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德壽宮將揭開神秘麵紗 施工方述複原細節故事

發布時間:2022-11-15 10:4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11月15日電 (王題題 馬敏)日前,由浙江省三建建設集團(下稱“浙江三建”)承建的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EPC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正式開館。

  杭州是如何複原南宋建築的風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韻文化價(jia) 值內(nei) 涵?浙江三建品牌項目經理梁紹春是該項目負責人,他解釋說,“我們(men) 主要從(cong) 遺址展陳、建築複原和數字展示三方麵開展工作,在保證遺址本體(ti) 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全麵性地展示德壽宮遺址。”

  據悉,這是浙江省首次大麵積展示南宋時期地下露明遺址;首次大規模數字化複原展示遺址;首次大麵積開展南方地區潮濕土遺址保護;首次原汁原味複原南宋宮廷建築;首次全麵展示南宋曆史文化及社會(hui) 風貌。

  匠人之心 展現宋韻文化

  複建之後的德壽宮,是杭州傳(chuan) 承宋韻文化的重要場所。

  梁紹春說,建築複原延續了“南宮北苑”格局。其中,中區宮殿主殿遺址是德壽宮遺址最具可看性的宮殿,其主殿開間達29米,是目前杭州城內(nei) 發掘麵積最大、規製等級最高的皇家宮殿建築。

  宮殿門口一根根粗壯的木柱令人震撼,主體(ti) 結構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結構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釘子卻堅固無比。“非洲柚木紋理細膩,質地堅硬,耐久性、穩定性都比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澤能較好展現宋韻之美。”梁紹春說,為(wei) 此還集合了全國各地20多位有經驗的木匠師傅,再以欄杆上的望柱頭圖案為(wei) 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礎上進行複原設計,並比對各種文獻資料,一個(ge) 小圖案,往往需要經過10多輪的反複修改才能定稿。

  在中區,梁紹春指著遺址上的灰白色大石塊說,“這叫磉墩,就是柱礎下的地基,上麵的木頭柱子早已腐爛,這裏對上去就是二層重華殿門口的大柱子,一會(hui) 可以上去看看,我們(men) 在同一位置複原了剛剛看到的那幾根粗壯的柱子。”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磚為(wei) 例,一片香糕磚的複原,有多不容易呢?首先得有設計稿,再根據定稿,進行樣胚製樣。

  “我們(men) 很幸運,德壽宮遺址裏,就發掘出完整的十字拚花香糕磚路麵。怎麽(me) 砌的,也看得清楚。”基於(yu) 此,施工方經過反複比對,終於(yu) 在河南找到一家企業(ye) ,打磨出了這批香糕磚,“這種磚比普通的磚要沉,硬度強,敲起來清脆些。”項目技術負責人朱永說。

  有著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設人稱號的浙江三建砌築工聶伍軍(jun) 成為(wei) 了德壽宮的砌磚指導。他入行30年,在現場仍如第一次拿起砌刀,一絲(si) 不苟,心生敬畏。“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拚花圖案。有多花費功夫呢?以西區遺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磚路為(wei) 例,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砌了近五天,恰好與(yu) 遺址的區域形成對比,精巧又漂亮。”聶伍軍(jun) 說。

  香糕磚僅(jin) 僅(jin) 是冰山一角。在現場,我們(men) 看到宮殿屋頂的脊飾瓦件都有好多種形態:正吻、垂獸(shou) 、戧獸(shou) 、走獸(shou) 和套獸(shou) ;鬥拱、柱礎石、格子窗以及包含吻獸(shou) 特色的屋麵等。“每一樣都沒有現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磚一樣,一樣一樣去‘磨合’出來的。”梁紹春說。

  攻堅克難 打造傳(chuan) 世精品

  德壽宮項目部圍繞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搶抓工期,細化工作方案,圍繞工程建設關(guan) 鍵節點推進項目施工。項目部管理人員和建築工人放棄了兩(liang) 個(ge) 春節的假期,爭(zheng) 分奪秒,奮戰不息,本著“與(yu) 時間賽跑、與(yu) 天氣抗爭(zheng) 、與(yu) 病毒較量、與(yu) 溫暖同行”的決(jue) 心,嚴(yan) 格遵守各級各項疫情防控要求,以釘釘子的精神有力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項目工期緊,各項工序不得不並聯施工,建設高峰有14個(ge) 分部分項工程,12家參建單位600多名工人在同時開展交叉施工。每日召開“日清日結”項目推進會(hui) ,當晚9點工作群“發單”,第二天循環認領下一個(ge) 工作任務,截止目前已召開240餘(yu) 次推進會(hui) ,真正做到“問題不過夜、當日事當日閉。”

  要對兩(liang) 處近4600餘(yu) 平方米,符合露明條件的遺址開展施工,這對施工方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文物保護,人人有責,安全生產(chan) ,重於(yu) 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個(ge) 建設過程中,隻要一走進大門,就能聽到喇叭聲。“腳下都是文化遺產(chan) ,稍有不慎就會(hui) 觸犯文保法。”梁紹春回憶,不同於(yu) 普通地下室基坑開挖,德壽宮項目在開挖時遺址大約有2米的回填土,由於(yu) 涉及文物保護,不能使用大型機械來操作,必須先用小型機械挖一部分,餘(yu) 下1米左右的覆蓋土全靠工人一抖一抖地挖出來,這些共計4300方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地挑出去。

  開挖中,施工人員不僅(jin) 要時時重點監測遺址本體(ti) ,確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蝕、保持穩定。項目質量員俞天佑說,“在這裏,我們(men) 都是身兼數職,除了施工人員的身份,也是一個(ge) 經過培訓的文物保護專(zhuan) 員。”

  “項目部始終把文物保護放首位,將遺址展陳和建設複原完美融合。”作為(wei) 項目經理,梁紹春對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門要求,在挖掘至離文物遺址80厘米時,不僅(jin) 要降低挖掘速度,還要設專(zhuan) 人在一旁監督挖機動態,實時保護文物遺址安全。項目部全體(ti) 管理人員牢築文物安全保護意識,對涉及文物位置的作業(ye) 活動嚴(yan) 控一動作、一評估、一方案“三不缺”。

  梁紹春說,很多新工藝新技術在德壽宮項目的建設中得到了應用。例如,“重華宮”項目在結構設計上創新運用一層鋼結構、二層木結構,為(wei) 主體(ti) 建築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礎等。

  “TAD止水帷幕” 突破地下遺址保護難題

  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鹽量高,氣候潮濕多雨,這種地質和氣候條件對遺址的保存非常不利。德壽宮項目所在地塊同樣麵臨(lin) 著杭州特有的地質影響,“止水”成了項目施工過程中必須突破的一大難題。

  施工方和設計方經過反複科學實驗和對比分析,最終采取一係列中國國內(nei) 先進的綜合措施和工程技術手段。針對近4600平方米的遺址露明展示,充分考慮地下水、微生物、紫外線等不利條件和因素,綜合采用了TAD止水帷幕、蓄水保護、“黑房子+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係統”等領先的技術工藝,力圖達到遺址保存環境的精準控製。

  值得一提的是,TAD止水帷幕技術首次應用於(yu) 德壽宮項目,確保地下水位處於(yu) 可控狀態,最終,在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之間找到了平衡。

  在施工過程中,遺址項目四周采用厚牆體(ti) 阻擋地下水滲入,綜合采用TAD止水帷幕技術來確保廳盆內(nei) 地下水位處於(yu) 可控狀態。TAD工法,也稱為(wei) “渠式切割裝配式地下連續牆施工法”,是一種在止水防滲牆施工過程中插入混凝土預製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術形成的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牆集擋土與(yu) 截水功能於(yu) 一體(ti) ,可以有效保護遺址。

  “簡單來說,會(hui) 先在遺址上設置一層保護棚罩,來有效隔離遺址本體(ti) 跟外界環境。在遺址外圍,采用TAD止水帷幕來隔絕地下水。同時,采用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係統、蓄水保護等新工藝、新技術,精準控製遺址保存環境,實現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的雙贏。”項目技術負責人朱永說。

  “數字化複原展陳就是對考古解讀的一次反推演,用數字化的手段將考古發掘、探索的過程演繹出來,讓觀展者知道,遺址會(hui) 說話。”朱永說。項目通過實景引導、AI講解、虛擬文物展示等數字化複原技術引入全景漫遊展廳,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德壽宮前世今生。(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