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熊華:中國導彈的“最強大腦”

發布時間:2022-11-17 10:4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5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4歲從(cong)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畢業(ye) ,10年來,一直致力於(yu) 導彈飛行器產(chan) 品的“神經中樞”——製導控製係統設計領域研究,先後完成6個(ge) 重點項目的製導控製係統研製工作,突破和掌握了多項國際尖端的製導控製核心關(guan) 鍵技術……他就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張奕群研究室總技術負責人助理熊華。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經說過:沒有控製係統就不叫導彈。熊華的工作就是給導彈設計控製中樞,通過成千上萬(wan) 次的彈道分析,計算出導彈的飛行精度,從(cong) 而為(wei) 其尋求一條成功擊中目標且彈無虛發的最優(you) 路徑。

  “哪怕每次試驗結果的數據是好的,也必須從(cong) 頭再來。” 熊華通過成千上萬(wan) 的彈道計算,練就一雙“鷹眼”,在繁雜的曲線和數據中甄別微小差異,不斷尋找改進、創新製導控製係統的蛛絲(si) 馬跡。

  他稱自己為(wei) “讀數人”,靠著對數字的“錙銖必較”,熊華團隊多次突破國內(nei) 領先、國際一流的關(guan) 鍵技術,取得了21篇專(zhuan) 利和1篇行業(ye) 標準,讓中國導彈能力提高了20%以上。

  10年間,熊華常工作於(yu) 戈壁沙漠,與(yu) 帳篷和胡楊為(wei) 伍。2014年,他與(yu) 妻子剛剛結識20天,就開拔進駐試驗場,原本說好一個(ge) 月即歸,誰想到因為(wei) 場地條件受限,試驗整整進行了3個(ge) 月。其間,嶽母打電話來開玩笑追問,“你還回來嗎?”他竟無言以對。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熊華時刻秉承航天精神,成為(wei)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張奕群研究室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疫情期間,為(wei) 實現“防得住疫情、幹得成工作”這一目標,他帶領青年突擊隊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雲(yun) 研發”模式,突破複雜場景智能識別、先進對抗策略2項難題,團隊的科研計劃完成率達到100%。

  與(yu) 此同時,熊華還積極推進前沿技術創新,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嚐試將人工智能思想用於(yu) 製導控製係統框架重構,以實現導彈“大腦”模塊化、參數化升級,縮短設計迭代周期,不斷以裝備智能化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

  “相比老一輩60多年前的艱苦環境,我們(men) 現在的試驗場條件、通訊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熊華說:“我隻是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中國航天人中的一分子,自己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xi) 、進步、突破,才能無愧於(yu) ‘中國航天人’這個(ge) 光榮稱號,無愧於(yu) 黨(dang) 和人民的期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金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