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畔的護鳥故事
新華社南昌11月16日電題:鄱陽湖畔的護鳥故事
新華社記者郭強、陳毓珊
站在鄱陽湖畔的江西南昌高新區鯉魚洲紅旗聯圩大堤上,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負責人周海燕看著大堤兩(liang) 側(ce) 兩(liang) 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側(ce) 的鄱陽湖因今年持續幹旱,變為(wei) 大片草洲;一側(ce) 1050畝(mu) 的白鶴保護小區內(nei) ,一塊塊藕塘中灌滿著水,許多候鳥在田間嬉戲覓食。
“這是我們(men) 在今年鄱陽湖持續幹旱下保護候鳥的一個(ge) 新舉(ju) 措。”周海燕說。
鄱陽湖是亞(ya) 洲最大候鳥越冬地。每年秋冬季節,數十萬(wan) 隻候鳥飛抵鄱陽湖越冬,其中包括白鶴、白枕鶴等珍稀候鳥。
眼下正值候鳥飛抵鄱陽湖越冬的季節。然而今年6月底以來,鄱陽湖遭遇持續幹旱,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從(cong) 最高時的19.43米降至目前的6.5米左右。
為(wei) 保護越冬候鳥,以往鄱陽湖區不少地方都有“為(wei) 鳥留食”的故事,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創辦就是其一。幾年前,這裏的一片藕塘引來許多白鶴覓食,並逐漸成為(wei) 白鶴的棲息地。後來,周海燕和其他愛鳥人士將這些藕塘租下來,建起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周邊一些稻田也隻種不收割,將穀物作為(wei) 食物留給候鳥,政府按市場糧價(jia) 補償(chang) 農(nong) 民。
今年幹旱少雨,鄱陽湖區又上演著“為(wei) 鳥留水”的故事。
“為(wei) 確保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裏有水,前期鄱陽湖能灌到水時,我們(men) 提前把藕塘灌滿了水。後來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我們(men) 又在保護小區裏打了3口電機井,以地下水來保障藕塘用水。”南昌高新區鯉魚洲管理處黨(dang) 政辦主任劉華龍說。
作為(wei) 鄱陽湖水位下降後形成的子湖泊,碟形湖是候鳥棲息覓食的重要場所,也是“為(wei) 鳥留水”的重要區域。
前段時間,都昌縣一些碟形湖水位不斷下降。“我們(men) 馬上購置了大功率抽水泵,將鄱陽湖主航道的水抽至碟形湖,不到20天水位就提升了28厘米,促進了碟形湖內(nei) 魚類、螺蚌的繁育和沉水植物的生長,為(wei) 候鳥棲息覓食營造了適生空間。”都昌縣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說。
劉華龍說:“候鳥是自然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候鳥就是保護生態,‘為(wei) 鳥留水’是為(wei) 了給未來留下更好的生態環境。”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年華說,不論“為(wei) 鳥留食”還是“為(wei) 鳥留水”,鄱陽湖畔一個(ge) 個(ge) 鮮活的護鳥故事,反映了從(cong) “人鳥相爭(zheng) ”到“人鳥相親(qin) ”的可喜變化以及生態文明理念的落地生根,繪就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