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展出240餘件跨越百萬年文物 追溯中華文明起源
中新網太原11月1日電 (記者 胡健)從(cong) 243萬(wan) 年前人類的第一粒火種,到4000多年前最初中國的禮器……文物大省山西拿出縱跨百萬(wan) 年的珍貴文物,探尋文明起源、追溯國政之始。
11月1日,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承辦的《大政之源》展覽在山西博物院開展,240餘(yu) 件文物以時間為(wei) 序,闡釋了從(cong) 人類獲得第一粒火種的欣喜到掌握時空的神聖,從(cong) 萬(wan) 邦林立的聚落到最初中國的形成過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鄭媛介紹,本次展覽旨在以考古實證中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一萬(wan) 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科學地揭示山西在中華文明曆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尋文明源頭。
展覽分“溯流從(cong) 源”“以文化人”“國政之始”三個(ge) 部分,“溯流從(cong) 源”以距今243萬(wan) 年前的西侯度遺址群到距今20多萬(wan) 年前的丁村遺址群和許家窯遺址群,展現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的演化過程。“以文化人”展示了距今約一萬(wan) 年前,人類在新石器時代的發展脈絡。“國政之始”以陶寺遺址——最初中國的形成過程,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
在山西聞喜邱家莊墓地和夏縣師村遺址出土的石雕蠶蛹是首次公開展出。這些出土文物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山西就已掌握養(yang) 蠶繅絲(si) 技術,實證中國晉南地區是中國早期絲(si) 綢紡織業(ye) 的起源地之一。
碧村遺址新發現的河套地區黃河支流河口處最大規模城址,以其多重防禦體(ti) 係的布局凸顯了其在黃河兩(liang) 岸重要的戰略位置。展覽中,從(cong) 碧村遺址運來的成百上千塊石塊堆砌成的“城址”一角,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shu) 林表示,展覽從(cong) 百萬(wan) 年人類史出發,展現從(cong) 萬(wan) 邦林立的聚落到最初中國的誕生,同時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闡釋中華文明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精神氣度。
本次展覽同時還得到了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臨(lin) 汾市博物館、垣曲縣博物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