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將為中國經濟打開更大發展空間
作者:丁述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通過開發和集成移動機器人、化學工作站、智能操作係統、科學大數據庫,研製出數據智能驅動的“機器化學家”。據介紹,“機器化學家”能夠查找和閱讀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加快材料研發,推動化學研究朝著知識理解數字化、操作指令化、創製模板化的趨勢前進。
9月底,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2年版)》審定頒布。新職業(ye) 及其代表的新經濟、新業(ye) 態、新模式,連接新需求,蘊藏新機遇,折射新窗口,將為(wei) 中國經濟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充分激活新職業(ye) ,暢通經濟循環,釋放經濟發展新活力勢在必行。
數字技術創新催生新職業(ye)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創新的創造效應催生新職業(ye) 。在企業(ye) 層麵,數字技術創新促使企業(ye) 組織趨於(yu) 網絡化、扁平化,用工模式趨於(yu) 多元化、彈性化。傳(chuan) 統單一穩定的雇傭(yong) 模式被打破,催生大量靈活雇傭(yong) 模式。在個(ge) 體(ti) 層麵,數字技術創新改變了傳(chuan) 統就業(ye) 觀念,越來越多的個(ge) 體(ti) 更喜歡靈活自主的工作模式,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對於(yu) 多才多藝的個(ge) 體(ti) 更喜歡根據自身能力讓多種職業(ye) 身份匯聚一身,成為(wei) 典型的“斜杠者”。在勞動力市場層麵,數字技術創新不斷優(you) 化就業(ye) 結構。高端化的數字產(chan) 業(ye) 化以及第三產(chan) 業(ye) 中科研和生活性服務業(ye) 是新職業(ye) 產(chan) 生的重要源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意願不斷增強,消費結構和消費質量持續優(you) 化,消費需求開始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消費觀念趨於(yu) 更加個(ge) 性化、多元化、品質化,為(wei) 滿足群眾(zhong) 消費需求也將催生越來越多的新職業(ye) 。
新職業(ye) 有助於(yu) 暢通經濟循環
新職業(ye) 對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生重要影響。一方麵,新職業(ye) 影響數字生產(chan) 力,推動以算力為(wei) 代表的數字生產(chan) 力不斷提升。與(yu) 數字前沿技術相輔相成的人工智能、區塊鏈、雲(yun) 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ye) 應運而生。數字革命促使數據生產(chan) 、分析和應用能力對資源配置效率產(chan) 生的影響達到最大高度,數字生產(chan) 力已經成為(wei) 當下推動社會(hui) 大踏步向前發展的核心生產(chan) 力。另一方麵,新職業(ye) 影響數字生產(chan) 關(guan) 係,促使數字生產(chan) 關(guan) 係不斷優(you) 化。在數字化時代,數據驅動人類生產(chan) 活動的信息傳(chuan) 遞鏈條越來越短,管理體(ti) 係越來越扁平化,數據的開發利用使信息傳(chuan) 遞在生產(chan) 環節之間從(cong) 未像今天這樣迅捷便利,社會(hui) 生產(chan) 組織模式逐漸轉變為(wei) “雲(yun) 端製”,越來越多勞動者開始嚐試脫離大型商業(ye) 組織,轉向自媒體(ti) 平台、電商平台、眾(zhong) 包平台等形式參與(yu) 社會(hui) 生產(chan) 活動。
新職業(ye) 促使生產(chan) 過程高效運轉。在生產(chan) 層麵,新職業(ye) 有助於(yu) 擴大生產(chan) 。新職業(ye) 作為(wei) 社會(hui) 分工深化的產(chan) 物,從(cong) 勞動者和企業(ye) 維度提高供給能力,從(cong) 市場維度優(you) 化供給結構,共同打通供需梗阻,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在勞動者層麵,新職業(ye) 促使個(ge) 體(ti) 專(zhuan) 業(ye) 化不斷提升,推進知識創新和應用,提高了勞動生產(chan) 率。在企業(ye) 層麵,新職業(ye) 驅動企業(ye) 邊界跨界融合。數字平台依托數字技術通過在客戶、生產(chan) 者與(yu) 提供商之間創建網絡效應以及在多邊模型中促進互動可以創造巨大價(jia) 值。在市場層麵,新職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隨著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大量數字化技術應用新職業(ye) 推動了中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在流通層麵,新職業(ye) 有助於(yu) 暢通流通。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工程技術人員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新職業(ye) 助力流通領域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麵跨越式發展。建設現代流通體(ti) 係需要提高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供應鏈管理師新職業(ye) 的頒布可以幫助企業(ye) 更好地協同企業(ye) 外部競爭(zheng) 者、合作者、供應商、客戶和企業(ye) 內(nei) 部各組織機構,從(cong) 而打通流通網絡布局,推動企業(ye) 流通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深度融合。隨著互聯網向農(nong) 村地區日益普及,網約配送員、網絡營銷師等從(cong) 業(ye) 人員逐漸融入農(nong) 村物流體(ti) 係。農(nong) 業(ye) 經理人則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效率,加速農(nong) 村現代物流體(ti) 係建設。
在消費層麵,新職業(ye) 有助於(yu) 促進消費。一方麵,新職業(ye) 催生消費新場景。與(yu) 傳(chuan) 統消費場景相比,網絡營銷師連接了商品生產(chan) 端和消費端,增加了商品供應鏈出貨速度以及庫存消化周期。借助直播互動,生產(chan) 者、消費者、電商平台整合成現代化供應鏈網絡體(ti) 係,互相協調,快速迭代,這種全新購物模式突破了傳(chuan) 統商業(ye) 和零售模式,提升了消費體(ti) 驗,形成了數字化網絡消費新場景。另一方麵,新職業(ye) 滿足了消費新需求。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和消費質量持續優(you) 化,在醫療、養(yang) 老、教育等領域不斷釋放出消費新需求。康複輔助技術谘詢師、健康照護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在線學習(xi) 服務師、職業(ye) 培訓師等新職業(ye) 的產(chan) 生為(wei) 進一步滿足人們(men) 品質化消費需求提供了新途徑。
新職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新問題
一是新職業(ye) 人才需求規模龐大,大量新職業(ye) 人才缺口或超過百萬(wan) 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工程技術人員為(wei) 代表的數字職業(ye) 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缺口的背後是高校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脫節。二是許多新職業(ye) 成長基礎相對薄弱,存在一些市場發育不完善問題,如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等與(yu) 人類健康安全相關(guan) 的新職業(ye) 具有較高的行業(ye) 準入標準,需要健全市場環境,完善準入標準和行業(ye) 規範。三是數字經濟時代社會(hui) 用工關(guan) 係從(cong) 一種相對靜態、固化形態,轉向動態、變化形態,許多具有靈活就業(ye) 性質的新職業(ye) 麵臨(lin) 權益保障不充分問題。四是新職業(ye) 培訓力度不足,大量新職業(ye) 人才缺口背後是因為(wei) 數字技能短缺,年輕人希望職業(ye) 發展中獲得有經驗的前輩指導、接觸新事物新技術的機會(hui) 、技能提升培訓等幫助。當下需要加大新職業(ye) 培訓力度,完善新職業(ye) 教育和培訓體(ti) 係,加快“互聯網+新職業(ye) 培訓服務”體(ti) 係建設。五是一些新職業(ye) 社會(hui) 認同度有待加強,家人不支持不理解、聽起來不夠體(ti) 麵也是影響年輕人從(cong) 事新職業(ye) 的主要顧慮之一。隨著新職業(ye) 快速湧現,需要及時認可和規範新職業(ye) ,不斷提升新職業(ye) 人員社會(hui) 認同度。
進一步釋放新職業(ye) 社會(hui) 活力
第一,大力激發數字經濟活力。一是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通過數據開放、共享、協調、服務等機製確保數據有序流動和數據市場有效運轉,設計以市場為(wei) 主體(ti) 的激勵機製,探索數據開放共享新模式,厘清數據要素市場主體(ti) 的權責關(guan) 係。二是堅持以經濟增長帶動新增就業(ye) ,繼續壯大數字經濟,激活市場主體(ti) 活力,加快發展育幼、養(yang) 老、健康、家政、物業(ye) 、文化、體(ti) 育、娛樂(le) 等生活服務業(ye) 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專(zhuan) 業(ye) 化、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積極發展新就業(ye) 形態。三是繼續鼓勵支持靈活就業(ye) ,堅持放開搞活和規範發展並重原則,順勢而為(wei) ,補齊短板,加快清理取消阻礙靈活就業(ye) 發展的不合理限製,加強靈活就業(ye) 政策服務供給,激發勞動者創新創業(ye) 活力和趣緣合作能力。
第二,持續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一是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重點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加強新基建建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培養(yang) 適應新職業(ye) 發展的產(chan) 業(ye) 集群。二是加快發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暢通生產(chan) 過程的各個(ge) 環節,實現上下遊和產(chan) 供銷的有效銜接,打通新職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結構性問題,提高產(chan) 業(ye) 鏈協同效率。三是努力提升服務業(ye) 現代化水平,推動服務業(ye) 領域催生的新職業(ye) 同居民日常生活、先進製造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深度融合。
第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一是堅持以就業(ye) 導向、服務導向和市場需求導向為(wei) 宗旨,積極構建專(zhuan) 業(ye) 學科設置與(yu) 調整的動態機製,主動與(yu) 新職業(ye) 、新技術、新需求相結合,精準對接數字人才缺口,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ang) 與(yu) 市場需求契合度。二是抓好政府、學校、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四個(ge) 著力點,建立以政府為(wei) 主導,學校為(wei) 龍頭,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共同參與(yu) 的職教聯盟,推進多元辦學,激發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的內(nei) 生動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e) 特別是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依托或聯合高校設立創新基地、實踐基地、產(chan) 業(ye) 學院。三是弘揚終身學習(xi) 理念,構建終身學習(xi) 保障機製,勞動者應積極擁抱新經濟新業(ye) 態,保持終身學習(xi) 態度,持續提升數字素養(yang) 和技能水平。
第四,建立健全權益保障體(ti) 係。進一步擴大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靈活性,逐步建立健全非標準勞動關(guan) 係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平台企業(ye) 利用自身掌握的大數據對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按照分類管理、突出重點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探索適應跨平台、多雇主間的靈活就業(ye) 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各級工會(hui) 組織、行業(ye) 協會(hui)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應充分發揮作用,全方位保障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合法權益,推進新職業(ye) 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