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楊瑛:在建築中找尋最大公約數

發布時間:2022-10-26 10:41:00來源: 光明網

  近日,2022年AMP(Architecture MasterPrize)美國建築大師獎公布獲獎名單,設計大師楊瑛主創作品《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館》與(yu) 《和平·簽證主題館》從(cong) 全球數千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這是當前全球最具權威的世界級建築獎項之一。

  這不是楊瑛第一次斬獲殊榮。埋首行業(ye) 三十餘(yu) 年,在文化、博覽、教育、體(ti) 育等眾(zhong) 多建築工程設計領域廣泛耕作,楊瑛已完成建築作品超400項,獲得了多項榮譽。他的學生對他充滿了崇拜。

  正是秋高時節,淺煮一壺清茶,在碎金般的陽光下,楊瑛將他的設計理念和建築哲思娓娓道來。

  “建築是最具有社會(hui) 性的藝術。我們(men) 要在建築中不斷去尋找那個(ge) 最大的公約數,即個(ge) 人與(yu) 建築空間發生鏈接的著力點,去構建一個(ge) 可以喚起記憶、觸動情感、觸發靈性的空間情境,激發參與(yu) 者去想象、去思考、去反思。”楊瑛說。

  在獲獎作品《和平·簽證主題館》中,楊瑛延續了這一表達與(yu) 探索。“我的老家在湖南益陽,這裏在二戰時出了一個(ge) 國際名人叫何鳳山,他是當時中國駐維也納原總領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候,他通過簽證救了很多猶太人,據說發了四千多張簽證。”楊瑛回憶道,“當時在構思這個(ge) 旨在紀念何鳳山先生正義(yi) 之舉(ju) 的主題館時,我就在想能否找到一個(ge) 讓所有人都能感動、都能體(ti) 會(hui) 、都能認同的基本元素作為(wei) 集約平台。”

  “簽證”最終成為(wei) 楊瑛找尋的那個(ge) 最大公約數。他將一張小小的簽證建築化,以此來構成建築所需要的形態、空間以及使用功能。主題館落成後,參差排列的“簽證”屋頂依山而下,形成了空間“蒙太奇”的表達方式,給訪客以錯落中不失穩定、和諧的視覺美感,讓人歎服。“整個(ge) 建築是探索性的,但探索的不僅(jin) 僅(jin) 是視知覺上的位置關(guan) 係、確定性與(yu) 客觀性,而更注重探索的是觀念上的空間感和秩序性的深度聯想。”

 

  獲獎作品:《和平·簽證主題館》

  大抵是因為(wei) 年少時期在農(nong) 村的野蠻生長,也受惠於(yu) 求學時代母校自由開明的教風學風,大師楊瑛常常流露出他率真自由的性格與(yu) 行為(wei) 風範,而這種自由本真的創作狀態,也被一以貫之地注入到了他形態極其多元的建築作品中。“就像是太極推手,我講求順勢而為(wei) ,注重建築和環境的共生和整合,對文脈的契合和崇敬,一致而不尖銳,融合而不突兀。”

  獲獎作品:《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館》

  仿佛是從(cong) 山體(ti) 中破土而出,又有機地與(yu) 周遭的環境融為(wei) 一體(ti) ,獲獎作品《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館》即很好地呈現了這一建築哲思。楊瑛介紹說,紀念館的構思靈感來源於(yu) 開天辟地的革命起義(yi) 之精神,從(cong) 多元而自由的角度經營空間,建立建築和環境的動態關(guan) 聯,整個(ge) 建築體(ti) 外觀上呈現出一種向上的力量感。而置身室內(nei) ,從(cong) 底層黑暗的視覺感受,到地下一層采光來源給空間注入希望的色彩,直至到達一層主體(ti) 空間,光線從(cong) 屋頂裂縫四麵八方射入館內(nei) ,楊瑛充分借助光和影的變化和空間的調動,引導遊客在觀賞的同時漸次展開對工人運動艱難前行、照見曙光、光明前景的情緒體(ti) 驗。

  在楊瑛看來,建築既是理性的表達,更是一種詩性的空間敘事,“你看中國的水墨畫,講究氣場,意境,氛圍。中國畫中講究留白,水也是留白,不著任何筆墨,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詩意的解讀。建築也是一樣,在這個(ge) 空間場域中,你要把情和景統一起來,與(yu) 人對話,與(yu) 自然對話,剩下的交給到訪者。”

  “建築學本質上就是基於(yu) 不穩定學科的、經驗性的、界境模糊的、非精確性的知識事件與(yu) 思想集合,是唯一將人文科學和人文學科完美結合的專(zhuan) 業(ye) 。”雖身兼數職,楊瑛始終把教書(shu) 育人視為(wei) 自己神聖的使命。他經常叮囑建築學子,要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先學會(hui) 普適性語言,才能有個(ge) 性化表達;多讀書(shu) 、廣泛的涉獵,在無間的知識中去厚積素養(yang) ;加強鍛煉,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力,以此解放想象力和創造力。“設計不應是一種功利的表達,”楊瑛直言,“要有情懷,隻有發自內(nei) 心的敬畏和熱愛,才能真正堅守建築設計這片沃土。”(葉正芳)

  人物簡介:楊瑛,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首席大師,中建五局總建築師兼設計研究總院院長,長沙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院長。建築學工學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ce) 建築師,APEC注冊(ce) 建築師,英國皇家特許注冊(ce) 建築師,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全國勘察設計行業(ye) 建國七十周年傑出人物,全國建設係統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作品先後榮獲國際建築獎3項,全國優(you) 秀工程設計銀獎5項、銅獎2項,建國七十周年全國優(you) 秀勘察設計獎2項,全國優(you) 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e) 一等獎6項、二等獎13項,湖南省優(you) 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26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