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談優化防控工作二十條措施
“從(cong) 病毒進化規律推測,新冠病毒趨於(yu) 穩定、毒力趨弱的概率大。”11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對記者表示,新冠病毒的變異動態一直是防疫措施優(you) 化調整的重要前提基礎之一。
優(you) 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日前發布實施,對次密接和中風險地區不再判定,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製……據14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連續4日本土新增感染者過萬(wan) 。如何科學認識措施優(you) 化與(yu) 疫情防控效果呢?張伯禮院士對此進行了解讀。
病毒傳(chuan) 播更隱匿,但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
“科學調整、不斷優(you) 化,更科學、更精準,我國的新冠病毒防疫政策一直按照這樣的‘節奏’變化。”張伯禮解讀,從(cong) 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到現在,我國防控方案的調整始終與(yu) 疫情形勢相關(guan) ,具體(ti) 來說是四個(ge) 方麵,包括病毒變異、免疫屏障、防控能力、治療方案。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新冠病毒的特點一直是研判的重點之一。“當前的臨(lin) 床實踐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張伯禮對記者表示,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的致病力減弱。
同時也不能忽視新冠病毒傳(chuan) 播更隱匿。張伯禮提醒,新冠病毒傳(chuan) 播隱匿、潛伏期縮短,前者由於(yu) 其不造成明顯症狀難以察覺,而後者意味著感染者從(cong) 被感染到傳(chuan) 染人的時間進一步縮短,這兩(liang) 方麵變化共同造成病毒的傳(chuan) 播力增強。
連日來的感染者數據顯示,當前確診感染者中大部分為(wei) 無症狀感染者。這一感染情況是新冠病毒在我國群體(ti) 免疫屏障基本形成(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種率超90%,60歲以上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超85%)的前提下,受到免疫壓力選擇作用的結果。“這樣的進化對於(yu) 新冠病毒某一特定分支保持‘優(you) 勢’是有利的,因此,從(cong) 病毒進化規律推測,新冠病毒趨於(yu) 穩定、毒力趨弱的概率較大。”張伯禮說。
“賦碼管理”等科技賦能使得疫情防控更高效
在優(you) 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中,“賦碼管理”一詞高頻出現,先後提到6次。
“通過大數據的賦碼管理是科學精準防控的具體(ti) 體(ti) 現。”張伯禮說,利用大數據技術,在減少集中隔離對象人數、縮短隔離時間的同時,還能保證隔離的有效性和規範性。
加強疫情防控中的科技支撐貫穿於(yu) 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始終。“基因測序、檢測試劑研產(chan) 、疫苗研發、藥物研究、中醫藥、分子生物學、大數據、超級計算等技術為(wei) 了攻克同一課題融合交叉。”張伯禮介紹,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中藥組分藥物進行高效篩選,使得研發“通治方”成為(wei) 可能。再比如,近3年來核酸檢測的效率和準確度大幅提升。在準確性提高的基礎上得以開展的混合檢測以及核酸檢測周期的大幅縮短等,都使得人類對於(yu) 新冠病毒的追蹤更高效,從(cong) 而大幅提升整個(ge) 新冠肺炎疫情監測的敏感度。
統籌好經濟社會(hui) 發展
“優(you) 化防疫二十條的推出非常及時和必要。” 張伯禮告訴記者,新舉(ju) 措對實現“疫情防得住、經濟穩得住、發展更安全”目標,為(wei) 保障後疫情時代社會(hui) 經濟發展兼顧民眾(zhong) 生活需求將起到重要作用。
張伯禮認為(wei) ,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wei) “7天居家隔離”;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調整為(wei) “高、低”兩(liang) 類,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高風險區一般以居住單元、樓棟為(wei) 單位劃定,不得隨意擴大等措施,都是防控進一步科學優(you) 化的體(ti) 現。
“我們(men) 應該認識到疫情的複雜性和反複性,充分認識優(you) 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張伯禮說,隻有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才能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
張伯禮提醒,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仍然需要堅持。密接人員及早服用中藥可以降低陽性檢出率,輕症患者可以改善症狀、減少轉重率。對老年體(ti) 弱或有基礎病的人,患新冠肺炎後一定要到定點醫院接受觀察治療,防止轉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