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科技為祁連山撐起生態“保護傘”

發布時間:2022-10-25 11:25:00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 頡滿斌

  祁連山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chan) 流地、甘肅河西走廊的“生命線”,是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最為(wei) 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之一。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肅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和緊迫任務。

  “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一批突出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jue) 。祁連山由曾經的‘千瘡百孔’到現在的‘滿山蒼綠’,由亂(luan) 到治,大見成效。”在日前中宣部舉(ju) 行的“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如是說。

  祁連山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chan) 流地、甘肅河西走廊的“生命線”,是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最為(wei) 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之一。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肅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和緊迫任務。

  近年來,經過省市縣三級和有關(guan) 部門的艱苦努力,祁連山生態保護“大見成效”。

  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祁連山舊貌換新顏

  作為(wei) 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生態最為(wei) 脆弱的市州之一,甘肅省武威市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祁連山保護整改力度,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力度,努力壯大林業(ye) 產(chan) 業(ye) ,全麵提升生態發展水平。

  秋日,走進武威市天祝縣千馬龍煤礦礦區,狹長的溝穀中,新種的雲(yun) 杉樹鬱鬱蔥蔥。

  記者了解到,2017年8月,武威市天祝縣對千馬龍煤礦上部礦區進行拆除,完成恢複治理麵積約10.82公頃。千馬龍煤礦礦區采取“邊拆除、邊清運、邊覆土”措施,拆除了風機、軌道、風機房、監控室、看護房等地麵設施、設備,進行了井口封密。截至2018年5月24日,千馬龍煤礦地麵設施、設備全部拆除並完成覆土複綠工作,恢複治理麵積462畝(mu) 。

  千馬龍煤礦消失後,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雲(yun) 杉林,從(cong) 山溝頭一直延伸至山溝後。武威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自然保護區是生態保護的‘高壓線’,誰都不能動,誰都不能碰。”

  現在,走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祝縣境內(nei) ,無論是石門溝、阿沿溝等山溝,還是紮馬河、半陽河一帶的礦渣區,或是炭山嶺鎮千馬龍、大灘煤礦等地,曾經滿目瘡痍的“傷(shang) 疤”,都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坡坡生機勃勃的山草、一片片孕育希望的林地。

  天地一體(ti) 化監測,全方位守護生態環境

  初秋時節,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腹地寒意漸濃。腹地深處,無人機螺旋槳掀起的氣浪同清晨山霧一同升騰,這是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隆暢河自然保護站工作人員杜永林進行的第四次日常野外巡護。

  杜永林放飛無人機、打開終端屏,方圓數裏內(nei) 的森林草原盡收眼底;配合衛星遙感和地麵生態定位監測數據,隻需要1小時,他便將所負責的近30平方公裏轄區內(nei) 的環境狀況了然於(yu) 胸。

  橫亙(gen) 甘肅、青海兩(liang) 省的祁連山,東(dong) 西綿延800餘(yu) 公裏,平均海拔4000米至6000米,境內(nei) 冰川遍布、草深林密、動植物種類繁多。5.02萬(wan) 平方公裏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區域有76%的麵積在甘肅省張掖市境內(nei) 。

  張掖市充分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麵監測等信息技術,建成天地一體(ti) 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著力構建高效能、信息化、多方位、全覆蓋的長效監管體(ti) 係,形成了“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ti) 化生態環境監管格局。在張掖市,生態環境問題半小時預警、兩(liang) 小時處置、兩(liang) 天內(nei) 核查、全程跟蹤督辦。

  “近期,我們(men) 常常能看到祁連山‘萌物’刷屏網絡,雪豹、蘭(lan) 馬雞、白唇鹿、赤狐等過去罕見的山野精靈們(men) 紛紛揭下神秘麵紗,走進了人們(men) 的視野。”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這一可喜現象背後,體(ti) 現出祁連山生態環境的日益好轉,而天地一體(ti) 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功不可沒。

  “我們(men) 還可通過天地一體(ti) 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綜合評估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並根據變化情況適時做出預警,有效監管祁連山和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森林退化、雪線上升、草原退化、湖泊變化、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等問題,為(wei) 張掖市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決(jue) 策和數據支持,為(wei) 全麵提升張掖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撐。”張掖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台負責人韓多鋼說。天地一體(ti) 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讓生態環境監管逐步從(cong) “人防”到“技防”,實現了科學化、精準化和信息化。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