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鍛造“博士後力量” 服務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10-24 14: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隨著國際科技競爭(zheng) 的日益激烈,高層次創新人才成為(wei) 推動各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博士後作為(wei) 高校青年科研隊伍中活躍的生力軍(jun) ,對加快建設一流學科、構建一流師資隊伍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

  近年來,針對高校博士後隊伍建設和發展,相關(guan) 政策文件陸續出台,管理製度日漸規範細化。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已在所有“雙一流”學校以及國家重點科研院所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352個(ge) ,出站人員中很多成為(wei) 高校科研院所補充師資和科研人員的重要來源、國家重點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項目團隊中科研創新的主力軍(jun) 。

  當前,高校博士後群體(ti) 有哪些成長發展的期待?如何進一步創新機製、強化保障,讓他們(men) 迸發出更大活力,為(wei) 服務高質量發展鍛造一支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青年人才後備軍(jun) ?

  蓄積動能:“從(cong) 學生到學者的加油站”

  深秋的蘭(lan) 州,天剛蒙蒙亮,馬鴻雲(yun) 的鬧鍾便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簡單洗漱後,騎上心愛的小電動車,朝著實驗室奔去。一日之計在於(yu) 晨,他要抓緊時間完成今天的科研計劃。

  2021年博士畢業(ye) 後,馬鴻雲(yun) 來到蘭(lan) 州大學,成為(wei) 物理科學與(yu) 技術學院的一名萃英博士後。舒適的博士後公寓,不錯的薪酬待遇,在站期間即可申請獲得職稱任職資格……寬鬆的科研環境讓他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短短一年時間,原本研究方向是電化學儲(chu) 能材料和器件的他,結合合作導師研究領域開辟了“麵向人工智能的電容式離子二極管的設計與(yu) 開發”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進展。

  “這段經曆在很大程度上開拓了我的科研視野,讓我從(cong) 文獻調研、課題選定、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成果總結等各個(ge) 科研環節受到了更加全麵完整的訓練,為(wei) 以後獨立指導研究生打下了堅實基礎。”馬鴻運說,博士後經曆是他“從(cong) 學生到學者的重要加油站”。

  自1985年設立起,博士後製度就被視作高校人事人才體(ti) 製改革的先行區和試驗田。蘭(lan) 州大學人才辦副主任李鵬飛介紹,在這塊“製度特區”裏,博士後研究人員不占用設站單位人事編製,由國家和單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費用,還有著工資待遇、住房條件、職稱評定、家屬隨遷等方麵的政策傾(qing) 斜。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製度保障,解決(jue) 了後顧之憂,也極大地鼓舞了博士後們(men) 攻克技術難關(guan) ,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

  “我校博士後隊伍是完成高水平科研工作的生力軍(jun) ,也是促進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清華大學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校博士後在站期間人均承擔科研項目2~3項,70%以上是作為(wei) 負責人或主要承擔者承擔國家或省部級項目,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成長期待:多重因素影響博士後成果產(chan) 出

  一次被學界“大咖”手把手指導改“本子”的經曆,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楊珊珊難忘不已。

  今年春節,楊姍姍準備申請中國博士後基金第71批麵上資助,卻苦於(yu) 沒有申請經驗。在學校博士後管理辦公室的聯係下,多位校內(nei) 外頂尖導師組成專(zhuan) 家團,手把手指導她確定課題名稱、修改申報書(shu) 。最終,以“寡營養(yang) 海域聚球藻好氧產(chan) 甲烷及其機製的研究”為(wei) 研究課題,她不僅(jin) 成功獲得了一等資助,還入選了2022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

  當前,高校博士後群體(ti) 有哪些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相關(guan) 研究表明,博士後在站管理條例的清晰程度、合作導師指導、學術交流機會(hui) 、出站考核和留任難度等均能正向影響博士後的科研創新思維培養(yang) 和成果產(chan) 出。

  “博士後群體(ti) 處在一個(ge) 相對特別的時間點,工作還沒有定數,卻大都到了組建家庭的階段。相比青澀的碩博研究生和已入職的青年教師,焦慮感會(hui) 更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後魏巍認為(wei) ,進一步優(you) 化博士後成長環境,應聚焦如何降低這種焦慮感:“比如平台經費的支持、考核指標的多元、生活上盡可能的關(guan) 懷等。”

  “現在很多資金支持都是競爭(zheng) 性的,總會(hui) 有博士後拿不到資助。建議增加非競爭(zheng) 性的項目資金支持,讓沒拿到資助的博士後有更充足的經費支撐可以去參加前沿學術會(hui) 議、開展野外考察等。”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後韓美琴說。

  馬鴻雲(yun) 則關(guan) 注未來的職業(ye) 發展:“期待能提供更加良好的職業(ye) 發展保障,例如設立在站期間職稱認定的優(you) 惠政策,打通博士後出站留校任教的綠色通道,從(cong) 而打消博士後的就業(ye) 焦慮,切實調動博士後在站期間的工作積極性。”

  創新機製:讓博士後群體(ti) 迸發更大活力

  如何回應期待、創新機製、強化保障,讓博士後群體(ti) 迸發出更大活力?

  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處長、黨(dang) 委教師工作部部長趙震認為(wei) ,在結合博士後特點為(wei) 其量身打造支持方案時,三方麵工作尤為(wei) 重要:“在科研能力方麵,博士後要在合作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仍需要在科研團隊中接受進一步的培養(yang) 訓練。在發展訴求方麵,博士後群體(ti) 有更明確的學術誌向,希望出站後在高校科研院所從(cong) 事學術工作或在重點行業(ye) 關(guan) 鍵領域從(cong) 事高技術研發工作,要進一步科學定位,在高校師資科研體(ti) 係中為(wei) 其找準位置,做好與(yu) 其他隊伍的有機銜接。在成長特點方麵,博士後是一種特殊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要綜合科研平台、考核評價(jia) 、管理服務、科研基金、人才計劃、薪酬體(ti) 係等因素,為(wei) 博士後提供全方位和更為(wei) 平衡的科研和發展支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認為(wei) ,在做好上述培養(yang) 保障工作的同時,“選好苗”和“拓寬路”的工作至關(guan) 重要:“要把好入口關(guan) ,從(cong) 源頭上選拔出真正熱愛學術研究,並有能力和誌業(ye) 從(cong) 事學術研究的人才;要進一步拓寬就業(ye) 渠道,引導更多博士後走到企業(ye) 創新一線發揮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則指出,還要不斷完善博士後相關(guan) 製度的建設,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學術活動中的權責關(guan) 係:“比如如何在製度上規範博士後與(yu) 合作導師權責?對於(yu) 師資博士後,如何設定出站、入職標準和流程?這些都是亟待製度建設的內(nei) 容。”

  記者調研發現,圍繞上述思考,已經有不少高校進行了有益探索。

  李鵬飛介紹,近年來,蘭(lan) 州大學不斷強化學院、流動站、合作導師在博士後培養(yang) 中的主體(ti) 作用:“對博士後實行分類評價(jia) ,尊重學科特點,由相應學院製定不同的博士後學術準入條件、出站條件,經學校審核後實施;同時嚴(yan) 把博士後入口關(guan) ,明確培養(yang) 方案和路徑,強化中期和聘期考核。”

  聚焦職業(ye) 發展保障,清華大學正在推進“未來教師計劃”,著力從(cong) 博士後中培養(yang) 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一流學術素養(yang) 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未來教師後備人才隊伍:入選者由高水平專(zhuan) 家擔任合作導師,進行全方位指導;深度參與(yu) 前沿課題及國家重大項目研究;加強教育教學實踐和培訓,教學經曆及考核結果將作為(wei) 留校任教必要條件,並為(wei) 博士後申請其他高校教職提供幫助。

  “除了鼓勵和督促博士後人員加強與(yu) 合作導師的緊密聯係,組織專(zhuan) 家指導團一對一助力博士後製定研究方向和路線,為(wei) 在站人員製定個(ge) 性化的幫扶舉(ju) 措外,學校還修訂《特任崗位管理辦法》,加大力度選拔優(you) 秀博士後人員,聘任至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崗位,補充到學校人才隊伍,為(wei) 博士後人員打造了成才‘快車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