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觀察:千年青瓷何以“常青”?
中新網杭州11月2日電(項菁 周健)中華上下五千年,瓷器文明長達三千年。
“中國古陶瓷研究之父”陳萬(wan) 裏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龍泉青瓷始於(yu) 三國兩(liang) 晉,興(xing) 於(yu) 北宋,在南宋時期達到鼎盛。
如何讓千年青瓷“常青”?在近日浙江杭州召開的第五屆世界青瓷大會(hui) 上,海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聚焦“青瓷複興(xing) ·共同富裕”等話題,為(wei) 青瓷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建言獻策。
“青瓷外包裝的口紅、青瓷釉色的服裝……這些都是青瓷文化衍生品中的優(you) 秀案例。”錢塘江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宋韻文化傳(chuan) 承研究中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召集人胡堅在大會(hui) 上說,要加強對青瓷文化符號的研究與(yu) 開發,打造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文創產(chan) 品。
推進青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時代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青瓷也乘上了“科技賦能”的“東(dong) 風”。
以龍泉青瓷為(wei) 例,近年來,龍泉對傳(chuan) 統青瓷工藝進行合理的再設計、再創造,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chan) 品踐行“科技、時尚、綠色”新定位,探索運用數字建模、3D打印、自動窯爐等新技術,在青瓷產(chan) 品中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時尚元素、情感紐帶。
據悉,龍泉正在打造“龍泉青瓷非遺產(chan) 業(ye) 在線”數字應用。未來,該應用將搭建青瓷展陳線上平台,建設青瓷非遺資源庫,把圖文、音視頻、VR展覽等全媒體(ti) 資料納入統一數據庫中,為(wei) 劍瓷工匠及其作品提供一個(ge) 良好的展示及發展平台。
“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都應有所限製。”國際陶藝學會(hui) 中國區代表萬(wan) 裏雅認為(wei) ,青瓷要在“不可動搖的規則”中謀創新。
浙江瓷文化繁榮,龍泉窯、越窯、甌窯等瓷器名窯散落在該省大地上。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瓷器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022年,龍泉市人民法院設立了知識產(chan) 權司法保護中心和龍泉劍瓷保護服務站,助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發展環境、營商環境,為(wei) “全麵複興(xing) 劍瓷之都、奮力打造品質龍泉”提供了司法保障。
2009年,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對於(yu) 一代代青瓷匠人延續下來的獨特青瓷燒製技藝,我們(men) 要用好知識產(chan) 權守護之、鑽研之、發展之。”龍泉青瓷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徐星談及,如何在青瓷創作過程中傳(chuan) 播和弘揚知識產(chan) 權保護理念,已成為(wei) 一項重大課題。
青瓷“常青”,歸根到底需要依賴“人”的能動作用。
“青瓷的未來在年輕人。”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紀雲(yun) 飛表示,年輕人的創造力將賦予千年青瓷新的生機。在此次世界青瓷大會(hui) 上,多名“80後”“90後”青瓷匠人參加“青瓷UP說”活動,就龍泉青瓷的傳(chuan) 承、發揚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青瓷文化的傳(chuan) 承離不開年輕人,作為(wei) 年輕一代,我是以傳(chuan) 承和弘揚的心態來參加本屆青瓷大會(hui) 的。”“90後”青瓷匠人季冬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自己一開始接觸青瓷是覺得好玩、神奇,但隨著深入學習(xi) 、研究,愈發沉浸在青瓷創作之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