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23】瞧!“賣空氣”照樣能賺錢

發布時間:2022-11-02 15: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23】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振湖

  上午10點,福建三明尤溪縣政府會(hui) 議室裏,十多個(ge) 麵龐黝黑的林農(nong) 圍坐在橢圓形的會(hui) 議桌旁。

  “請湯川鄉(xiang) 湯三村的方發棟上台。”聽到主持人招呼,有些拘謹的林農(nong) 方發棟站起身,從(cong) 縣林業(ye) 局領導手中接過一個(ge) 大紅信封。

  “多少?”旁邊的夥(huo) 伴用胳膊肘捅了捅他。

  方發棟嘿嘿笑著,臉上紅紅的,像剛喝過一杯酒,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揚了揚手裏的信封——信封上標著大大的“14050元”幾個(ge) 字。

  “啊!一個(ge) 人就分了這麽(me) 多?”周圍的人羨慕地發出驚歎。

  會(hui) 議室裏進行的是尤溪縣社會(hui) 化碳匯造林項目第一期收益分配發放。總額149萬(wan) 多元的福建省首筆社會(hui) 化造林碳匯項目收益金,扣除成本後全部發放到林農(nong) 手中。

  揣著領來的大紅包,方發棟沒回家,拉著記者鑽進了自己的承包林。烈日下,山巒起伏,四五米高的杉木鬱鬱蔥蔥。站在樹下,涼風習(xi) 習(xi) ,空氣裏有杉木散發的獨特芬芳,讓人恨不得將每個(ge) 毛孔都張開來盡情呼吸。

  用布滿老繭的大手拍拍身邊的杉木,方發棟向記者說起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前這裏是片光禿禿的荒山,村裏人拾柴火都不到這片山頭來。2010年,我從(cong) 村裏承包了這片35公頃的荒山,種上了杉樹。當時計劃著,等杉樹成材,就可以賣木材掙錢。2017年,縣裏開始社會(hui) 化碳匯造林項目,說杉樹林能吸二氧化碳,隻要把樹種好,不用砍樹賣木材,同樣可以掙錢。這不,今天兌(dui) 現了。”方發棟連比帶畫,神采奕奕。

  “這是我們(men) 福建省首個(ge) 社會(hui) 化碳匯造林項目。”尤溪縣林業(ye) 局碳匯辦主任吳淑平很高興(xing) ,從(cong) 項目啟動到現在,終於(yu) 迎來收獲的季節。吳淑平向記者介紹:簡單理解,“碳匯造林”就是樹木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可以間接減排。把樹林的減排量拿到碳匯交易市場,一些控排企業(ye) 出資購買(mai) 減排量,村民就可以通過“賣空氣”來賺錢了。“可持續發展、美麗(li) 中國建設、綠色富民……發展碳匯林業(ye) 的意義(yi) ,真是大得很!”吳淑平說。

  “無論是個(ge) 人,還是集體(ti) ,都可以加入這個(ge) 項目。荒山成林後,會(hui) 請第三方來科學測算林子產(chan) 生的減排量,經過省生態環境廳備案並簽發,然後進入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吳淑平說,如今碳匯造林在尤溪縣涉及14個(ge) 鄉(xiang) 鎮近2000農(nong) 戶、601個(ge) 林小班,建設規模達2283公頃。這次尤溪縣社會(hui) 化碳匯造林項目,第一期監測出的減排量為(wei) 13.16萬(wan) 噸二氧化碳當量,2020年10月掛牌,目前完成交易8.86萬(wan) 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1496681元。

  記者又隨吳淑平來到湯川鄉(xiang) 丘山村。村集體(ti) 這次也分到14400元收益。上午領到了錢,剛回村的村支書(shu) 陳利凱馬上召集村幹部開會(hui) 。會(hui) 議室裏,人人都很興(xing) 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

  “這下增加了一大筆村財收入。”

  “造林時不能像過去一樣燒山。”

  “專(zhuan) 家說不用管枯枝落葉,要盡量減少對地表植物和土壤的擾動。”

  “以後實行專(zhuan) 人養(yang) 護,得嚴(yan) 防森林火災和病蟲害。”

  村委會(hui) 經過通盤考慮,打算用剛領到手的這筆錢繼續把林子管好,爭(zheng) 取更大效益。“碳匯造林是通過造林麵積、樹種、樹齡等方麵綜合計算碳減排量的,林分質量很關(guan) 鍵。”陳利凱提醒大家,每噸碳減排量大約值16塊6毛錢,“林分質量越好,生產(chan) 的減排量越多,村裏的收入就會(hui) 越高。”他一一交代村幹部,今後造林要確保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達標。

  千山疊翠,滿目青綠。如今,福建三明把碳匯林業(ye) 作為(wei) 深化林改的重要舉(ju) 措。“尤溪縣是我國南方集體(ti) 林區重點縣,森林蓄積量位居三明全市第二,森林覆蓋率達78.09%,在發展碳匯林業(ye) 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you) 勢。”談到未來,尤溪縣林業(ye) 局局長池哲勝信心滿懷:碳匯林業(ye) 能拓寬林農(nong) 增收渠道,發揮更大的生態、經濟與(yu) 社會(hui) 效益,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貢獻。“‘十四五’期間,我們(men) 計劃完成植樹造林10860公頃、森林撫育27993公頃、封山育林7333公頃、森林質量精準提升1666公頃,持續推進社會(hui) 化碳匯林業(ye) 項目,讓山林增綠、農(nong) 民增收。”池哲勝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