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布時間:2022-10-25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離不開科技、人才、創新的有力支撐。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大戰略一體(ti) 謀劃、一體(ti) 部署、一體(ti) 推進,不僅(jin) 體(ti) 現了科教融合、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也必將形成係統支撐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合力。

  本刊特約5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圍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結合工作實際暢談學習(xi) 體(ti) 會(hui) ,明確工作思路。

   清華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

  打造世界頂尖人才聚集高地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

  十月的清華園,秋高氣爽,丹楓已醉,處處迸發著創新的活力,奔湧著向上的力量。

  “我在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作的報告,心潮澎湃,備受鼓舞。”黨(dang) 的二十大剛剛閉幕,清華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代表行程滿滿,他要第一時間把二十大“好聲音”傳(chuan) 達到師生之中,讓二十大精神在清華園落地生根。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藍圖繪就、征程新啟,如何以二十大精神為(wei) 指引,在未來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踐行高校責任、體(ti) 現清華擔當?邱勇有著深切思索:“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主動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持續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智慧和力量。”

  “要更加聚焦立德樹人主責主業(ye) 。培養(yang) 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也是大學對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貢獻。”這個(ge) 學期,由邱勇牽頭並擔任課程首講,多位院士、傑出學者講授的“形勢與(yu) 政策課”正麵向清華2300餘(yu) 名大一新生如火如荼地開展,“清華大學將堅守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樹人為(wei) 核心、以立德為(wei) 根本,弘揚又紅又專(zhuan) 、全麵發展的培養(yang) 特色,著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加重視人文素養(yang) 、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健全人格的培育,不斷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全麵提高人才培養(yang) 能力。”

  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這讓邱勇同樣深感重任在肩:“當前,科技創新成為(wei) 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大學隻有在服務國家的曆史進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

  清華大學始終把服務國家高水平自立自強作為(wei)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在邱勇看來,學習(xi) 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大學還要進一步發揮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更自覺地履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清華將不斷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wei) 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wei) 保障、以產(chan) 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yang) 一流人才為(wei) 目標的大學創新體(ti) 係,不斷提升解決(jue) 國家重大問題的能力,勇於(yu) 攻克‘卡脖子’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源源不斷地產(chan) 出引領世界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創新成果。”

  “一流大學要有一流的人才,師資隊伍的水平代表了一所大學的水平。”邱勇說,貫徹落實報告要求、努力打造世界頂尖人才聚集的高地也將是清華接下來工作的重點,“我們(men) 將進一步突出人才強校核心戰略的基礎性、全局性和引領性地位,以高質量人才工作支撐學校高質量發展。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加強對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製,引導教師愛黨(dang) 報國、敬業(ye) 奉獻、服務人民,激勵教師始終站在教書(shu) 育人第一線、努力成長為(wei) 新時代的大先生,為(wei)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

  為(wei) 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 張士英

  像自己研究了四十多年的水下聲呐一般,10月16日,坐在人民大會(hui) 堂裏,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代表屏氣凝神、仔細聆聽。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一個(ge) 個(ge) 有關(guan) 科教發展、人才強國的戰略部署擲地有聲,全都說到了他的心坎裏。

  “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把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戰略進行一體(ti) 化安排,充分表明我們(men) 黨(dang) 對這三者與(yu) 高質量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有了更精準的把握,更係統的謀劃。”楊德森說。

  更讓他感到振奮的,是報告中“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論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多次發表講話論述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發展路徑、實踐意義(yi) 等內(nei) 容,從(cong) 提出海洋強國戰略,到堅持陸海統籌,再到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我深刻地認識到建設海洋強國對國家、對未來的重大意義(yi) 。”楊德森說。在他看來,加快實現海洋強國夢,關(guan) 鍵在於(yu) 全麵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為(wei) 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海洋領域的投入,人才隊伍不斷擴大,但當前海洋人才隊伍與(yu) 新時代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數量上的缺口,培養(yang) 質量也亟須提高。”楊德森研究了40多年的水聲學,是研究水下目標探測、定位及識別的技術,也是當前各國角逐的科研重地。一次多年前的出訪經曆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對方分給我一間視野良好的辦公室表示尊重,但作為(wei) 外國人,卻不被允許靠近水聲設備。這讓我堅定了一個(ge) 信念:海洋信息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必須要加強自主培養(yang) 。”

  怎樣補齊海洋人才發展短板,為(wei) 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智力支撐?楊德森認為(wei) 兩(liang) 件事至關(guan) 重要:“一是涉海類高校要把海洋人才培養(yang) 放在優(you) 先位置,不斷完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二是在人才培養(yang) 中要始終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做國家需要的研究。”

  每年新生開學,楊德森會(hui) 為(wei) 學生做專(zhuan) 業(ye) 導論,開篇第一句話,總是關(guan) 於(yu) 一張特別的地圖:“過去你們(men) 了解的中國版圖的形狀是雄雞,走進這所船海特色高校,請記住,祖國還有300萬(wan) 平方公裏海疆需要守衛,這是我們(men) 一代代船海人的信念與(yu) 情懷,也將成為(wei) 你們(men) 未來的責任與(yu) 擔當。”楊德森說,要把會(hui) 上的所思所悟帶給同事和學生們(men) ,共同為(wei) 海洋強國夢貢獻更多的力量與(yu) 智慧。

  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孫晨華:

  以科技創新實現全球通聯之夢

  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孫晨華代表現場聆聽後倍受鼓舞和感染,她為(wei) 過去十年國家取得的偉(wei) 大成就深感自豪。身為(wei) 科技工作者,她對今後繼續帶領團隊致力於(yu) 科技創新、科技強軍(jun) 的幹勁兒(er) 更足了。

  “過去十年,全國科技戰線團結協作、奮力拚搏,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電科深度參與(yu) 網絡基礎設施、載人航天、探火探月、北鬥導航、中國天眼等國家重大工程。”孫晨華印象深刻的是,在她剛從(cong) 事衛星通信領域的那幾年,我國衛星通信網絡產(chan) 品市場曾長期被國外壟斷。

  “縮小‘起跑線’上拉開的差距,一定要靠自主創新。”帶著這樣的信念,孫晨華和團隊“奔跑”在研發自主可控係統設備的路上。

  從(cong) “一張白紙”到研製高性能處理平台、設計軟件等,如今衛星網絡行業(ye) 發展迅速:個(ge) 人移動網絡由10年前的空白到今天的多星多站天地一體(ti) 運營,結束了一直依賴國外係統的曆史;寬帶網絡的規模、速率、容量、帶寬、覆蓋跨代提升,航天測控通信網全部實現國產(chan) 化,載人航天授課由標清提升為(wei) 高清;低軌衛星互聯網係列關(guan) 鍵技術得到在軌驗證,為(wei) 加快建成奠定了基礎。

  “這十年,我們(men) 自力更生、持續攻關(guan) 突破了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天基網絡技術創新和網絡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也推動我國向航天強國和網絡強國邁進了一大步。”孫晨華告訴記者。

  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二十大報告中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一係列論述,引發了孫晨華更深的思考:“在我看來,報告強調了科技創新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事業(ye) 新征程中的重要性,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是為(wei) 我們(men) 科技戰線提供了科學指引。”

  如何落地?孫晨華表示:“我將認真領會(hui) 二十大報告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科技強軍(jun) 和構建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思想,麵向世界科技前沿找差距、補基礎;麵向經濟主戰場促融合、成產(chan) 業(ye) ;麵向國家和軍(jun) 隊重大需求抓體(ti) 係、強裝備。”

  如今,孫晨華及其團隊依然奮戰在我國獨立自主全球通聯衛星通信網絡建設的征程上。“不久的將來,我國有望建成覆蓋全球的低軌衛星通信係統。到那時,我國將從(cong) 現在的地麵5G向B5G和6G邁進一大步。雖然麵臨(lin) 極大挑戰,但是,科技創新是科研人員的職責,也是國家、社會(hui) 賴以發展的根基,隻要國家有需求,科研的道路不管有多難,我都將一往無前走下去,為(wei) 我國衛星互聯網研製、建設和應用貢獻自己的力量。”孫晨華表示。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芳華:

  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光明日報通訊員徐嫩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芳華代表看來,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為(wei) 加快實現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綱領性指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作為(wei) 一名從(cong) 業(ye) 20餘(yu) 年的氣象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深刻變革。在我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預報員主要依靠國外數值模式和主觀經驗來判斷天氣變化,觀測和預報技術相對比較薄弱。”讓張芳華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國外模式隻能通過傳(chuan) 真圖形式獲取,而且圖形中心不在我國,需要歪著脖子看。“當時我就想,什麽(me) 時候我們(men) 國家自己的數值模式也可以在預報業(ye) 務中發揮主導作用?”

  如今,我國氣象科技實現創新突破發展,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氣象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完整數值預報體(ti) 係,成為(wei) 唯一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係統的發展中國家,改變了過去以國外數值模式為(wei) 主要參考的局麵。”張芳華告訴記者,在2022年9月中旬台風“梅花”影響我國期間,預報員依靠自主模式開展研判,將“梅花”24小時平均路徑預報誤差縮小到約31公裏。除了數值預報外,豐(feng) 富的風雲(yun) 氣象衛星產(chan) 品幫助鎖定“梅花”登陸前後的強度和路徑變化,多源觀測資料多角度為(wei) 台風“畫像”……實際上,我國已基本建成世界先進的“地-空-天”綜合立體(ti) 氣象觀測係統和精細化、無縫隙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係統,氣象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報告中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論述,引發了張芳華更深的思考:“我認為(wei) 最重要的是,要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具體(ti) 怎麽(me) 做?張芳華表示:“將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指引,圍繞‘將天氣預報做得更準’這一核心目標,帶領團隊係統圍繞製約災害性、高影響性和極端性天氣預報的難點問題,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進行深入、係統、持久地攻關(guan) ,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科研與(yu) 業(ye) 務的深度融合。”

  目前,在科技部重大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張芳華及其團隊正就極端強降水預報技術開展科技攻關(guan) 。“極端強降水致災性強、預報難度極大,技術研發麵臨(lin) 巨大挑戰。但我們(men) 有信心實現預報技術的創新與(yu) 突破,為(wei) 提高極端天氣預報和應對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張芳華說。

  河南省鎮平縣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

  紮根鄉(xiang) 村教育沃土,用大愛照亮孩子的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刁良梓

  “同學們(men) 好,這次我來到了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下一步,你們(men) 都有福氣了,能夠享受到更優(you) 質的教育,希望你們(men) 能在學校裏好好學習(xi) ,將來都成為(wei) 國家的棟梁之才。”10月16日晚上,河南省鎮平縣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代表就迫不及待地和黑虎廟小學的孩子們(men) 視頻連線,分享自己在大會(hui) 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men)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張玉滾說,這段話講到了基層教師的心坎上。他坦言,這幾年,得益於(yu) 國家的“薄改計劃”,農(nong) 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大大改善,但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和發展素質教育方麵,還要加快步伐,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

  位於(yu) 伏牛山深處的黑虎廟小學,三間平房曾是學校的全部家當,破房子、破桌子,坐著幾個(ge) 泥孩子;學校沒有食堂,幾塊磚頭壘個(ge) 鍋灶,熱熱冷饅頭就是一頓午餐。每學期開學的前幾天,張玉滾總為(wei) 教師短缺而寢食難安。

  這樣一所被重重大山包圍的鄉(xiang) 村小學,如今已經“大變樣”:除了新建的塑膠跑道外,學校西側(ce) 又多了一棟教師周轉房,孩子們(men) 用上了多媒體(ti) “夢想教室”,師生們(men) 有了明亮幹淨的新餐廳。

  10月17日中午,黑虎廟小學的孩子們(men) 正在排隊取餐,餐盤裏有雞腿、芹菜炒肉、雞蛋湯,還有香噴噴的米飯。在黑虎廟小學,大部分孩子都住校了。宿舍裏配有空調和熱水器,山村孩子也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條件。

  “目前最急迫的問題是進一步提高老師們(men) 的教學水平。”張玉滾說。這幾年,他走出校門,不斷幫助黑虎廟小學與(yu) 山外的名校“結對子”“手拉手”,學校每學期都送老師們(men) 出去深造,讓大山之外的全新教育理念,如春雨般滋潤黑虎廟小學的孩子們(men) 。

  這幾天,張玉滾的激動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下一步,結合黑虎廟小學實際,一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以道德與(yu) 法治課為(wei) 主陣地,以雷鋒學校、文明校園、楷模展廳為(wei) 依托,開展道德教育活動;二要加強美育教育,通過校外美術課,培養(yang) 學生審美情感,使學生全麵發展,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培養(yang) 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黑虎廟小學時代楷模的展廳裏,有一支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hui) 的火炬。這是張玉滾作為(wei) 火炬手為(wei) 學校帶來的“榮耀”。其實,21年來,張玉滾何嚐不是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用自己的大愛照亮了大山深處孩子們(men) 前行的道路。張玉滾說,在未來的道路上,自己還將高擎這枚火炬,照亮更多鄉(xiang) 村孩子的夢……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