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鼓兒詞:鄉音最能解鄉愁
中新網晉城11月1日電 題:400年鼓兒(er) 詞:鄉(xiang) 音最能解鄉(xiang) 愁
作者 高瑞峰 牛澤菁 郭豔芳
年紀大一點的沁水人,都能即興(xing) 哼唱一段鼓兒(er) 詞。
沁水鼓兒(er) 詞以說唱藝術為(wei) 主,流行於(yu)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一帶,極具地域特色。沁水縣文聯主席崔奇介紹,作為(wei) 一種傳(chuan) 統曲藝表演形式,當地鼓兒(er) 詞約起源於(yu) 明末清初,流行於(yu) 清代,盛行於(yu) 民國初年到20世紀50年代,距今已有400餘(yu) 年曆史。
“啪”,驚堂木一拍,表演開始,即“開書(shu) ”。據介紹,沁水鼓兒(er) 詞最早由一人自打自唱,伴奏隻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國年間,增加弦樂(le) 、打擊樂(le) 等伴奏樂(le) 器,後表演人員增多,“京胡”“二胡”“板胡”“低胡”“嗩呐”等民族樂(le) 器加入其中。
山藥蛋派創始人趙樹理創作的鼓兒(er) 詞作品《穀子好》,是74歲沁水鼓兒(er) 詞藝人張邦爐的拿手曲目之一。“穀子好,穀子好,吃得香,費得少……”輕快、明朗的音調,結合當地方言,別具韻味。
年過八旬的沁水鼓兒(er) 詞藝人張秀花,受藝於(yu) 本家叔叔的“口述”,多年來,她在村村落落的表演中,創新唱腔及打板方式,其表演的《包公傳(chuan) 》《烈女傳(chuan) 》《回文屏》等曲目,備受當地民眾(zhong) 喜愛。
一曲曲鼓兒(er) 詞,融入到沁水的山山水水。曆經400餘(yu) 年發展,鼓兒(er) 詞在沁水不同時期,留下深刻烙印,成為(wei) 研究當地風土人情、社會(hui) 變遷的載體(ti) 。表演場上說唱逗樂(le) ,圍觀民眾(zhong) 喜笑顏開,充滿思想內(nei) 涵和教育意義(yi) 的曲目,演繹著一個(ge) 個(ge) 感人故事。
《包公傳(chuan) 》《烈女傳(chuan) 》《十八女行孝》等傳(chuan) 統曲目,《王大娘養(yang) 雞》《周小卷巧治胡不安》《安家》等新編曲目,鼓兒(er) 詞表達著民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傳(chuan) 承著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真、善、美”,鞭撻著“假、醜(chou) 、惡”。
方言說唱、地方特色、貼近生活,沁水鼓兒(er) 詞有著民間藝術獨特的包容,於(yu) 說唱間抖落農(nong) 民的智慧與(yu) 淳樸。然而,正因其道白和說唱使用方言,傳(chuan) 播麵受限,加之現代藝術衝(chong) 擊,與(yu) 多數曲藝曲種遭遇相同,沁水鼓兒(er) 詞麵臨(lin) 著市場萎縮、無人傳(chuan) 承等困境。
在崔奇看來,沁水鼓兒(er) 詞的傳(chuan) 承、發展,需要不斷賦予其在現代社會(hui) 生存發展的合理內(nei) 涵,發掘其在當代生活中的價(jia) 值,提升創作表演的品質與(yu) 能力,為(wei) 民眾(zhong) 提供喜聞樂(le) 見的精彩節目。
曲藝具有十分典型的活態特征,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化延傳(chuan) ,不同於(yu) 文物式的原樣維護。崔奇介紹,當地成立鼓兒(er) 詞傳(chuan) 習(xi) 所,從(cong) 曆史文化、特色文化、民間文化中,挖掘、整理、保護、傳(chuan) 承這一說唱藝術。
“鄉(xiang) 音最能解鄉(xiang) 愁。”作為(wei) 當地方言的驕傲,老藝人們(men) 希望,傳(chuan) 承400餘(yu) 年的沁水鼓兒(er) 詞這株“古樹”,能年複一年開出新花、結出新果。(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