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茶枝繁葉茂|“白葉一號”項目引領,10800畝茶園帶動14000多人增收
“除草追肥管理及時,來年春茶才會(hui) 長得好。”歲至初冬,沿河自治縣中寨鎮的山嶺間茶園冬管熱火朝天,誌強村村民王曉蓉幾乎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說她是不知疲倦“女強人”。這不,剛從(cong) 茶山施肥回來,就鑽進廚房做飯。匆匆吃完後,便扛著鋤頭又朝茶山趕去。
“茶葉管護好了,往後的日子才更有奔頭嘛!”王曉蓉明白,幸福日子是奮鬥出來的,有產(chan) 業(ye) 才有希望,有付出才有回報。
山巒疊嶂,坡陡穀深。地處沿河自治縣西南部的中寨鎮,曾是深度貧困鄉(xiang) 鎮。過去,當地農(nong) 民多在小塊坡地上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收入微薄。
比起“磨骨頭養(yang) 腸子”的苦日子,王曉蓉對現在的生活備感滿足和珍惜。她說:“以前種玉米、土豆要靠天吃飯,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幾個(ge) 錢,遇上不好的年頭還要倒貼。自從(cong) 發展白茶產(chan) 業(ye) 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名黨(dang) 員聯名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黃杜村種植白茶致富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wan) 株“白葉一號”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dang) 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dang) 恩的意識,弘揚為(wei) 黨(dang) 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yu) 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yi) 。
經過在武陵山區實地考察,中寨鎮的海拔、土壤十分適合種植茶葉。隨後,黃杜村向中寨鎮捐贈“白葉一號”茶苗360萬(wan) 株,在大宅、三會(hui) 溪、誌強三個(ge) 村建成茶園1200畝(mu) ,其中誌強村500畝(mu) 。
4年多來,在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群眾(zhong) 的精心管護下,這些茶苗紮下深根、枝繁葉茂。昔日荒涼的山寨已是佳木蔥蘢,茶產(chan) 業(ye) 經濟效益凸顯,王曉蓉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走準沒錯。”王曉蓉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這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
以前在合作社務工掙零花錢,現在自己當老板掙得更多。今年,王曉蓉從(cong) 村合作社承包5畝(mu) 多茶園,賣茶青收入了1.6萬(wan) 元,最近又增加4畝(mu) 。“等經驗豐(feng) 富了,茶園管護得更好,效益也會(hui) 更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zhong) 內(nei) 生發展動力。
為(wei) 讓茶產(chan) 業(ye) 更大程度惠及農(nong) 戶,去年底,中寨鎮探索出“返租倒包”茶園管理模式,把7000畝(mu) 茶園租給當地群眾(zhong) 自行經營。“‘返租倒包’其實就是農(nong) 戶將土地集中流轉給村集體(ti) 合作社發展茶葉,合作社又以每年每畝(mu) 200元至500元不等的價(jia) 格‘網格化’租給農(nong) 戶。”中寨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鎮長周應學說,租戶享有自主經營收益權,這樣便能進一步提高茶園管護質量和效益。
“返包倒租”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但也並非一租了事。該鎮采取“黨(dang) 組織(帶)+合作社(管)+農(nong) 戶(包)+信用社(扶)+企業(ye) (銷)”的組織方式,引導各村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帶頭承包發展;鼓勵農(nong) 戶根據家庭勞動力情況承包茶園;聯係信用社予以金融支持;引進省外企業(ye) 負責收購茶青做深加工和銷售。
周應學告訴記者,為(wei) 保障農(nong) 戶能快速學到種茶技術,鎮裏還定期邀請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的技術專(zhuan) 家團隊和省內(nei) 專(zhuan) 家、農(nong) 技人員,進行實地指導,打消茶農(nong) 的後顧之憂。
“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實施後,大家的參與(yu) 度和積極性都非常高。”誌強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勇介紹,目前,全村已有39戶農(nong) 戶從(cong) 務工群眾(zhong) 轉變為(wei) 茶園主人,大家對茶產(chan) 業(ye) 發展格外上心。
據介紹,以“白葉一號”茶產(chan) 業(ye) 項目建設為(wei) 引領,到2021年底中寨鎮已建成茶園10800畝(mu) 。今年,該鎮春茶下樹4.5萬(wan) 斤,產(chan) 出幹茶1萬(wan) 多斤,實現產(chan) 值1000萬(wan) 元。茶產(chan) 業(ye) ,讓3150多戶14000多人受益,帶動1300多人實現就近務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