畫館的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在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容忽視的推進作用。正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ang) 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xi) 慣”。
1912年,劉海粟、汪亞(ya) 塵、烏(wu) 始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1921年更名為(wei) 上海美術專(zhuan) 科學校),開創了美術教育和美術革命的先河。劉海粟東(dong) 渡日本考察後,先後在《日本之帝展》、《日本新美術的新印象》等文章著作中作了詳細的分析與(yu) 總結,並對上海圖畫美術院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引進東(dong) 京美術學校的辦學模式,擴大學校規模,希望構建一所培養(yang) 真正意義(yi) 上的現代藝術家的美術學校。其教學方法不再是傳(chuan) 統畫派中的師徒相傳(chuan) ,也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技巧的學習(xi) ,而是建立在現代人文與(yu) 科學教育之上,通過學習(xi) 大師表現自我的獨特個(ge) 性。
上海美專(zhuan) 是當時美術教育的一個(ge) 縮影。上海現代美術教育集群以土山灣“陶冶之人物”為(wei) 主線,是中國近代“最早辦美術學校的人”,以李叔同、周湘、徐詠青、張聿光、丁悚等先驅名輩為(wei) 代表。之後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先賢大家,為(wei) 中國現代美術發展作出重要探索及貢獻。
另一重要的影響在於(yu) 人才培植效應。上海現代美術教育集群為(wei) 20世紀中國美術輸送大量優(you) 秀人才,其中一部分是現當代中國美術的領導決(jue) 策者,如徐悲鴻、吳作人、顏文樑、王琦、蔡若虹、王式廓、陽太陽、楊秋人、許幸之、王臨(lin) 乙、江豐(feng) 、莫樸、烏(wu) 叔養(yang) 、黃鎮、張望、黃新波、謝海燕、陳煙橋、胡考、程十發等;另一部分是中國現當代美術的學術引領者,如滕固、龐薰琴、吳大羽、方幹民、倪貽德、王濟遠、潘玉良、常玉、張書(shu) 旂、諸聞韻、溫肇桐、王蘭(lan) 若、李駱公等。
此外,還產(chan) 生了“曆史轉型效應”。清末同治年代,土山灣初始將美術教育納入世界交流的版圖;清末民初師範學堂圖畫手工科的設立促進了近代中國美術教育體(ti) 係的建構;20世紀20年代以後南北地區公立與(yu) 私立美術專(zhuan) 科學校的成立,推動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在學科體(ti) 係方麵的全方位深化;抗戰時期的美術教育又使得中國現代美術形成了新的國家形象;新中國成立以後院係調整,使得中國美術教育出現了新的曆史格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教育在經典傳(chuan) 承、文化創新和社會(hui) 服務方麵,又打開了新的發展局麵。
170年來,曆代美術教育名家為(wei) 藝術救國、藝術興(xing) 國和藝術強國,呈現了獨特的人文品格和家國情懷。正是通過這些名家的作品和教材,以及不斷完善的中國美術教育體(ti) 係,共同構成了美育中國的百年生動曆程。
在與(yu) 社會(hui) 的接洽中,滿足大眾(zhong) 對藝術“破牆”的更多期待
文匯報:當今的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力量,應以何種形式參與(yu) 城市和國家的發展呢?
答:正如本次展覽所呈現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曆史文脈始終與(yu) 中國社會(hui) 發展息息相關(guan) ,證明了中國美術教育始終與(yu) 國家發展同向同行。
上海美術學院積極為(wei) 國際都市藝術發展貢獻創新資源的力量,繼續為(wei) 上海城市文化建設和中國美術教育事業(ye) 發展貢獻力量,體(ti) 現美術教育所蘊藏的文化競爭(zheng) 力。
比如,上海美術學院師生團隊參與(yu) 了上海多個(ge) 地鐵站的設計和空間改造,將本土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以全新的藝術靈感,打造公共藝術環境。又如,在南昌路等曆史街區更新中,學院師生通過精心設計,將包括林風眠故居等人文元素更好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還有正在建設的上海美術學院寶武校區,後工業(ye) 遺址經過現代藝術理念改造後將成為(wei) 藝術院校,今後,這裏不僅(jin) 是新海派藝術的實踐基地,拓展創意產(chan) 業(ye) ,還將探索更多麵向公眾(zhong) 的藝術打開方式。
文匯報:社會(hui) 對於(yu) 藝術教育的需求其實非常大,從(cong) 藝術培訓機構的火熱就可見一斑。那麽(me) ,高校在這方麵應有哪些作為(wei) ?
答:確實,滿足大眾(zhong) 對於(yu) 藝術“打破圍牆”的期待,需要學院派的專(zhuan) 業(ye) 教育打通更多的社會(hui) 化通道,以全新的無界限理念,更多地介入城市生態。尤其隨著數字化轉型,通過家庭、學校、社會(hui) 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讓社會(hui) 美育更多地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大眾(zhong) 生活。
針對學齡前的幼兒(er) 、中小學校的青少年、年輕人以及老年人,要將美育納入公共服務,高校能做的其實很多。目前,有的大學和社區合作,拓展藝術教育惠民課程和活動,鼓勵市民參加藝術活動。此外,也有一些高校和藝術類場館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舉(ju) 辦各類麵向公眾(zhong) 開放的展覽等。比如,本次大展就得到了劉海粟美術館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整個(ge) 場館1-6號所有展廳,以及各類藏品互通有無。
同時,高校也積極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上海美術學院正在打磨的一門《美育中國》通識課程,涉及美術、設計、書(shu) 法、藝術理論等內(nei) 容,未來也有望走出校園,惠及更多對藝術感興(xing) 趣的人群。
文匯報:當前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對美術人才的培養(yang) ,能否滿足以上這些社會(hui) 需求和期望呢?
答:美術教育是關(guan) 乎立德樹人的百年大計。更好地服務社會(hui) 美育,還需要培養(yang) 更多“一專(zhuan) 多能”的跨界人才。美育不是一個(ge) 學科的事情,需要和所有學科聯動,加強專(zhuan) 業(ye) 後的學習(xi) 。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men) 一直強調培養(yang) 學生動手能力,這有助於(yu) 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創造性思維。具體(ti) 來說,專(zhuan) 業(ye) 美術教學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技能層麵,如何深入淺出地提供公眾(zhong) 美育服務,同樣是學科發展需要重視的方向,也是專(zhuan) 業(ye) 教學改革的導向。學生無論在中國畫、油畫還是雕塑等專(zhuan) 業(ye) ,學好專(zhuan) 業(ye) 技能是基礎部分,還有更深層次的創造性思維和培根鑄魂的塑造。
除了上好專(zhuan) 業(ye) 課,今天的專(zhuan) 業(ye) 美術教育,要更注重藝術與(yu) 社會(hui) 的接洽。在上海美術學院,我們(men) 為(wei) 學生精心延伸了“第二課堂”。比如,開展“文脈行走課程”,每年帶領學生深入現場,包括參與(yu) 藝術場館的辦展策展、走進社區進行藝術教育推廣、深度考察江南文化等,以豐(feng) 富的形式落實現場教學和科研活動。
這次大展中,我們(men) 也精選了百年來致力民族靈魂滋養(yang) 與(yu) 塑造的大先生們(men) 的50幅精選原作,通過油畫、水彩畫、水粉畫、中國畫、書(shu) 法、素描、圖案等作品的生動展陳,結合藝術學、美術與(yu) 書(shu) 法、設計學、建築學等學科建設百年經典成果,形成學院教學課程的延伸,成為(wei)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教學的“第二課堂”。
數字化轉型,為(wei) 公眾(zhong) 藝術教育拓展新空間
文匯報:藝術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中,能真正成為(wei) 專(zhuan) 職藝術家的並不多,那麽(me) 他們(men) 的出路在哪裏?未來,哪些領域的藝術人才比較緊缺?
答:從(cong) 近幾年畢業(ye) 生的就業(ye) 來看,去向比較廣泛。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對跨界創意人才的需求會(hui) 越來越大。從(cong) 現實需求來看,有幾個(ge) 方向尚有不小的潛力,值得有興(xing) 趣的青年學子關(guan) 注。
目前,我國從(cong) 事藝術品修複、文獻修複的人才非常稀缺,相關(guan) 行業(ye) 需求旺盛。這需要高校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結構,加強專(zhuan) 業(ye) 教育。
就我個(ge) 人所知,目前不少藝術行業(ye) 機構的相關(guan) 管理人才大多是轉行而來,而藝術管理是新興(xing) 方向,不少單位求賢若渴。比如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場館如何經營,如何策展辦展、進行公共藝術教育、組織國際交流等;又如,畫廊需要一些專(zhuan) 業(ye) 領域的人才,能在培育藝術家後一並將其作品推向市場等,這些都需要係統學習(xi) 。
專(zhuan) 職麵向社會(hui) 美育的人才也十分缺乏。有別於(yu) 一般培訓機構,這些人才除了要具備一定的藝術專(zhuan) 業(ye) 技能,其美育素養(yang) 更為(wei) 重要,這也是為(wei) 做好下一代的美育工作進行師資儲(chu) 備。此外,中小學校的美術教師也需要進行職後培訓,開發設置更合理的課程體(ti) 係,減輕應試帶來的影響,真正培養(yang) 從(cong) 小向美向善的下一代。
文匯報:放眼未來,數字化轉型為(wei) 藝術教育帶來哪些影響?
答:正如本次展覽中專(zhuan) 門設置的“數字體(ti) 驗”環節,數字化轉型為(wei) 公眾(zhong) 藝術教育拓展了新空間,也對高校的專(zhuan) 業(ye) 教學和科研提出了新要求。由上海美術學院建設的“近現代藝術數據庫”,精選170本稀缺教材作為(wei) 數字體(ti) 驗重點,並以沉浸式的方式展陳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文脈內(nei) 涵等。這些成果由學院“都市藝術資本”工作室成員與(yu) 數碼係師生合作,現場沉浸式演繹相關(guan) 文獻數據編程、采集的過程,全程呈現相關(guan) 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內(nei) 涵。此外,目前我們(men) 正在推進的“滕固圖書(shu) 館”數字化,也加大了各專(zhuan) 業(ye) 的參與(yu) 和協同。
以展促教,充分實現對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教學的反哺作用。同時,社會(hui) 美育在當代數字轉型的戰略發展中,還需要學院派更進一步地思考與(yu) 努力。中國美術教育的未來發展,已成為(wei) 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藉此大展,思考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麵向未來,中國美術教育應該向世界呈現“上海學派”的答卷。“上海學派”作為(wei) “新海派”的理論體(ti) 係,正在於(yu) 圍繞城市文化競爭(zheng) 力,進行當代國際藝術經濟一體(ti) 化趨勢中所形成核心文化競爭(zheng) 力的前沿研究;在於(yu) 建構藝術教育所含經典傳(chuan) 承之力、文化創新之力、社會(hui) 服務之力、學術引領之力相合相成的戰略發展體(ti) 係,以此履行“國際都市藝術中國坐標”的建設使命。
文匯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