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湖城 城在湖中
初冬時節,上萬(wan) 隻候鳥陸續從(cong) 西伯利亞(ya) “組團”出發,南下過冬。其中一個(ge) “紅嘴鷗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中央商務區旁找到了歇腳的中轉站——這塊名為(wei) 閱海濕地的城中湖泊,原本在暖陽下波平如鏡,紅嘴鷗一來,在湖麵上點染出快樂(le) 的漣漪,掠起冬日裏的一片生機。
如果跟隨紅嘴鷗來到空中俯瞰銀川,便會(hui) 發現一條穿城而過的典農(nong) 河,串聯起閱海、北塔湖、七子連湖等10多個(ge) 城中湖泊濕地,勾勒出“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盛景。2018年,銀川成為(wei) 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之一,至今仍是中國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地處氣候幹旱的西北地區,銀川能成為(wei) “塞上湖城”,既有“西依賀蘭(lan) 山、東(dong) 臨(lin) 黃河水”的饋贈,也有引黃灌溉等工程建設的功勞。天然湖泊與(yu) 引黃灌區農(nong) 田灌排水係相互貫通,便有了星羅棋布的濕地景觀。
隨著城市擴張,填湖蓋樓、圍湖造田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也曾使銀川的濕地麵積銳減。為(wei) 了重現銀川昔日“七十二連湖”的生態風貌,銀川近十年相繼實施大規模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建設,依法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湖泊濕地生態補水的長效機製,建成了集防洪、排水、生態、旅遊等多種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引黃水係。
去年,銀川開始推廣湖泊濕地生物浮島種植技術,蘆葦、菖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在市區內(nei) 的多個(ge) 濕地“安家”,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濕地品質更好了,人們(men) 在城市裏見到的過境候鳥“新麵孔”也更多了。據寧夏觀鳥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兩(liang) 年,不少觀鳥愛好者在銀川首次拍攝到長嘴鷸、棕臉鶲鶯、白頭鶴等鳥類,遷徙路線更靠東(dong) 、種群數量較少的鴻雁也頻頻現身,這都是銀川濕地生態向好的表現。
如今,銀川濕地總麵積穩定在5萬(wan) 多公頃,人均濕地麵積超過200平方米,全市自然湖泊、沼澤濕地近200個(ge) 。城市與(yu) 濕地交融,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畫卷在此越繪越美。
“塞上湖城”僅(jin) 是中國濕地保護取得曆史性成就的一個(ge) 縮影。近十年來,中國持續完善濕地保護的體(ti) 製機製,加大濕地保護和監督管理的力度,堅持人工修複與(yu) 自然恢複相結合,在發展中“留白”“增綠”,一城湖光、生態宜居的城市越來越多。
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上,第二批25個(ge) 新晉“國際濕地城市”獲得認證,其中7個(ge) 城市來自中國。至此,全世界4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據13個(ge) ,數量居世界第一。未來,濕地將作為(wei) “家門口的生態福祉”,為(wei) 更多人共護共享。(朱金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