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AI繪畫來了,不必感到憂心忡忡

發布時間:2022-10-24 14:48: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熊誌

  AI機器人先後擊敗了人類頂尖的圍棋選手、電競冠軍(jun) 、撲克牌選手,如今又瞄上了畫師。張擇端用了1年時間繪就了傳(chuan) 世名畫《清明上河圖》,達 芬奇創作《蒙娜麗(li) 莎》大約花了3年。如今在鍵盤簡單敲下幾個(ge) 詞語,十幾秒後,就能得到一幅AI繪畫作品。

  簡單輸入幾個(ge) 關(guan) 鍵詞,就能得到一副AI繪畫,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速度著實讓人驚詫,而且從(cong) 實驗成果來看,AI繪畫的水平不算低,有些甚至比新人畫手更優(you) 秀。

  這也引發了不少討論和擔心,既然AI繪畫速度快、成本低,且畫質精美,那麽(me) 它是否會(hui) 替代人類繪畫?是否會(hui) 造成藝術的消亡?一些繪畫行業(ye) 的初學者,更是表達了對飯碗是否會(hui) 被搶走的擔心。

  其實放眼各行各業(ye) ,科技進步改變行業(ye) 發展走向的案例,實在太常見了。就像當年火車替代馬車、機器替換掉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技術帶來的衝(chong) 擊,一定會(hui) 影響到一些人的飯碗。以AI技術為(wei) 例,現在很多人工客服已經被AI機器人取代。

  不過,要說AI人工智能正在幹掉繪畫師,“統治”繪畫行業(ye) ,那無疑為(wei) 時尚早。到目前為(wei) 止,AI主要是運用於(yu) 一些工作相對簡單且重複度高的領域。繪畫行業(ye) 凝結著畫師的思想和情感,一副大師級的作品,往往是經過長期思考、沉澱和打磨的結果。所以,AI可以進行繪畫,但它現在還遠遠無法取代個(ge) 人,進行一種關(guan) 於(yu) 繪畫的藝術和思想表達。擔心AI繪畫造成藝術的消亡,其實是杞人憂天。

  另一方麵,AI繪畫源於(yu) 不斷的深度學習(xi) ,通過各種數據不斷的“投喂”,在融合的基礎上進行繪畫創作,這也容易衍生出版權爭(zheng) 議。綜合以上因素看,AI繪畫現在還遠遠不具備取代人類繪畫的條件,也遠遠無法產(chan) 出那種堪稱藝術結晶的偉(wei) 大作品。

  其實,作為(wei) 一種科技發展衍生的新事物,我們(men) 對AI繪畫不妨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一方麵如前所述,AI繪畫還遠談不上顛覆性的改造,它目前隻能進行一些初級繪畫的工作;另一方麵,即便人類繪畫被AI取代,在造成繪畫師失業(ye) 的同時,也會(hui) 有新的崗位被創造出來。

  科技進步從(cong) 來不是洪水猛獸(shou) ,這一點已經在各行各業(ye) 得到證明。比如,電商興(xing) 起以後,實體(ti) 店鋪並沒有徹底倒閉;自動化生產(chan) 讓一些流水線工人失業(ye) ,但互聯網的勃興(xing) 下,外賣、快遞等新興(xing) 行業(ye) ,成了很多年輕人的新去處。

  科技發展不僅(jin) 是解放生產(chan) 力、提高勞動生產(chan) 效率,也給我們(men) 帶來各種便利,現在一部手機就能解決(jue) 衣食住行的問題,這就是技術改變生活的結果。同樣,就像AI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一樣,數字化、智能化的賦能之下,各行各業(ye) 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

  所以,我們(men) 不必對AI繪畫的出現而憂心忡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從(cong) 圍棋到電競再到繪畫行業(ye) ,AI改造的行業(ye) 、替代的工種會(hui) 越來越多。而我們(men) 需要做的,除了開放包容外,便是在涉及法律、倫(lun) 理等問題上盡快調試,為(wei) 這種變化提前做好準備。(熊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