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大美濕地增進民生福祉

發布時間:2022-11-11 10:40:00來源: 人民日報

  編者按:11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ju) 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開幕式並發表致辭時指出:“中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曆史性成就”“中國將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濕地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具有涵養(yang) 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於(yu) 11月5日至13日舉(ju) 辦,在湖北武漢設線上線下主會(hui) 場,以“珍愛濕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題,共謀濕地保護發展。我國於(yu) 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後,認真履行《濕地公約》義(yi) 務,積極參與(yu) 全球生態治理。新時代十年,我國不斷加大濕地保護修複力度,水清岸綠、魚兒(er) 暢遊、鷗鷺翔集的怡人景致越來越多。中國保護修複濕地的曆史性成就,受到與(yu) 會(hui) 各方廣泛稱讚。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讓我們(men) 珍愛濕地、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探索濕地保護與(yu) 利用雙贏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繼續為(wei) 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高原之上,青海湖從(cong) 麵積持續縮小到水位10多年連漲,一度瀕臨(lin) 滅絕的普氏原羚種群不斷擴大。

  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迎來大批遷徙候鳥,天鵝、丹頂鶴等如約而至。

  城市之中,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美景與(yu) 高樓、街道融為(wei) 一體(ti) ,濕地生物多樣性不斷改善。

  …………

  水清岸綠,鳥鳴啾啾,神州大地上的一處處濕地,展現一幅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新時代十年,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濕地保護修複,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feng) 富。全國已指定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建立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多處濕地公園。

  以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濕地保護體(ti) 係初步建立

  湖北省武漢市,東(dong) 湖畔的落雁景區,林木茂盛,湖邊水塘清澈見底,魚兒(er) 在水草間穿梭,散步賞景的市民和遊客絡繹不絕。

  落雁景區是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裏自然濕地麵積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好的區域。近年來,景區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推進濕地生態修複、源頭防汙。

  “我們(men) 對景區內(nei) 8個(ge) 湖邊塘進行底泥清淤,修複池底及池壁,種植水生植物,通過生態的方式淨化水質。同時在水體(ti) 周邊建立植被緩衝(chong) 帶,削減麵源汙染。”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梅章斌說。

  在原有地貌的基礎上,落雁景區因地就勢打造小微濕地群,形成了水塘濕地、淡水沼澤濕地、森林濕地等豐(feng) 富濕地形態。“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白鷺、灰鷺、野鴨等數以萬(wan) 計的鳥類棲息。每年冬季,還有幾千隻鸕鶿遷徙到這裏。”梅章斌說。

  在整個(ge) 東(dong) 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實施水生態修複,140公頃水域重現“水下森林”。

  全長100多公裏的環湖綠道,是武漢保護東(dong) 湖濕地的一個(ge) 重要成果。“綠道充分利用原有湖邊坑塘、溝渠等構建‘海綿體(ti) ’,有效減輕了汛期強降水對岸坡的衝(chong) 擊,也減少了汙染入湖。”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說。

  從(cong) 截汙控汙到排口整治,從(cong) 退漁還湖到生態修複……武漢不斷加大東(dong) 湖濕地保護修複力度,濕地水生植物由以前最少時不到100種增加到158種,東(dong) 湖整體(ti) 水質提升為(wei) Ⅲ類,為(wei) 近40年來最好水平。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多樣,從(cong) 寒溫帶到熱帶,從(cong) 沿海到內(nei) 陸,從(cong) 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類型豐(feng) 富、麵積廣大。新時代十年,我國持續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複,取得曆史性成就。

  在福建省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紅樹林在海風中搖曳,鳥鳴聲遠近可聞。當地大力開展“退養(yang) 還濕”,實施改造水閘、設置植物隔離帶、恢複植被多樣性等工程,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記錄到的野生動植物及水生生物增至1311種,每年在此停歇的水鳥超5萬(wan) 隻。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紮龍濕地,通過采取長效補水機製、生態移民搬遷等方式,生態不斷改善,丹頂鶴野生種群不斷壯大。紮龍濕地從(cong) 以往的“人鳥相爭(zheng) ”變為(wei) 如今的“人鳥相親(qin) ”,演繹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故事。

  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從(cong) 整體(ti) 性和係統性出發保護濕地生態係統。近年來,我國先後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濕地保護管理規定》《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等,28個(ge) 省份出台省級濕地保護法規或規章,濕地保護法規製度體(ti) 係日趨完善。

  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介紹,目前,我國濕地麵積達到5635萬(wan) 公頃,已初步建立起以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濕地保護體(ti) 係。全球4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中,我國占13個(ge) ,數量位居第一。

  10年來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ge) ,新增和修複濕地80多萬(wan) 公頃

  藍天白雲(yun) 下,江蘇省徐州市潘安湖波光粼粼,一群群水鴨歡快遊弋,滿載著遊客的畫舫緩緩前行。“看到這湖闊景美、綠色成蔭的模樣,很多人不相信它的前身竟是一片采煤塌陷區呢!”90後“船娘”朱雪寧感慨。

  徐州市賈汪區有130多年的采礦曆史,潘安湖所處位置因長期開采形成了1.74萬(wan) 畝(mu) 的采煤塌陷區,是賈汪區內(nei) 麵積最大的采煤塌陷區。

  2010年,賈汪區啟動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工程。“結合塌陷區積水麵積大、塌陷深的特點,通過平整土方、表土剝離、坑塘整修、河道清淤等方法,硬是在原來的塌陷區上,建成了擁有7000畝(mu) 開闊水麵和4000畝(mu) 濕地景觀的生態公園。”賈汪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趙海超介紹。

  潘安湖濕地公園2012年開園,2014年、2021年建成開放二期和三期,不僅(jin) 擴大了麵積,還新增了生態宣教功能。濕地公園先後被評為(wei) 國家4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

  “潘安湖雖然是人工湖,但良好生態環境吸引許多動物成為(wei) 這裏的新居民。”朱雪寧說,白鷺、蒼鷺等在濕地定居,每年秋天有50多隻天鵝將這裏作為(wei) 遷徙路上的歇腳處。據統計,如今潘安湖濕地公園有喬(qiao) 冠植物71種、水生植物28種,有鳥類106種、魚類46種、哺乳動物13種。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保護修複,一處處濕地舊貌換新顏。

  武漢市蔡甸區沉湖國際重要濕地,藍天白雲(yun) 下水鳥紛飛。當地實施濕地保護修複項目,疏通水係、保育原生植被、修複退化濕地,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山東(dong) 省聊城高新區位山黃河公園,天藍水碧。當地在黃河位山灌區沉沙池區域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大力開展生態修複。昔日流沙遍地的黃河灘,變成林木繁密的大美濕地,鷺鷥、丹頂鶴等鳥類成了這裏的常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68億(yi) 多元,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ge) ,恢複了一批退化濕地,改善了退化濕地生態狀況。“我國近10年新增和修複濕地80多萬(wan) 公頃,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到2200多個(ge) ,同時還規劃將1100萬(wan) 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實行最嚴(yan) 格的保護管理。”國家林草局副局長譚光明表示。

  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促進生態旅遊、有機產(chan) 業(ye) 等綠色產(chan) 業(ye) 穩步發展

  浙江省杭州市,秋日的西溪濕地依然滿目綠意。這個(ge) 曾經汙水橫流的地方,如今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wei) 杭州一張亮閃閃的城市金名片。

  西溪濕地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想介紹,西溪濕地實施生態補水、水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引種浙江楠、浙江樟等200餘(yu) 種鄉(xiang) 土和珍稀瀕危植物,從(cong) 源頭上改善水環境,目前水質總體(ti) 已達Ⅲ類,核心區域達Ⅱ類。

  堅持保護第一,適度合理利用,西溪濕地探索出一條保護與(yu) 利用雙贏之路。西溪濕地免費開放區麵積達5.76平方公裏,占西溪總麵積的56%,開發西溪旅遊產(chan) 業(ye) 和文創產(chan) 業(ye) ,打造花朝節、火柿節等節慶活動。開園以來,濕地公園累計接待遊客5900萬(wan) 人次,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的綠色空間。

  濕地美了,遊人多了,西溪濕地原住民的日子也更幸福了。“我們(men) 是濕地保護最大的受益者。”西溪原住民、“西溪小花籃編織技藝”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洪立萍感慨。她在西溪濕地開了小花籃竹編鋪,年營業(ye) 額可達20萬(wan) 元。

  各地合理利用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有效促進了生態旅遊等產(chan) 業(ye) 的發展。我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潘安湖濕地公園,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每年遊客達到200萬(wan) 人次,比10年前增加了3倍。在重慶市梁平區,當地通過“濕地+有機產(chan) 業(ye) ”“濕地+民宿康養(yang) ”等模式,找準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發展路徑。國際濕地城市遼寧省盤錦市將遼河口濕地全麵納入保護,推進“退養(yang) 還濕”,實現了海水、淡水連通,濱海灘塗功能逐漸恢複,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盤錦濕地觀測到的黑嘴鷗數量,從(cong) 20世紀90年代的1000餘(yu) 隻增長到目前的上萬(wan) 隻。

  前不久,國家林草局、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有量總體(ti) 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譚光明表示:“我們(men) 將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根據《濕地公約》和《武漢宣言》,以新部署新舉(ju) 措,在推動全球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方麵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