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10-24 15: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cong) 現在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應有之義(y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

  日前,記者采訪了5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談學習(xi) 收獲,話思考感悟,理工作思路,切實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敬請關(guan) 注。

  江蘇省發改委黨(dang) 組書(shu) 記沈劍榮:

  為(wei) 全國發展大局增光添彩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江蘇省發改委黨(dang) 組書(shu) 記沈劍榮代表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說,江蘇作為(wei) 東(dong) 部經濟大省,也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多種戰略機遇在江蘇疊加,有責任、有條件在實踐區域協調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上扛起更大擔當、展現更大作為(wei) 。

  近年來,江蘇以現代化的理念、標準和思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疊加效應持續釋放,積極融入和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發展;堅定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推動長江江蘇段生態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高水平對外開放,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超過2300個(ge) ,協議投資額超230億(yi) 美元。

  二是區域生產(chan) 力布局不斷優(you) 化。以跨江融合為(wei) 重點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全麵轉型升級,謀劃並積極推進沿滬寧產(chan) 業(ye) 創新帶建設;以港產(chan) 融合為(wei) 重點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初步形成,海工裝備產(chan) 值占全國四分之一,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以提升城市能級為(wei) 重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市對周邊城市輻射、集聚效應不斷增強;以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重點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持續推進水係治理、生態修複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

  三是區域間協調聯動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wei) 國家層麵批複的首個(ge) 跨省域都市圈發展規劃,蘇錫常都市圈網絡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創新完善南北發展幫扶合作機製,2021年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比2012年提高7.2個(ge) 百分點;一體(ti) 謀劃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94%,10個(ge) 縣(市)納入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名單,寧錫常接合片區成功獲批國家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試驗區。

  下一步,江蘇將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的最新決(jue) 策部署,堅決(jue) 扛起“爭(zheng) 當表率、爭(zheng) 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在新起點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一體(ti) 化聯動發展的生產(chan) 力布局、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升級、城鄉(xiang) 區域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區域整體(ti) 的發展能級與(yu) 創新引領水平,奮力譜寫(xie) “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山東(dong) 省泰安市委書(shu) 記楊洪濤: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山東(dong) 省泰安市委書(shu) 記楊洪濤代表表示,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握全球產(chan) 業(ye) 變革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

  “從(cong) 泰安來看,過去很長一個(ge) 時期,以煤炭、鋼鐵、化工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多數處於(yu) 價(jia) 值鏈低端,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楊洪濤說,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老路,現在已經走不通,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實現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及推進能源革命等,將加速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重塑,為(wei) 我們(men) 帶來諸多新的機遇。

  楊洪濤介紹,近年來,泰安市著力構建以鹽穴儲(chu) 能、抽水蓄能為(wei) 支撐,電化學儲(chu) 能、製氫儲(chu) 能、儲(chu) 熱儲(chu) 氣為(wei) 輔的多元儲(chu) 能係統。目前,已建成泰山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加快推進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在積極規劃儲(chu) 備水發徂徠山抽水蓄能電站等新建項目;建成全國首套鹽穴壓縮空氣儲(chu) 能項目,全球最大規模的350兆瓦鹽穴壓縮空氣儲(chu) 能工程也正式開工,全力打造千萬(wan) 千瓦級“儲(chu) 能之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給了我們(men) 極大信心和巨大鼓舞。”楊洪濤說,今後將堅定不移地把新型工業(ye) 化作為(wei) 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首來抓。

  一是加快構建“441X”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立足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聚焦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高端化工四大支柱產(chan) 業(ye) ,力爭(zheng) 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數量和營業(ye) 收入“雙倍增”。

  二是創新構建高效推進機製。抓牢抓實“鏈長製”。用好《泰安市新型工業(ye) 化強市戰略總體(ti) 規劃》、13個(ge) 產(chan) 業(ye) 鏈行動計劃,以及“鏈主”企業(ye) 、骨幹企業(ye) 發展規劃等,製定一攬子“政策包”,對重大項目、園區、企業(ye) 和平台,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一園一策”“一鏈一策”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三是係統謀劃統籌推進。從(cong) 賽道選擇、資源統籌等方麵協同發力,打好加快新型工業(ye) 化強市建設的係列“組合拳”。精準招商,加快落地一批重大延鏈補鏈擴鏈項目。實行“一把手項目工程”,推進重點項目快建設、快投產(chan) 。抓好上市培育,引導企業(ye) 用好資本市場。

  四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把優(you) 化營商環境作為(wei) “頭號工程”抓緊抓實,由政府創造“陽光雨露”,幫助企業(ye) “茁壯成長”。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完善綜合績效考核辦法,建立“五大比拚、兩(liang) 大問效”推進機製。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楊文鈺:

  科技興(xing) 農(nong) 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作出戰略部署。”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會(hui) 上,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楊文鈺代表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作的報告,感到非常激動和自豪。他在二十大報告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了黨(dang) 中央對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科技的重視,感受到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氣。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楊文鈺深有感觸地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和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水平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加快推進,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豐(feng) 收的圖景在華夏大地隨處可見,昭示著黨(dang) 中央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近年來,我的一大感受就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加快轉型升級,其中既有數字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的賦能驅動,又有傳(chuan) 統技術的繼承創新。”楊文鈺帶領團隊經過23年的持續攻關(guan) ,建立起較為(wei) 齊備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理論、技術,並研發出相應的機具。楊文鈺還擔任國家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zhuan) 家指導組組長,大力推廣這項技術。

  據介紹,大豆是固氮作物,玉米是高耗氮作物,大豆相對耐陰,玉米正好遮陽,該技術將高稈的玉米和耐陰的大豆複合種植,不但可以減少肥料的消耗,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環境,減少病蟲害,實現優(you) 勢互補。

  “我和我的團隊通過攻關(guan) 和定位試驗,實現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全程機械化,土壤有機質提高了18%,農(nong) 藥施用量減少25%。”楊文鈺說,通過這些變革,傳(chuan) 統“汗水農(nong) 業(ye) ”逐步向現代可持續的“綠色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轉變,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質、節本、增效、安全,糧食安全有了長遠保障。

  “這項技術,實現了玉米不減產(chan) 、每畝(mu) 多收大豆100~150公斤,一畝(mu) 地產(chan) 出了1.5畝(mu) 地的糧食,讓老鄉(xiang) 嚐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楊文鈺說。前不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組織測產(chan) 驗收,200畝(mu) 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的示範田裏,玉米畝(mu) 產(chan) 633公斤,畝(mu) 多收大豆165公斤。

  近十多年來,四川大力推廣這項技術,去年大豆產(chan) 量由全國第12位躍居第3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推廣了1500多萬(wan) 畝(mu) ,基本實現了“玉米不減產(chan) 、多收一季豆”的預期目標。國家穩玉米、擴大豆有了新舉(ju) 措、新盼頭。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新的起點上,我們(men) 將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指引,繼續以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為(wei) 己任,堅定不移走好科技興(xing) 農(nong) 之路,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楊文鈺說。

  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xiang) 大灣村黨(dang) 總支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餘(yu) 靜:

  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現場聆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的報告,我心潮澎湃,同時更覺責任重大、前進的動力更足!”在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xiang) 大灣村黨(dang) 總支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餘(yu) 靜代表看來,作為(wei) 一名駐村幫扶幹部,能再一次參加全國黨(dang) 代表大會(hui) ,是她“一生的榮譽和自豪”。

  金寨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jun) 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曾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2015年7月,餘(yu) 靜從(cong) 金寨縣中醫醫院選派到花石鄉(xiang) 大灣村駐村扶貧,先後擔任大灣村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選派駐村幹部,擔任大灣村黨(dang) 總支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2016年4月24日,是我和大灣村老百姓終生難忘的日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臨(lin) 老區視察,入戶走訪看望困難群眾(zhong) ,作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的重要指示。”餘(yu) 靜告訴記者,六年多來,大灣村黨(dang) 員群眾(zhong) 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明確“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發展思路,動員貧困群眾(zhong) 易地搬遷,走出了一條“穩定脫貧奔小康、綠色減貧促振興(xing) ”的路子。

  昔日的貧困村換了模樣,村民搬進了小洋樓;鄉(xiang) 村美景讓很多來旅遊的遊客變成“回頭客”;農(nong) 民大舞台上越來越多人展現幸福的笑臉。2021年,大灣村入選全國鄉(xiang) 村旅遊扶貧示範案例。近年來,大灣村先後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等表彰。

  大灣村在變,餘(yu) 靜也在“變”。駐村工作七年多,餘(yu) 靜從(cong) 當初青澀懵懂的事業(ye) 單位技術成員成長為(wei) 脫貧攻堅的戰鬥員,變為(wei) 群眾(zhong) 口中的“家裏人”“親(qin) 丫頭”。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眼神裏對致富夢的熱切期盼,也讓她在去年5月又一次主動請纓,作為(wei) 安徽省第八批駐村幹部再次留任大灣村。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麵對新挑戰和大家的新期待,我將繼續堅守初心,帶領大灣村黨(dang) 員群眾(zhong) 學習(xi) 、貫徹和落實好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餘(yu) 靜說。

  餘(yu) 靜向記者解釋,具體(ti) 來說,一是強化黨(dang) 的引領。持續發揮村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著力培育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致富帶頭人、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二是加大產(chan) 業(ye) 培育。擴大老茶園規模並優(you) 化茶葉品質和加工工藝,讓茶旅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農(nong) 民增收。三是打造精品旅遊。以正在創建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wei) 抓手,利用大灣村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紅色旅遊資源,打造“基地+休閑”型景點,實現茶園變公園。四是提升鄉(xiang) 風文明。通過培樹文明鄉(xiang) 風和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體(ti) 生活,多樣化滿足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護、搬遷撤並等類型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推進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讓大灣村景色更宜人、鄉(xiang) 村更美好。

  浙江省台州市委書(shu) 記李躍旗:

  創新變革再突破,發展優(you) 勢再增強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深化體(ti) 製機製創新,台州過去是先發,今天要先行,我們(men) 將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始終保持改革的勇氣和銳氣,努力為(wei) 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說起台州的發展曆程,浙江省台州市委書(shu) 記李躍旗代表感觸尤深。

  浙江台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股份合作經濟發源地、市場經濟先發地。改革開放以來,台州以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創造了“民營主導+政府推動”的“台州現象”,成為(wei) 中國探索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中的樣本城市。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為(wei) 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增添了信心和動力。”李躍旗說,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men) 將錨定“再創新輝煌”的奮鬥目標,以建設民營經濟示範城市為(wei) 總領,實施“創新製勝、向海圖強、民營創富、招大引強、環境躍升”五大戰略舉(ju) 措,加快重塑台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模式、開放形態和發展生態,不斷提升民營經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激發民營經濟的靈性和活力,努力實現民營經濟實力地位再提升、創新變革再突破、發展優(you) 勢再增強,持續擦亮“民營經濟看台州”的金字招牌。

  長期以來,台州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發揮政府作用,從(cong) 早期的“允許試、支持幹”,到轉型升級關(guan) 鍵期的“引導轉、促提升”,再到麵對新形勢的“優(you) 服務、優(you) 環境”,形成了有為(wei) 政府和有效市場良性互動的市域範例。李躍旗表示,台州將堅持“環境是第一要素”,以數字政府建設為(wei) 引領,推進營商環境“10+N”便利化行動,迭代升級“兩(liang) 有”良性互動的台州模式。堅持國民共進,全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企業(ye) 投資便利化、創業(ye) 便利化、貿易自由化,進一步打破市場準入的隱形門檻。加快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建立健全貫穿企業(ye) 投資、經營全過程的司法護航體(ti) 係,積極創建知識產(chan) 權強市建設示範城市,讓企業(ye) 處處感受到公平正義(yi) 。

  “改革是台州民營經濟的活力之源。近年來,台州在推進數字化改革、重點領域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方麵,打造了一批在全國全省有顯示度的標誌性改革成果。”李躍旗說,接下來,我們(men) 將聚焦台州發展的難點、企業(ye) 需求的焦點、群眾(zhong) 盼望的熱點,保持改革的力度、深度和溫度,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多改革新成果。特別是放大國家級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改革試點優(you) 勢,以推動小微金改試驗區向示範區升級為(wei) 牽引,探索小微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數字化金融運行、特色金融人才培育等工作,推動小微金改向構建“普惠金融高質量生態體(ti) 係”升級,更好地讓金融活水澆灌實體(ti) 經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