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變綠洲 土豆成“金豆”——烏蘭布和沙漠秋收見聞
深秋時節,作為(wei) 我國第八大沙漠的內(nei) 蒙古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種植的5.6萬(wan) 畝(mu) 土豆收獲進度已達九成,畝(mu) 均產(chan) 量超過5噸,豐(feng) 收已成定局。
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總麵積1500萬(wan) 畝(mu) ,其中東(dong) 部邊緣的近430萬(wan) 畝(mu) 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nei) 。據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介紹,多年來,磴口縣持續推進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綜合治理,相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等國家重點工程,累計有近210萬(wan) 畝(mu) 沙漠披上綠裝,不僅(jin) 建成了生態屏障,還崛起了生態農(nong) 業(ye) 、中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這裏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為(wei) 種植土豆提供了有利條件。
連日來,在磴口縣沙漠土豆種植基地,收獲機械正在進行翻壟作業(ye) ,一顆顆勻稱的土豆散落在壟道上,工人們(men) 把裝袋打包好的土豆搬運到大貨車上。種植大戶徐大臣說:“今年我們(men) 集體(ti) 種了8000畝(mu) 沙漠土豆,平均每畝(mu) 產(chan) 量為(wei) 5噸以上,種植效益可觀。”
徐大臣告訴記者,他們(men) 利用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獨特的土地、光照等自然優(you) 勢,引進國內(nei) 高品質種薯,采用水肥一體(ti) 化技術種植,種、管、收都是機械化、集約化作業(ye) ,實現節本增效。“我們(men) 使用土豆綠色增產(chan) 增效栽培技術,每畝(mu) 地化肥、水的使用量比傳(chuan) 統種植減少20%左右,真正實現產(chan) 量高、品質好。現在,土豆收購價(jia) 格穩定在每公斤2.3元左右,我們(men) 的種植收益可以得到保障。”徐大臣說。
記者現場走訪獲悉,這裏的土豆種植戶都與(yu) 經紀人、經銷商建立供銷合作關(guan) 係。進入土豆收獲季後,經紀人及時提供相關(guan) 信息,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陸續組織車輛到現場收購,種植戶在田間地頭就能銷售土豆。
目前,磴口縣共有50多個(ge) 土豆種植大戶或種植合作社,每戶的種植麵積少則200畝(mu) 、多則8000畝(mu) 。種植戶每產(chan) 出1噸土豆,投入的用工費為(wei) 300到500元,給當地許多富餘(yu) 勞動力提供務工增收機會(hui) ,進一步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據了解,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治理,磴口縣境內(nei) 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不僅(jin) 實現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還重點發展多用光熱、少用水的生態農(nong) 業(ye) 、資源保護型產(chan) 業(ye) ,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全麵提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