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人民而作的舞台藝術作品,才能曆久彌新

發布時間:2022-11-03 09:59: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上世紀50年代,為(wei) 反映社會(hui) 現實、激發人民的信念和鬥誌,馬可、田川等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在民族歌劇《白毛女》的基礎上,又創作了《小二黑結婚》。這些作品激勵著中國人民擺脫苦難、走向新生,見證著中國曆史的變革和時代的變遷,因此即使走過70餘(yu) 年,觀眾(zhong) 仍然深受感動,仍然可以共情,仍然能從(cong) 戲中受到鼓舞和激勵。”日前,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兩(liang) 部經典民族歌劇《白毛女》與(yu) 《小二黑結婚》接連上演,作為(wei) 2016版《小二黑結婚》的藝術顧問和首代小芹的扮演者,已經90歲高齡的喬(qiao) 佩娟表示,會(hui) 始終陪伴和關(guan) 注兩(liang) 部作品的每一次演出。

  2015年,新歌劇《白毛女》成功複排,2016年,新時代的《小二黑結婚》成功重排,中國歌劇舞劇院讓經典旋律在與(yu) 時俱進中生生不息,讓經典作品在新時代繼續煥發生機和活力。中國歌劇舞劇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諸葛燕喃表示,在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一重要的曆史節點,上演在中國民族歌劇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是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舉(ju) 措,同時以更具有時代感的音樂(le) 編配和更符合當代人審美的舞台呈現致敬經典。

  見證時代變遷,激勵人民前行

  70年來,《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這兩(liang) 部經典民族歌劇承載著不同曆史時期的時代寓意,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在中外舞台及熒屏上呈現,延續著不朽的生命力。

  10月20日到29日,當國家大劇院裏響起熟悉的旋律,一個(ge) 久遠的年代仿佛再次蘇醒;當唱詞輕啟,觀眾(zhong) 席的老人早已紅了眼眶。觀眾(zhong) 嶽群出生於(yu) 上世紀60年代,她說:“這兩(liang) 部作品的旋律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每次重溫都會(hui) 回憶起那個(ge) 時代的光景,非常感謝有這樣一段旋律記錄著過去,也非常感謝每一個(ge) 階段的複排和重演。”不僅(jin) 老觀眾(zhong) 走進劇場重溫經典,生長在新時代的小觀眾(zhong) 也看得非常投入。來自北京大興(xing) 一中的李莉說:“《白毛女》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作為(wei) 年輕人並不會(hui) 覺得枯燥,反而能夠讓我與(yu) 舞台上的喜兒(er) 共鳴。”

  “這兩(liang) 部作品之所以能直抵人心,是因為(wei) 烙印著延安文藝精神的革命舞步走出了為(wei) 人民歌舞的道路。與(yu) 其說演員和主創是在塑造人物,不如說他們(men) 就是在表達自己。”喬(qiao) 佩娟說。

  進入新時期,中國的歌劇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良好態勢,在新時代的感召下,藝術家不再拘泥於(yu) 以往的各種表現形式。《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的複排重演,不僅(jin) 在新時代綻放出新光芒,更激發了民族歌劇的創作熱情,湧現出一批現實題材、革命曆史題材、少數民族以及古典題材的優(you) 秀舞台藝術作品,有效地平衡了中國歌劇創作的生態環境,對中國民族歌劇的傳(chuan) 承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次複排重排,使我們(men) 更加確立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明確了堅守文化立場、保持文化定力、建立文化自信的創作理念及力圖改變作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著名作曲家王祖皆說。

  領悟藝術魅力,創新更要守正

  作為(wei) 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以及“寫(xie) 人民、為(wei) 人民寫(xie) ”的典範之作,《白毛女》拉開了民族歌劇的序幕。“作為(wei) 新歌劇,它的‘新’除了表現在藝術形式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戲曲和西洋歌劇,更表現在喜兒(er) 追求解放、小芹追求自由的思想突破。”《歌劇雜誌》主編遊暐之表示,經過複排重排,這兩(liang) 部歌劇以更具有時代感的音樂(le) 編配和更符合當代審美的舞台呈現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一場藝術的熏陶和紅色革命精神的教育洗禮。

  2015版《白毛女》更加強調回歸歌劇藝術本體(ti) ,突出音樂(le) 性、歌唱性、旋律性與(yu) 戲劇性“四性合一”,特別是“趙大叔講紅軍(jun) ”“穆仁智搶喜兒(er) ”“喜兒(er) 和大春的山洞相逢”等段落中的對白和台詞,在此版本中都改成了唱段。

  2016版《小二黑結婚》更增強了戲劇張力,聚焦主要線索,突出每場主題,加快戲劇節奏,使戲劇結構更為(wei) 流暢與(yu) 緊湊,在舞美和音樂(le) 上也花費了大量工夫。例如,以漫山花開展現人們(men) 精神麵貌的根本性變化,用民族管弦樂(le) 隊和梆子腔的主奏樂(le) 器展現山西戲曲的韻味等。

  喬(qiao) 佩娟回憶,《小二黑結婚》重排的那年,如同63年前一樣轟動京城。當代手法不但將60年前的鄉(xiang) 村景象真實還原,當代的表達更讓經典作品煥發新時代風采。

  “本次重排就是以最誠摯的創作之心向中國經典民族歌劇致敬的過程,就是不斷向經典學習(xi) 、向民族歌劇的典範摹本吸取精華營養(yang) 的過程。”導演黃定山說,“將忠實於(yu) 原劇作為(wei) 排演原則,學習(xi) 前輩把歌劇藝術的根須深深地紮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學習(xi) 和領悟這部經典歌劇從(cong) 劇本到音樂(le) 所散發出的傳(chuan) 統民族歌劇超凡的藝術魅力和濃濃的鄉(xiang) 土氣息。”

  傳(chuan) 承文藝經典,永懷敬畏之心

  在民族歌劇《白毛女》中,一代代歌唱家引入梆子戲的唱腔、身段和表演,把中國戲曲傳(chuan) 統注入舞台表演,又以全新、科學的演唱方法及清晰、理性的戲劇意識,將戲劇張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創造了不朽的藝術傳(chuan) 奇。

  “70年過去,這兩(liang) 部作品依然能夠激發大眾(zhong) 的情緒共鳴,源於(yu) 作品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和創作者所融入的理想信念。作為(wei) 新時代喜兒(er) 和小芹的接班人,我們(men) 所要傳(chuan) 承的不隻是唱、演,更要傳(chuan) 承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與(yu) 內(nei) 涵。”從(cong) 上世紀中葉至今,喬(qiao) 佩娟、郭蘭(lan) 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接力棒,如今交到了年輕的女高音歌唱家王娜手中,她表示,始終會(hui) 將每一次演出看作學習(xi) 和致敬,也將始終帶著敬畏之心走向舞台。

  “對青年一代來說,比起單純的歌唱,這兩(liang) 部作品中自然而生活化的表演有時更具挑戰,要在舞台上留住鮮明的時代感與(yu) 鄉(xiang) 土情,少不了前輩的親(qin) 臨(lin) 指導和啟迪。《小二黑結婚》重排的79天裏,喬(qiao) 佩娟全程紮在排練廳,一個(ge) 眼神、一個(ge) 動作地教授,在複排《白毛女》時,郭蘭(lan) 英更是特別提出,聲音為(wei) 人物服務,角色與(yu) 自我統一。”王娜表示,兩(liang) 部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經典,永遠有值得繼續挖掘的內(nei) 涵,老一輩藝術家身上也永遠有值得學習(xi) 的地方。

  同樣接過這一棒的,還有憑借在《小二黑結婚》中的精彩表現斬獲本屆文華表演獎的毋攀,他表示,作為(wei) 新一代青年歌劇演員,希望民族歌劇能在自己身上得到更好傳(chuan) 承和發揚。

  “一白一黑”兩(liang) 部中國民族歌劇史上的經典作品,走過大半個(ge) 世紀仍然占據歌劇領域的重要位置,這充分證明了經典民族歌劇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也是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重要表現。王祖皆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我認為(wei) ,作為(wei) 歌劇人,未來要更加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要更加注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出更多新時代、新內(nei) 容、新高度、新水平的精品力作。”

  “針對經典劇目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國歌劇舞劇院每年都會(hui) 專(zhuan) 門製定修改提高和排練演出計劃,力求做到常演常新;針對新劇目的創排,我們(men) 更是立足本土,充分發揮創演實力,用文藝的力量展現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諸葛燕喃表示,接下來,將帶領院團職工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創作精品、勇攀高峰。(實習(xi) 記者 張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