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援外是“暖心之舉”
日前,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主辦、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協辦的“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主要成果展”在北京舉(ju) 行,係統梳理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的主要實踐和成果。在“國際交流合作”單元,文物保護援外作為(wei) 推動人文交流、厚植民心根基的重要工程,成為(wei) 備受參觀者關(guan) 注的一大亮點。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一係列文物保護援外工程穩步開展,得到受援國家和國際社會(hui) 的高度評價(jia) 。作為(wei) 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與(yu) 保護“國家隊”,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受商務部和國家文物局委托承接了多個(ge) 主要項目。
2010年11月正式開工、2018年通過竣工驗收的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保護修複項目,2017年4月開工、2019年12月通過竣工驗收的援助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曆史文化遺跡修複項目,2017年8月正式開工、2022年7月完成文物主體(ti) 修繕工程的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複項目,還有蒙古國科倫(lun) 巴爾古塔搶險維修項目、緬甸蒲甘佛塔災後搶險工程……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副院長許言自2013年初參與(yu) 文物援外工作至今,和團隊陸續參加和見證了我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多個(ge) 文物援外合作項目,親(qin) 身感受到中國文保團隊這些年來付出的艱辛努力和產(chan) 生的積極影響。
“每一座文物建築都具有獨特的曆史與(yu) 文化背景,中國文保團隊在每個(ge) 項目實施前都會(hui) 充分勘察調研,靜下心來查閱資料,與(yu) 當地專(zhuan) 家交流,找到最適合、最有效的保護和修複方案。”許言說,“在摸底過程中,我們(men) 也能發現在‘一帶一路’國家很多東(dong) 西是相通的,比如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的伊斯蘭(lan) 風格建築與(yu) 我國新疆喀什的清真寺等有相似之處,尼泊爾木構建築在平麵格局、局部做法上與(yu) 我國西藏的建築有類似點,我們(men) 在修複維護石窟、石構建築方麵的經驗對柬埔寨的石窟寺廟的修複也很有幫助……”他表示,中國作為(wei) 世界遺產(chan) 數量排名靠前的文物和文化大國,地大物博,文物類型眾(zhong) 多,保護經驗豐(feng) 富,為(wei) 文物援外工作提供了基礎和底氣。中國文保團隊有能力、有自信做好文物援外工作,同時,熟悉和完成每個(ge) 項目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xi) 、持續豐(feng) 富我們(men) 經驗和資料庫的過程。
據介紹,中國文保團隊在修複工作中,注重將國際社會(hui) 公認的保護理念與(yu) 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原則相結合,同時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地域特色,因地製宜創新工藝工法,令文物建築原有的曆史信息和時代痕跡得到有效保護。如茶膠寺保護修複項目嚴(yan) 格遵循最小幹預、可逆性和可識別性、研究與(yu) 修複並重等原則,高效率的工作和先進的保護理念獲得普遍讚賞。修複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希瓦古城相關(guan) 建築時,中方團隊貢獻出中國嘉峪關(guan) 城樓的修複方法,根據穹頂和牆麵裂縫的寬度以及兩(liang) 塊磚之間灰縫的變形程度,一點點、一處處重新砌磚抹縫,深受當地文保專(zhuan) 家和工匠認可。
對尼泊爾九層神廟的修複是許言感觸非常深的一個(ge) 項目。九層神廟的重要文物價(jia) 值和宗教意義(yi) 、8.1級強烈地震造成的嚴(yan) 重損壞、項目接手後遇到的雨季影響等,都給中國文保團隊帶來很大壓力。文物搶修時間很關(guan) 鍵,修複越快損失就越小。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組織50餘(yu) 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完成了前期搶險支護、坍塌部位複原、文物本體(ti) 維修、結構薄弱部位補強等全部工程內(nei) 容。為(wei) 最大限度保留建築的曆史信息和文化韻味,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老舊構件,修複現場的每塊磚石、木料都被編號並記錄在案,團隊還專(zhuan) 門在尼泊爾國家博物館辟出1000多平方米的場地,對收集來的老構件進行逐一分類、維修、歸位,並聘請當地經驗豐(feng) 富的工匠對老構件及其雕刻維修進行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一線工作的成功開展,背後也離不開中國國家文物局以及我國文物行業(ye) 強大隊伍在行政與(yu) 技術等方麵的支持。據了解,我國多位資深考古專(zhuan) 家、文物建築維修專(zhuan) 家曾在項目不同階段赴現場進行檢查指導,幫助解決(jue) 技術問題。
“我們(men) 深知這些文化遺產(chan) 在當地人民心裏的地位,我們(men) 援外‘文物醫生’要對得起這份信任。”正如許言所說,文物保護援外工程在展現中國實力與(yu) 擔當的同時,也不斷擴大著中國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茶膠寺保護修複項目在柬埔寨當地和國際社會(hui) 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在吳哥古跡保護與(yu) 發展協調委員會(hui) 技術大會(hui) 和全體(ti) 大會(hui) 上,該項目的成果、理念、方法、技術得到廣泛認可與(yu) 好評。此外,我國與(yu) 吳哥古跡保護與(yu) 發展管理局設立的中國柬埔寨吳哥古跡研究中心,成為(wei) 在柬埔寨長期開展保護與(yu) 研究工作的根據地;在吳哥考古公園建成的茶膠寺管理與(yu) 展示中心,讓世界遊客可以了解中國的文物保護情況。2019年,柬埔寨政府又將遺產(chan) 核心區域的王宮遺址交給中國修複,這既是對“中國隊”既往工作的肯定,也表明對中柬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未來的深度合作充滿信心。許言說,柬埔寨、尼泊爾等地集結了多國先進的文物保護力量,其文化遺產(chan) 本身也深受世界關(guan) 注,作為(wei) 我國文物保護的對外窗口,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國團隊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同時也有助於(yu) 我們(men) 學習(xi) 和吸收別國經驗,了解更廣泛地區的曆史文化。
文物援外工程被稱作“暖心之舉(ju) ”,其實施過程也是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過程。通過項目實施,中國團隊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很多成熟的技術人員,助力文化傳(chuan) 承和旅遊發展,廣泛惠及百姓。當地民眾(zhong) 為(wei) 中國團隊的精神麵貌和中華文化魅力所打動,彼此建立了深厚友誼。
2021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shu) 顯示,中國目前已與(yu) 17個(ge)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33個(ge) 文物援助項目。一係列文物保護和考古合作項目加強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交流互鑒,在挖掘曆史文化、弘揚絲(si) 路精神、助力文化外交、推進民心相通等方麵的作用日益凸顯。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李六三表示,在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中,要聚焦“十四五”規劃中文物保護“國家隊”的建設目標、職能定位和主責主業(ye) ,積極主動配合國家外交大局,加強援外項目管理和宣傳(chuan) 展示,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際交流合作,為(wei) 推動新時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作出新的貢獻。(記者 陳 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