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航天人接力攻關“一粒豆”
在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太空之旅,有一些比綠豆還小的聲表濾波器,在通信、導航等係統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小器件來自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一個(ge) 成立30多年的宇航級器件研製生產(chan) 團隊。該團隊與(yu)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幾乎同齡,三代人堅守於(yu) 此,承擔了我國航天器用宇航級聲表麵波器件90%以上的研製任務。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走近這支團隊。
團隊成員史向龍小時候喜歡看星星。
“小的時候,夜晚有很多星星,那時候我就在想,我也想像星星一樣閃耀。”後來雖然本人沒那麽(me) 閃耀,但史向龍的“孩子”確實和星星一起閃耀。
25歲時,史向龍參與(yu) 了第一個(ge) 航天項目,與(yu) 團隊共同承擔嫦娥三號的5種聲表麵波器件設計工作,其中最小的隻有一個(ge) 黃豆粒那麽(me) 大,重0.02克——比黃豆粒輕得多。
“這是我的第一個(ge) ‘孩子’,它能夠上天,保障航天器的通信,這說起來誰都會(hui) 羨慕。”史向龍說。
他被招進研究所,是因為(wei) 在技術研究上“較真兒(er) 、死腦筋”,被公司領導一眼相中。
“做科研就要有水滴石穿的毅力!”進入航天院所的史向龍每天重複著同一份工作,12年,他埋首研發出500多款具有公司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濾波器產(chan) 品。
“對於(yu) 我來說,每天雖然忙碌但都充滿了意義(yi) ,能研製更多上太空的‘孩子’。”史向龍說。
2022年,他被湖南大學機械與(yu) 運載工程學院聘任為(wei) 校外導師,指導聲表專(zhuan) 業(ye) 學生的論文和課題工作,年少“追星”播種在心底的航天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他希望將這顆種子繼續播種在更多人的心田。
來北京20年,王永安的時間劈成了兩(liang) 半,一半和妻子定居,有了愛情的結晶,小家庭逐漸美滿;另一半則見證著聲表技術的不斷發展。有些時候,後一半占據的時間可能更多一些。
2002年,生性靦腆的他,懷著對未來的好奇與(yu) 憧憬坐在了迎新的禮堂,當台上說著“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寶山”時,發言者眼中的堅定,深深震撼到這個(ge) 20歲出頭的小夥(huo) 子,“那時候我決(jue) 定,就把航天當作我一輩子的事業(ye) 了!”
那時候,關(guan) 於(yu) 宇航用聲表麵波器件的可靠性設計、熱設計等,現成的經驗很少,需要搭建整個(ge) 的星用聲表麵波濾波器的設計平台。
王永安查閱中外相關(guan) 文獻,在借鑒公司成熟技術基礎上,多次進行論證,通過實時監控傳(chuan) 送的數據和圖表進行分析,統計過程控製,對症下藥,推動技術設計難點攻關(guan) ,關(guan) 鍵指標在不到一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完成設計研發。
“我們(men) 團隊養(yang) 育的是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孩子’,沒有標準可參考,要把總結的經驗記錄下來,固化形成標準,分享給其他人。”王永安說。
從(cong) 一個(ge) 滿懷赤忱的小夥(huo) 子,到聲表技術的指引者,20年來,王永安已經編製了60餘(yu) 項高等級聲表麵波濾波器企業(ye) 標準,並參與(yu) 多家單位的宇航用聲表麵波濾波器通用規範編製。
夜晚的永定路透著寧靜,姚光強直起腰板,揉揉酸脹的雙眼,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
宇航級產(chan) 品的特性是一次定成敗,太空沒有返修,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出廠前,這些產(chan) 品必須要經過內(nei) 部目檢、粒子噪聲碰撞、隨機振動等一係列嚴(yan) 格的環境試驗考核,並采用自動化設備優(you) 化工藝參數,減少人為(wei) 影響,提升加工精度和重複精度,將風險降低為(wei) 趨近零。
目檢,是在高倍顯微鏡下對產(chan) 品進行工藝檢查。姚光強的目檢水平,被大家稱為(wei) “火眼金睛,明察秋毫”,5毫米、3.8毫米、3毫米……每種濾波器封裝大小和內(nei) 腔尺寸,包括允許壓焊絲(si) 的長度和弧度,電極大小和位置,他爛熟於(yu) 心。
同事們(men) 經常說,“老姚檢過的產(chan) 品,沒問題。”
32年來,姚光強以高超的檢驗技術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等多個(ge) 獎項。
姚光強說,無論過去多少年,產(chan) 品升級更新多少代,想要滿足高標準,最核心的一點是責任,無論是用在天舟飛船、問天艙,還是這次的夢天艙,品質都要過硬。
“這批‘孩子’快送走了,接下來還有一批新的等著我們(men) 。”姚光強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