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發布時間:2022-11-15 11:26:00來源: 人民日報

  湖北武漢,雲(yun) 夢澤魚戲綠波,百鳥長鳴;瑞士日內(nei) 瓦,萊蒙湖煙波浩渺,草木綿延。

  11月5日,習(xi) 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ju) 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開幕式並發表致辭。習(xi) 近平主席指出:“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chan) 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係。本次大會(hui) 以‘珍愛濕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題,共謀濕地保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我們(men) 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部級高級別會(hui) 議通過《武漢宣言》,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舉(ju) 行,《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審議通過,近百場邊會(hui) 和主題論壇相繼召開……11月13日,大會(hui) 在武漢主會(hui) 場和日內(nei) 瓦分會(hui) 場落下帷幕,一次次對話凝聚全球共識,一場場活動講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故事,一項項成果閃耀中國智慧。

  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

  習(xi) 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指出,我們(men) 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減少人類活動的幹擾破壞,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大美濕地。

  本次大會(hui) 致力於(yu) 凝聚各方共識,推進全球濕地保護合作,譜寫(xie) 人類可持續發展新篇章。

  “為(wei) 避免全球濕地持續退化和喪(sang) 失而引發的係統性風險,我們(men) 必須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複、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11月6日下午,武漢東(dong) 湖之畔,《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舉(ju) 行部級高級別會(hui) 議,正式通過了《武漢宣言》。這是本次大會(hui) 的主要成果之一。

  宣言呼籲,“采取適當和緊急的措施,實現遏製和扭轉全球濕地喪(sang) 失的目標”;“推進濕地保護、修複、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和執法”;“鼓勵對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紅樹林、高原濕地、地下水係等脆弱生態係統適當采取優(you) 先保護和管理”……

  “宣言是對各方共同意願和行動的匯聚,是向各國發出的號召,體(ti) 現了中方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及對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引領。”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春峰介紹,今年8月以來,中方牽頭就起草的宣言草案在172個(ge) 締約方中進行了3輪磋商,包括向參加高級別會(hui) 的部長和大使們(men) 征求意見,最終得到締約方普遍認可。

  “《武漢宣言》強調了濕地保護、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對於(yu) 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減災和風險預防、濱海保護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濕地公約》秘書(shu) 處秘書(shu) 長穆鬆達·蒙巴說,從(cong) 《武漢宣言》中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加強濕地保護方麵的堅定決(jue) 心。

  本次大會(hui) 成為(wei) 凝聚共識的重要平台。在以“共建生命長江 傳(chuan) 承大河文明”為(wei) 主題的長江大保護論壇上,由我國3位院士領銜,政府、科研機構、司法機構、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等參與(yu) 方共同發起《全民參與(yu) 長江大保護倡議書(shu) 》;在日內(nei) 瓦分會(hui) 場,與(yu) 會(hui) 代表呼籲,在205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願景及《濕地公約》框架下,深化全球紅樹林保護合作……

  千湖荊楚闊無邊。一場場邊會(hui) 、論壇和活動,圍繞濕地與(yu) 氣候變化的關(guan) 係、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全球紅樹林保護等內(nei) 容展開研討和交流,分享濕地保護經驗成果,呼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

  展示生態建設中國經驗

  今年是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30年來,我國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yi) 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濕地保護修複,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feng) 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保護方案和經驗。

  眼前是光影變幻、水清岸綠的大美濕地;耳畔傳(chuan) 來呦呦鹿鳴、百鳥歡唱;按壓不同的“氣味盒子”,菖蒲、蓮花等濕地氣息撲麵而來;把手伸進一個(ge) 個(ge) “濕地盲盒”,可以感知粗糲的樹皮、輕柔的苔蘚……本次大會(hui) 上,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令中外代表印象深刻。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展廳裏,一組組數據詮釋著濕地保護的“中國實踐”:

  中國濕地麵積達5635萬(wan) 公頃,以占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生產(chan) 、生活、生態和文化等需求;

  中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2200多個(ge) ,同時還規劃將1100萬(wan) 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

  中國近10年新增和修複濕地80多萬(wan) 公頃,現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國家重要濕地29處,省級重要濕地1021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28個(ge) 省份製定了省級濕地保護法規……

  新時代十年,神州大地上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不斷舒展美麗(li) 中國新畫卷。

  11月10日,日內(nei) 瓦分會(hui) 場,《濕地公約》秘書(shu) 處為(wei) 來自13個(ge) 國家的25個(ge) 城市頒發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shu) ,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東(dong) 濟寧、重慶梁平、江西南昌、遼寧盤錦、湖北武漢、江蘇鹽城7個(ge) 城市。全球現有的4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13個(ge) ,數量居全球第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製度。”

  “近年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濕地保護和履約工作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濕地之水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濕地之美為(wei) 中國山川大地增色添彩。”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譚光明說,到2025年,我國濕地保護率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建立,濕地生態係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改善。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進程

  習(xi) 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支持舉(ju) 辦全球濱海論壇會(hui) 議。

  本次大會(hui) 上,圍繞中國的各項主張和倡議,在主會(hui) 場、分會(hui) 場舉(ju) 辦了多場邊會(hui) 和主題論壇,聚焦健全合作機製平台、推進濕地協同保護和治理,進一步推動濕地保護全球進程。

  11月9日,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發布了總結中國30年來水鳥保護主要成就的《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與(yu) 會(hui) 嘉賓一致認為(wei) ,保護全球候鳥遷飛通道需要全球協同,需要越冬地、停歇地、繁殖地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

  “締結於(yu) 1971年的《濕地公約》,最初就是聚焦遷徙水鳥和水禽棲息地的保護。”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楊鋒偉(wei) 說,為(wei) 更好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中國認定和建設了多處重要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幾乎涵蓋了遷飛區上所有的關(guan) 鍵節點。

  紅樹林被譽為(wei) “海岸衛士”,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了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麵積由本世紀初的2.2萬(wan) 公頃增至2.7萬(wan) 公頃。11月7日,在日內(nei) 瓦分會(hui) 場舉(ju) 辦的“麵向2030/2050的全球紅樹林保護”邊會(hui) 上,中方代表表示,中國將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個(ge) 開展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全麵開展技術交流、信息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為(wei) 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和幫助。

  11月8日,全球濱海論壇研討會(hui) 舉(ju) 行,有關(guan) 各方從(cong) 政府部門、多邊環境協定、區域夥(huo) 伴關(guan) 係、國際非政府組織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促進濱海地區生態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ju) 措,通過分享國際最佳實踐和創新公共產(chan) 品等方式,推動全球、國家、地方層麵共同行動。

  “我們(men) 將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yu) 全球濱海論壇會(hui) 議,共同製定濱海生態係統保護、管理和修複指南,推進全球濱海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布魯諾·奧博勒表示。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這是曆史的回響,也是未來的召喚。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讓我們(men) 共同努力,譜寫(xie) 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讓大美濕地潤澤世界人民、惠及子孫後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